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后期大臣,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书画俱佳,是“云间派”和“华亭派”的代表人物,在明末清初之际,书名、画名俱显。其书用“淡”这一概念加以包裹、虚化,上接苏轼写意之精神,熔铸钟、王、米、颜,一任自然,平和冲虚,上能施于朝廷册文,下又不乏文人雅韵,在明清之际声名不替。《方圆庵记》原本是米芾为当时天竺高僧辩才法师主持杭州龙井山方圆庵所作,原作早佚,有拓本传世。《董其昌临米芾方圆庵记》,绢本手卷,高二十六厘米,长二百厘米,除开头“方圆庵记”大字题署和末尾四十一字题识外,全文共计七百六十八字。用笔相对米书较缓,结体舒展平和,通篇清秀飘逸,无论从字形、内容还是章法上,都与原作有较大差异,这也正与董氏“
《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大历十四年(七七九),鲁公执掌吏部,阶高二品,权势并重,且为皇帝远房亲戚,恩荣殊于常人。故踌躇满志,自撰《颜氏家谱》敷衍家声,改敦化坊祖宅为颜氏祠堂,又为父立庙,并撰书神道碑铭以颂扬之,即此碑。颜真卿后于建中元年(七八〇)升任太子少师,复撰《碑后记》一通。是碑高三点三八米,宽一点七六米,厚四十厘米,文字四面刻,碑阴碑阳各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侧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碑文上有李阳冰篆书碑额,世称“双璧”。碑石现存西安碑林。 此碑为鲁公最晚书迹,后人也大抵以此为颜书极限。颜真卿虽年事高迈,但其雄健的笔力、严密的结体,颇有孙过庭《书谱》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清代王澍
《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大历十四年(七七久),鲁公执掌吏部,阶高二品,权势并重,且为皇帝远房亲戚,恩荣殊于常人。故踌躇满志,自撰《颜氏家谱》敷衍家声,改敦化坊祖宅为颜氏祠堂,又为父立庙并撰书神道碑铭颂扬之,即此碑。后于建中元年(七八〇)蒙恩升任太子少师,复撰《碑后记》一通。是碑高三点三八米,宽一点七六米,厚四十厘米,文字四面刻,碑阴碑阳各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侧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碑文上有李阳冰篆书碑额,世称“双璧”。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为鲁公最晚所书,后人也大抵以此为颜书极限。虽年事高迈,但其雄健的笔力,严密的结体,颇有孙过庭《书谱》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感。清代王澍《虚舟题跋》中也
该书以汉代《礼器碑》为基础,《礼器碑》的用笔,大多都是比较瘦的,但瘦而不弱,瘦劲如铁,纤而能厚,起笔、收笔都干净利落,庙堂高古之气油然而生。本书由创作范本和创作视频组成。本书由创作范本和创作视频组成。将碑帖创作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创作,每个碑帖均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创作和借鉴《礼器碑》的线条凝练而不失流动,秀雅中又灵动多变。清刚而不乏苍劲,严谨而不乏自由。该书内容由书法名家胡健老师精心搭配,作者用近期新的教学方式演示该书法的创作过程,将《礼器碑》的特点,章法、结构、整体的艺术价值等均详细讲解,使得读者在临摹过程中非常容易取得创作成果。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卷1、卷2》由耘俗斋编著
《龙门二十品.下》由艺美联主编
文徵明书法以小楷非常知名。明代王世贞称“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文徵明是中国书法目前继王羲之、赵孟頫之后的第三座小楷高峰。其小楷早年取法智永、欧阳询、赵孟烦,后深入晋唐,专以锺繇、二王为法。文氏小楷清秀超逸,温纯精绝,深受书法爱好者青睐。 《文徵明小楷(二)/中华碑帖精粹》收录文徵明小楷作品如下: 《庄子南华经》册,写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节录《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整册作品近一万七千字,从头至尾,字字匀称端庄,无一笔苟且。用笔干净果断,点画坚挺刚健,极富力度。 《金刚经》,绢本泥金,立轴,纵一百一十六厘米,横三十一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文徵明八十七岁高龄时所书。在仅四尺对开大小的空间,足足写满
文徵明书法以小楷成就优选。明代王世贞称“待招(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清代朱和羹也认为“明楷以文衡山为”。文徵明是继王羲之、赵孟頫之后第三座小楷高峰。其小楷早年取法智永、赵孟頫、欧阳询,后深入晋唐,专以钟繇、二王为法。文氏小楷清秀超逸,温纯精绝,深受各年龄阶段书法爱好者的青睐。本书收录文徵明小楷作品如下: 《草堂十志》,册页,纵二十三点二厘米,横二十八点四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醉翁亭记》,纸本立轴,纵五十三点五厘米,横二十八点六厘米。《盘谷叙》,纸本手卷,高十三点五厘米,横四十八点五厘米,今藏天津博物馆。《归去来兮辞》,册页,高十三点七厘米,横十六点一厘米,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太上老君常清静经、老子列传》,册页,高二十九点九厘米,横十一厘米,今藏天津博物馆。《太上老君
