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遇苏东坡,方知可以这样活! 意公子深度解读苏东坡,结合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对苏东坡的人生活法进行层层递进的探究,道出了东坡精神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意义。 带着 世人为何都爱苏东坡 的疑问,意公子走近苏东坡,历经从惊讶到敬佩再到深识的全过程。她探寻苏东坡的高峰与低谷,研究苏东坡的家庭与感情,分析苏东坡的仕途与交友,在深度共感苏东坡的作品与人生之后,终于了悟苏东坡与命运和解的真正方法。 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面对这个永恒的问题,苏东坡用他的一生给了我们答案。 而通过这本书,我们将和意公子一起,在苏东坡身上照见自己的人生。
《谈美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写给青年人的美学入门书,以与朋友谈心的方式,将美学知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亲切自然,是最为经典的美学启蒙读物。其中,《谈美》是朱光潜早年留学西方时的美学思考和体悟,谈美从哪里来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提出 人生的艺术化 ;《谈美书简》则是其耄耋之年的心血之作,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本书将两书合二为一,全面系统地呈现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指引读者踏入美学殿堂,领略一代大师风采,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系统地梳理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本书以白居易千古名篇《琵琶行》为主轴,细绎白居易科场得意、仕途坎坷、文章传世的一生,逐段详释《琵琶行》的诗作匠心,回溯名篇诞生的白香山前史,凝视诗歌创作的文学史瞬间,并钩沉文学典故生成的全过程,最终梳理作品在后世的接受与余波。此外,本书还详细讨论了《琵琶行》相关主题的书画作品,以实例说明古代画师在处理这一文学名篇时所需面对的限制、挑战和应对,找到贯通图像与文字两个世界的通幽小径。
蓝胡子、强盗新娘、白雪公主、灰姑娘 几代人讲述这些故事,在过去的好时光。它们如此疯狂惊悚,又如此平淡日常。 格林兄弟开始立志为 诗歌史 添砖加瓦,根本无意出版 供人消遣的书 。 后来,威廉 格林不知不觉响应起大众的需求和期待 格林童话越来越远离初版时的粗野和纯朴,内容逐渐净化、风格化、文学化,大人孩子都喜欢。 - 玛丽亚 塔塔尔带我们重回童年的魔法森林。她重新翻阅格林童话的初版本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回溯格林兄弟编选童话集的历史场景。在她深思熟虑的解读中,在精心选取的童话故事中,安放人类绮丽复杂的想象与潜意识的思虑。
著名文学评论家詹姆斯 伍德的新作 精选合集,二十余年文章精华一网打尽。 自詹姆斯 伍德出版第一本批评文集《破格》(1999)开始,他就被认为是英语文学批评界的领军者。他既评判那些殿堂级经典作家(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臧否晚近的重要作家(赫拉巴尔、塞巴尔德),也评点重要的当代作家(埃莱娜 费兰特、海伦 加纳)。他建立起了一套富有智识又犀利精准的批评标准,并将这套标准用自成一格的文章呈现出来。 伍德选取了以往的得意之作,又新收入了一批精湛作品构成本书,并通过巧妙编排,使相邻的两篇往往能够相互映照。本书可以代表伍德文学评论的水平。经过二十多年的文学评论写作,伍德评论的版图已经拓展至柏林、意大利、巴尔干半岛、澳大利亚 评论的深度与广度更是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清初,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 清空 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厉鹗继起,蔚成大国,世称浙派。清中叶,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 意内言外 为主,董毅选辑《续词选》予以推衍,又开常州一派。本书系顾学颉先生校点的清代常州派词学论著三种。《介存斋论词杂著》,周济著,原载其《词辨》前,共三十一条,由主张 意内言外 ,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并提出了 词史 之说,即能从词中见史,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 , 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 。《复堂词话》,谭献著,其词学理论散见于《词辨》《复堂日记》中,其弟子徐珂辑录为《复堂词话》。主张词 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洁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 。《蒿庵论词》,冯煦著,冯氏从毛晋所刻宋名家词中,选其精粹,校其讹
本书是现当代知名作家分享写作技巧的合集《21堂大师写作课》第二部。 在本书中,汪曾祺、梁实秋、季羡林、叶圣陶、苏童、鲁迅、老舍一共7位现当代文学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每人三篇文章(三堂课),与读者真诚分享自己多年的写作经历、写作经验,体裁涉及散文和小说,内容则涉及语言、描写、叙述、风格等方面,既有操作性强的方法,也有具体的经典作品案例探讨,颇为翔实丰富,读来振聋发聩,给读者以启迪和指导。 7位作家,21堂写作课,一本书掌握现当代颇具代表性的名家的写作技巧精华。
《萨德式女人》是英国独树一帜的重要女作家安吉拉 卡特独绝的文化史批评。在本书中,卡特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评估备受争议的法国哲学家、色情文学作家萨德侯爵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女性主义者,卡特认为萨德开创性地不把女性视作单纯的生育工具来书写,他看到了女性在生理特征之外的存在,因而在此意义上解放了女性。在本书中,卡特将性视作一种权力政治进行剖析,解构了关于性别的神话,并且极具独创性和先锋性地将萨德令人发指地虚构的女性形象转化为我们所属时代的女性象征进行批判。好莱坞的性感女神、母女关系、色情作品,甚至性爱与婚姻的圣殿都被卡特的雄辩妙语毁灭性地暴露在我们面前。卡特深入扭曲性欲的内核,提出建立一种既不承认征服者也不承认被征服者的爱之关系。 《萨德式女人》既非对萨德的批评研究,亦非对他的历史分
神仙的卓然特异在于能将性激情转化为长生不老的生命资源,这种独一无二的思维在道教文化中获得了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层面上,梁归智将《封神演义》视为道教文化在通俗文学层面的表现。全书从《封神演义》的两条基本情节线索入手,分析了故事背后隐藏的民族潜意识与文化心理。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上卷),是作者央视红学系列讲座的纸质结集,也是作者多年研读《红楼梦》的心血结晶。其内容涉及《红楼梦》概况总说、曹雪芹家世与历史背景、各种探佚线索与分析等,并从 金陵十二钗 中的秦可卿着手,详细考证了贾宝玉人格之谜、黛钗结局之谜、王熙凤巧姐命运之谜、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贾元春死亡之谜等等,一一解读他们的命运轨迹,由此提出诸多认知《红楼梦》的新的内涵。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即与前此普遍重视理论、方法不同,学者们转而重视文献史料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且开始强调文献史料研究的独立和自觉。这一变革可称之为 现代文学研究的 文献学转向 。 文献学转向 之后的现代文学研究,将渐趋于 数字人文 取向,或成为 数字人文 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这一研究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被视作现代文学研究的典范转移过程。 本书作者认为,从文献学到数字人文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新一代现代文学学者研究旨趣、重心的变化,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作现代文学研究的典范转移的过程,值得深入探究。
