《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系统地梳理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清初,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 清空 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厉鹗继起,蔚成大国,世称浙派。清中叶,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 意内言外 为主,董毅选辑《续词选》予以推衍,又开常州一派。本书系顾学颉先生校点的清代常州派词学论著三种。《介存斋论词杂著》,周济著,原载其《词辨》前,共三十一条,由主张 意内言外 ,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并提出了 词史 之说,即能从词中见史,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 , 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 。《复堂词话》,谭献著,其词学理论散见于《词辨》《复堂日记》中,其弟子徐珂辑录为《复堂词话》。主张词 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洁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 。《蒿庵论词》,冯煦著,冯氏从毛晋所刻宋名家词中,选其精粹,校其讹
神仙的卓然特异在于能将性激情转化为长生不老的生命资源,这种独一无二的思维在道教文化中获得了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层面上,梁归智将《封神演义》视为道教文化在通俗文学层面的表现。全书从《封神演义》的两条基本情节线索入手,分析了故事背后隐藏的民族潜意识与文化心理。
《当代小说三十家》是著*名文学批评家孟繁华有关当代小说家的一部评论集,他以扎实的学术基础、广博的知识储备、精准的专业眼光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对目前活跃在文坛,如莫言、贾平凹、阿来、孙甘露、毕飞宇、宁肯、林白、张惠雯等三十位小说名家的创作,给予了丰富而有见地的评价,并触类旁通,对相关类别的作品进行辨析与解读。可以说,这是一部全面、新颖、厚重的文学批评之作。作者以深刻而充满张力的文学格调,独特而富有洞见的文学评论,力图如实反映当下中国小说创作全貌。无论是对有志于小说创作和研究的作家、批评家,还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都是一个很有意义的 目录 式读本,可以带领我们更好地一窥当代小说创作的门径。
词的微妙,在于它有一种特别的美学特质,即以曲折深隐富于言外之意为美,以引发读者很多的联想为好。而清朝正是词的复兴时代,借这种深婉曲折的文体,“道出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全书涉及清代词人十余位,从时代背景、生活际遇、个人性格、才华短长等诸方面,带领读者一起,邂逅美的清词,欣赏清词的美好。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和 探佚 有关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介绍探佚的历史和现状,涉及八十回后主要情节的发展、主要人物的命运,以及如此进展和结局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美学上的意义,笔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迷楼”原指隋炀帝在7世纪初建造的一座供其恣 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 论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宇文所安《 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这部著作模仿迷楼的架构, 将来自多种不同文化、多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 进行深入探讨,由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这 些诗作本来毫无归并一处的理由,然而彼此结合,却 益觉其气韵生动。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 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人人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是 突破常规,将生的与熟的、古的与今的作品结合起来 ——否则,那些与传统类别格格不入的作品就会被强 行纳入其所不从属的类别,或者被视为外来的少数派 而弃置不顾。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么观 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 我们放慢
《全职高手》作者蝴蝶蓝,真名王冬,阅文集团白金作家、网游文神级大师。作品语言文字诙谐幽默,每部作品都有明确的主题,多数以生活中的网游为载体。《全职高手》是蝴蝶蓝的第四部小说,这部作品自2011年2月开始连载,至2014年4月完结。全书共计1728章,字数达534.97万字,在起点中文网上收获了576.29万总推荐,拥有268万粉丝,以及登上起点首页热点封面推荐,获封2013游戏竞技之王、2013年度*作品等荣誉。导读者张慧伦和张丽军从蝴蝶蓝的创作经历写起,围绕《全职高手》这一作品,剖析作品的创作构思、精神内核、人物群像、叙事策略以及IP影响力等,其中还设专章记录了作者和蝴蝶蓝进行的一次深度对话,力图全方位,立体展现蝴蝶蓝和《全职高手》的全貌。
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因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小词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读者又如何能够从小词中领略这种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女士将为您细细评赏,虽小词,大雅存焉。
全新角度解构原著内容 独辟蹊径讲解《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的纪录片式的作品。《红楼梦》之于国学,是稀有的*手资料。从前的红学,涉及文学和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以西方的文学和哲学思想为立论,本书则是全方位的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来解读《红楼梦》,旨在借解读《红楼梦》来通讲国学的方方面面,可谓亲临*现场,见古人之真面目真功夫。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当下,重新解读这部伟大的作品尤其具有意义。 文化名家刘希彦 解读经典新力作 《石头问道》一书是对不朽名著《红楼梦》通俗化解读的全新尝试,作者对红楼中人物的解读、主题的探讨,都是立足文本,结合自己的思考,从具体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性格及命运、揭示主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形散而神不散,这种似断而连的多层解读
