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的主要内容为精选的传世碑帖的放大本。所选碑帖均为历代代表性、受众面广的碑帖范本,利用当代高超的印刷技术,限度地还原碑帖的气息,放大其精妙的细节,且每册均附有对应的碑帖技法分析,让广大读者能程度地体味传统书法之美。本册《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其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乃后人学习楷书的范本之一。
李阳冰,唐代文学家、书法家。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他所书写的篆书, 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 。本作为其书写的篆书《千字文》, 格峻 力猛 功备 是后人对这篇书法作品的评价,承李斯《峄山碑》玉箸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本作是学习篆书的不二之选。
流沙河先生乃蜀中大才,集现代诗人、老派文人、旧学通家于一身。老先生在成都某茶楼讲《诗经》、说《庄子》、解汉字的场面一度火爆,俨然网红。 其实,能体现流沙河先生才华与学养的是他的绝活手书楹联。他的书法,弱美典丽,瘦劲挺拔,俊朗风流,潇洒出尘;他的楹联,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古今搭配,雅俗共赏,出人意表又合情合理,上下映照则妙趣横生。 流沙河先生夫人吴茂华女史把先生创作的几百幅手书楹联做了甄选,并按 读痛快书 观灿烂星 做蝴蝶梦 哭笑成诗 好古敏求 分成五辑,并增附录,遂成此书。其中不少楹联附有《拙联丛话》,乃先生对楹联的解读,篇幅短巧且涉笔成趣,引人入胜。 忙碌而焦躁的当今国人有空闲览,或有澡雪精神、安顿身心之功效。
赵孟頫,元代著名书画家。在书法上,他兼善诸体,尤擅长行书和楷书。这件《归去来兮辞》为赵孟頫中期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本卷为长篇行书,作者以精巧娴熟的笔法,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具有 落笔如风雨 的气概。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它与洛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石门颂》传拓年代早,损字少,为不可多得的明末清初拓本,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此前未见出版,此次为 全文影印。
此套《传世碑帖大字临摹卡》是针对初学者临摹碑帖而编,所选碑帖均为历代代表性、受众面广的碑帖范本,特点是大字、高清、全文、零距离。套书采用长条形、书脊穿孔装帧形式,一是方便案头摆放、翻阅;二是每页有6字左右,旁有简体释文,基本是初学者日课练习内容;三是每种碑帖是全文收录,不漏一字。本套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满足广大书友对于高清临摹本的需求。 《玄秘塔碑》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全碑无一懈笔。 字体以方取势,引筋入骨,遒媚劲健,世人称柳书险劲,然不失端庄沉着之态,故历来学大楷的人,往往以此碑为入门典范。
。。。
。。。
《鲁峻碑》,全称《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东汉熹平二年(173)四月十二日刻立。隶书。碑阳十七行,行三十二字。碑阴二列,各二十一行,有额隶书十二字。碑石原在山东任城,现在济宁博物馆。此册为上海图书馆藏沈铭昌容园旧藏本,系明拓本,为此碑传世 旧拓本之一。此碑历来以“丰腴雄伟”(杨守敬《平碑记》)傲立于汉碑名品之列,备受书家所重。清代书法家万经有“字体方整匀凈,凡勒笔、磔笔、趋笔挑起处及丰肥”之评价。
本系列遴选 馆藏碑帖经典,进行原貌呈现,秉承名家书写、历史名碑、经典藏本的标准,突出碑帖的历史文化价值、书法艺术价值与版本价值,并组织专家进行文字导释,全套二十册,共收录拓本五十二件(五十三种),收录包括《田告方鼎》《我方鼎》《作册大方鼎》《大盂鼎》《鄂侯驭方鼎》《大克鼎》《毛公鼎》《宿儿鼎》《作册般甗》《臤尊》《?钟》《散氏盘》《颂簋》《洹子孟姜壶》《郑叔上匜》《秦公簋》《侯氏缶詹》等。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考订鉴赏之需,又可为书法爱好者带来碑帖的全新体验。望借此书发挥碑帖古籍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双重功能。
《禅静寺刹前铭》,又称《敬史君碑》。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为“逸品上,精密茂穆之宗,若闲鸥飞凫,游戏汀渚。”杨守敬《平碑记》谓:“六朝人正书多隶体,此 篆意,古意精劲,不肯作一姿媚之笔,自是老成典型。”沈曾植则认为此禅可与兰亭黄庭相证发,碑阴弥胜正碑。 此拓本为经折装,内页尺寸纵二十四厘米,横十二厘米,刻工极精严,颇能传达书意。是册虽为民国拓本,然所拓亦精,为沈曾植所藏,亲笔题签,并于册内五处题跋,可见沈曾植对此宝爱有加。
本册《集王羲之圣教序》,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为褒扬玄奘西行取经及译经的功劳,赐予 圣教序 ,由京师弘福寺僧怀仁,集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 形成此碑文。现此碑存于西安碑林。此碑是行草书体,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充分展现了王羲之秀劲俊雅、风流婉转的个人书体风格。此碑是行书练习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