鲁迅杀声震天地 呐喊 了一阵之后,怎么突然就 彷徨 了? 《祝福》中,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是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还是柳妈等人? 《肥皂》如何从性心理的角度去解读? 《示众》是如何展现 看 是一种权力 ? 《孤独者》魏连殳为什么一定要死?他死了,叙事者为什么 心地就轻松起来 ?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以孔庆东教授多年来讲授 鲁迅小说研究 的课堂记录为底本,将场场爆满的孔庆东北大课堂向大众敞开。 与一般鲁迅研究者主要注意那些便于总结的、粗线条的思想不同,孔庆东教授用鲁迅般的敏锐,逐篇、逐句解读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十一篇作品,从写作手法、思想深度等多角度剖析鲁迅小说的四个 别致 陌生的熟悉 无事的悲剧 黯淡的辉煌 和 绝望的新生 ,剖析其中的细节与深意,和那些*复杂的、和人生有关的问题。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文字”与“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本书以 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作品,从《诗经》《搜神记》到鲁迅、张爱玲,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到《变形记》《追忆似水年华》,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探讨作品70 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 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基础知识。为了比较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在二者间建立新的对话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下卷),是作者央视红学系列讲座的纸质结集,也是作者多年研读《红楼梦》的心血结晶。在本卷中,作者对《红楼梦》的揭秘向更深层次发展。《红楼梦》中主要的人物之一林黛玉身上的重重谜团被一一揭开;冰肌雪骨外表之下的薛宝钗,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波涛汹涌?而作为 金玉良缘 的又一个可能,史湘云到底与贾宝玉有哪些情感纠葛,她终会与谁共度 白首 呢?此外,作者还将多年研究成果 红楼心语 倾情奉献,为红迷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提供了新的解读方法。
词的微妙,在于它有一种特别的美学特质,即以曲折深隐富于言外之意为美,以引发读者很多的联想为好。而清朝正是词的复兴时代,借这种深婉曲折的文体,“道出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全书涉及清代词人十余位,从时代背景、生活际遇、个人性格、才华短长等诸方面,带领读者一起,邂逅美的清词,欣赏清词的美好。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和 探佚 有关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介绍探佚的历史和现状,涉及八十回后主要情节的发展、主要人物的命运,以及如此进展和结局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美学上的意义,笔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章永乐以法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领域研究见长,他这些年来为在国内出版的、具有学术范式意义的著名法学、政治学和历史学著作,比如奈格里和哈特的《帝国》《诸众》《大同世界》,孔飞力的《现代中国的国家起源》,施特劳斯的《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黄兴涛的《重塑中华》,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等等所作的书评,每一篇都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关注、传播和讨论,本书是作者这些年来上述书评的结集,分成 历史推迟终结? 异域的穿越者 过去之未来 概念的刀锋 四编重撰。 《西途东归:朝向中国道路的思想突围》是章永乐继《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此疆尔界: 门罗主义 与近代空间政治》之后的第四本独著专著,以其十多年内撰写的二十多万字的学术书评,
“迷楼”原指隋炀帝在7世纪初建造的一座供其恣 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 论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宇文所安《 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这部著作模仿迷楼的架构, 将来自多种不同文化、多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 进行深入探讨,由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这 些诗作本来毫无归并一处的理由,然而彼此结合,却 益觉其气韵生动。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 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人人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是 突破常规,将生的与熟的、古的与今的作品结合起来 ——否则,那些与传统类别格格不入的作品就会被强 行纳入其所不从属的类别,或者被视为外来的少数派 而弃置不顾。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么观 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 我们放慢
张先,字子野,北宋著名诗人、词人。因尝知安陆,故人称 张安陆 。因善于用 影 字,世称 张三影 。其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题材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含蓄工巧,情韵浓郁,在词史上影响巨大,是小令向慢词过渡的 古今一大转移 。其诗 甚典而丽 ,题材较广,意象清新,善造妙境。本书对张先的诗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穷尽式整理,尽力考辨作品的写作时间、背景,并对诸本流传过程中的异文、散佚残篇残句、误署误舛作品等进行辑佚辨析。
本书内容选自张元老师公众号 张元谈历史话教学 中有关《资治通鉴》的文章,共计30篇左右(以及张元老师曾在中华书局学术论文集中的学术论文一篇)。每篇文章都对《资治通鉴》中某些耐人寻味的历史镜头进行了细节解读。作者主张以《通鉴》为线索,去阅读正史等相关历史文献。本书作者在解读《通鉴》中的具体事件时,本着胡三省的解读主张 因事观心 ,深入事件人物的内心世界,从细节中思考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