本书是著名作家、红学家刘心武的创新著作,为青少年讲透、趣解 千古奇书 《红楼梦》。刘心武将半生品读《红楼梦》的心得,融入十二个阅读锦囊,从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出发,在重点人物理解、重点情节把握以及重点文学手法等难读懂之处,点拨关键要点,打通阅读思路,让青少年更易掌握《红楼梦》全貌和精华。书中还包含了对《红楼梦》人事物的精到解析,对巧妙伏笔的启发式解读,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码,讲其文学之妙、生命之美,帮助青少年掌握阅读经典的诀窍,拓宽阅读思路,并借此进一步培养理解力与审美力。
巴黎是浪漫之都,也是时尚之都,更是文学之都。几个世纪以来,巴黎不仅是灵感的原泉,也是重要的文学场景,不但启发了无数诗人和作家,更见证了文学思潮的涌现。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感受雨果的《悲惨世界》、品味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观察左拉的《小酒店》。同时,这里还有莫里哀、拉辛、伏尔泰、狄德罗、司汤达、福楼拜、普鲁斯特 在巴黎,每个看似不经意的角落、不起眼的建筑,都可能曾有某位作家的身影。本书穿越历史现场,将地理、人文和文学错落有序交织在一起,带领读者鉴赏巴黎悠久的文学历史,感受巴黎独有的文学气息,领略巴黎灿烂的文学世界。
《 通书 》是周敦颐读《 易经 》的心得。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了短短四十章,不足三千字,但是从宇宙万物的起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这里都有,可说是将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得极好。他以他的境界,出入于 儒释道 三教,把儒释道的智慧通过《 易经 》的读书心得凝结在一起。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然而他现存的哲学著作只有二百多字的《太极图书说》和不足三千字的《通书》,《通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通书》本身的价值已经介绍得很清楚,而《通书九讲》是冯学成给学生授课的讲义,他将《通书》的智慧和禅学的知识以及自身的经历糅合在一起,结合社会现实,贡献了一部冯氏通书讲记。他认为《通书》可以优化我们的智慧,美化我们的道德,强化我们的力量,帮助我们料理自己的心性,从而更好
一般认为,《野草》是*能透见作者 灵魂的真与深 、*能揭示鲁迅个人真实的生命状态的作品,孙歌将鲁迅和《野草》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借助竹内好与沟口雄三的独特思想路径,来重新解读鲁迅与传统的关系,五四落潮后鲁迅的孤独、战斗与坚守,以及鲁迅在 绝望与希望之外 追寻生命原点的深刻体验与人生思考。 通过逐一细读23篇文章,作者重新阐释了诸如 中间物 明暗之间 无物之阵 反抗绝望 等《野草》中的核心观念,尤其对鲁迅的 求真 意识和他的 反传统 思想做了独具匠心的体味。作者认为,鲁迅不是一般的 反传统 ,而是 一直在传统中用断裂、决绝的方式继承一些*关键的要素 ,因此既要厘清 传统 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又要辨析传统在现代的分解和转化,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 求真 就与明末的李卓吾一脉相承,实际上他是 进入传统的脉络有选择
本书通过 月读 的形式,将经典《史记》拆解为以30天为周期的阅读物,每一天介绍一位人物故事,化整体为部分;同时又紧紧围绕经典文本的主轴展开,并且以 人、事、言 的形式统一,融部分为整体。从经典文本中围绕人物讲述故事,熟悉历史时间脉络,了解传统文化常识,掌握古文阅读技巧。以培养阅读经典兴趣为主,以学习古文为辅,打造新形态的 文化普及 阅读辅导 丛书。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争尚未远去,世界意义上的现代化已经抵达中国,布尔乔亚审美也随之降临,人们在消费社会中欲望、迷失、坠落,活像福楼拜小说里描写的模样。拒绝进入20 世纪的尼采曾为时代病预言,大众盲从娱乐、精英盲从科学,两台 疯狂赛车 势必载着人类驶向绝望 《包法利夫人》《地下室手记》《悲剧的诞生》 19 世纪的 伟大心灵 中有对21 世纪的我们*深刻的关照。 本书融文学批评于散文篇章,通过对19 世纪欧洲文学的讲读,再现欧洲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以期进入对 现代性 的复调式反思。 启蒙篇 以启蒙运动的发生与进化为线索,引出对现代体系和后现代策略的对位声部; 法兰西篇 与 俄罗斯篇 互为对照,呈现发达状态和不发达状态下的社会对现代体系的两种反应。 尼采篇 则是从西方思想史的大格局
坐落在武昌长江岸边的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而家喻户晓。这首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被历代奉为即景生情、兴发感动的杰作,即便如诗仙李白也以它为标靶,屡次发起诗艺上的挑战。商伟教授的新著《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对黄鹤楼诗所做的回应入手,将前后相关的登临名胜的唐诗串联起来解读。通过强力诗人的勾连与创造,这些诗歌共处互文的意义之网,共享相似的模型结构,形成一系列名与实、有与空、今与昔、见与不见的对照。简洁有力的诗句,道尽物是人非的感怀,也让后来者超越自身所处的有限时空,追问个体生命当下存在的意义。借此个案,作者对相关的重要文学理论做了一次巡礼,并逐一加以检验,探索重建中国古典诗学的可能。
本书是学者何新对中国经典古诗词的品评、解读与演绎之作。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学术素养,不仅对中国古诗词特有的艺术规律和艺术魅力进行准确把握和呈现,对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趣与性情人生进行别具一格的品评,更对这些经典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内容典故,以及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进行破译与解读,多有创新之见,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