本书以唐颜真卿《颜家庙碑》为基础,颜真卿正书,横画端平,左右竖笔略呈向内的弧形,这不仅造成庄重感,而且使整个结构圆紧浑厚,富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该书内附临习范本,将本帖临习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临习,本帖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临习和描摹。《颜家庙碑》是“颜体”的典型之作,巧妙运用藏锋和中锋,形成力透纸背的效果。又横轻竖重,似有立体感觉。该书内容由书法名家孟巍老师精心搭配讲解,使读者在临摹过程中更加精准临摹字帖。该书在编写上较有新意,规模大,配套碑帖成体系。通过视频进行讲解直观示范,稿件中配有原大临习碑帖摹本。
本帖以杨沂孙篆书为基础,杨沂孙工篆书,融会大、小篆。篆法精纯,学力深厚。他以其独特风格的篆书方法,令人一新耳目,加深对其篆书的理解。该书内附临习范本,将本帖临习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临习,本帖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临习和描摹。杨沂孙篆书书法的功力深厚,字迹笔划劲利,布局法度谨严,且有疏朗开阔、遒婉俊逸的华采。该书内容由书法名家孟巍老师精心搭配讲解,使读者在临摹过程中更加精准临摹字帖。该书在编写上较有新意,规模大,配套碑帖成体系。通过视频进行讲解直观示范,稿件中配有原大临习碑帖摹本。
本帖以杨沂孙篆书为基础,杨沂孙工篆书,融会大、小篆。篆法精纯,学力深厚。他以其独特风格的篆书方法,令人一新耳目,加深对其篆书的理解。本书由创作范本和创作视频组成。将碑帖创作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创作,每个碑帖均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创作和借鉴。杨沂孙篆书书法的功力深厚,字迹笔划劲利,布局法度谨严,且有疏朗开阔、遒婉俊逸的华采。该书内容由书法名家孟巍老师精心搭配,作者用近期新的教学方式演示该书法的创作过程,将杨沂孙篆书的特点、章法、结构、整体的艺术价值等均详细讲解,使得读者在临摹过程中非常容易取得创作成果。
本书以汉代《西狭颂》为基础,《西狭颂》因是石刻摩崖,所以粗犷雄强,字迹显得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在学习隶书笔法的同时感受篆书笔意,使读者在学习书法中感受不一样的美。该书内附临习范本,将碑帖临习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临习,每个碑帖均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临习和描摹。《西狭颂》它虽然是隶书成熟时代的作品,但又带有较浓的篆书意味,所以有人说它“结体在篆、隶之间”。该书内容由书法名家孟巍老师精心搭配,并对《西狭颂》中的隶书进行讲解,使读者在临摹过程中更加精准临摹字帖。
该书以清代赵之谦篆书为基础,同时对赵之谦的艺术与学术、篆书与篆法、集联与集句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讲解,对学习并创作赵之谦篆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书由创作范本和创作视频组成。将碑帖创作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创作,每个碑帖均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创作和借鉴。该书内容由书法名家孟巍老师精心搭配,作者从赵之谦篆书的特点、章法、结构、整体的艺术价值等均详细讲解,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学习赵之谦篆书,使得读者在临摹过程中非常容易取得创作成果。
《清代篆书名家经典.邓石如.篆书西铭》由赵宏主编
魏晋至唐初,真、行、草为书之大宗,篆隶绝少。唐玄宗偏爱隶书,导致习隶之风渐盛,尤其“安史之乱”后,时尚复古,重正字之学。在此背景之下,李阳冰着意小学,补益文字,迎合时俗,其劲利豪爽之书风,遂得以抗衡真、行、草、隶之时贤,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直趋秦相李斯而代之。《三坟记》由李季卿撰文,李阳冰书,为其篆书代表作之一。是碑立于唐大历二年(七六七),碑文阴阳两面,二十四行,行二十字,记述了李季卿为其三个兄长迁葬之事。原石久佚,宋时重刻,碑现藏于西安碑林。此碑承李斯《峄山》笔法,玉箸、铁线贯穿其中,李阳冰在李斯基础上参以籀文,结体纵长,线条劲利,使秦篆在中唐得以复兴。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
《永字八法基本功》由杨淑芬著
《汉 肥致碑》由洪亮主编
《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本系列采用版本对照的方式学习书法,就像阅读《论语》的不同注释本,不仅提供了经典范本,还有前贤的学习经验可供借鉴。 本书为其中之一本,《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碑高约三百厘米,宽约五百厘米,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正文二十行,行二十字。碑文记述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颂扬了他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
《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教育学习教材(融媒体版)》 书+扫码视听+学法小程序 ,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八五”普法 融媒体学习教材系列中的一个分册。全书结合法治理论、形势政策和工作要求,以宪法、民法典等“八五”普法重点内容为主体,进行法律知识讲解,在辅以重要领域新典型案例及精辟评析的同时,还穿插了扫码学讲话、扫码看讲座、扫码看原文 / 解读、扫码答题等融媒体拓展内容,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顺应新时代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新要求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