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标准青铜四器《大盂鼎》《夨人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为基本选材和依据,以 篆引 为标准概括了中国篆字的全部。以中国正宗篆书青铜器拓本文字为主,进行探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兼及书法理论和书写规则的阐述,涉及浩如烟海的文字演变与发展的渊源关系,就其历史沿革的时间而言,涵盖了自商代到秦汉长达2000多年;就其从篆书书法角度而言,本书很多问题的研究均是从新的起点开始,有很多新的尝试,如首次用上述四器铭文研究中国篆书、指出小篆作者当属程邈、首次给大篆科学分类、首次提出铜器铭文篆书书写四分法,等等。本书以弘扬我国上古传统国学为宗旨,使之发扬光大,促使社会广泛应用。以普及与提高并举,掀起使用上古优秀文化的高潮。
《弘扬民族文化·荣宝斋书法篆刻讲座.篆刻》由蔡大礼著
以实例展现印艺与印刷设计知识精华的工艺范本。结合更宽广、更专业、更国际化的设计元素,各类印刷样品展示更加赏心悦目。《印谱(中国印刷工艺样本专业版)》分为16个章节,共306页。每个章节均附有大量实例,详细介绍各种印刷工艺原理、特点、运用、材料选择、注意事项以及工艺延伸等,是外专家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其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说起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的印坛盟主之一的王福庵,人人皆知,但对王氏传人中有出蓝之誉的吴朴堂却知者不多。学者、诗词家陈运彰在六十余年前曾说:“福庵王先生承乡贤之遗风,守其家学,岿然爲海内宗匠。及门多士,经其指授,皆有法度可观。吴君厚庵尤其秀也。”本书选录了吴朴堂先生各阶段的篆刻印蜕逾千枚、边款逾二百面,大部份是 出版发行的作品,不仅在收录印作数量上远超之前所出版的各类吴朴堂先生印谱,而且尽可能选取 清晰的原拓印蜕和边款,采用“下真迹一等”的原色印刷,力求 限度真实全面地展现出吴朴堂先生的篆刻面貌。同时, 在编谱体例上进行了精心的梳理。本书按照“诗词闲句”“书画鉴藏”“名号斋馆”和“附录”分类顺序排版,以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碑别字新编(修订本)(精)》系刘大新先生在秦公《碑别字新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而成。所录别字采自碑、碣、墓志、摩崖、造像、石经等,共收字头三千五百余字,重文别字二万一千三百余字。并以《中华大字典部首索引》顺序排列部首,便于检索。
“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用来形容字体帮“每日一字”的练习是 恰当不过的。一天、两天、十天、一个月……每天看似简单的字体设计练习,日积月累下来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可以傍身的财富。 本书是字体帮“每日一字”中 字体设计作品的合集,它不仅见证了“每日一字”的成果,而且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可以学习、借鉴的工具书。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10类(线条类、清新类、力量类、宋体类、卡通类、书法类、 类、商业类、手绘类和图形创意类)共2048个字体设计作品,还可以看到同一个命题不同设计师的不同演绎效果。通过大量的观察、学习和练习,读者也可以做出属于自己的自己设计作品。 本书适合字体设计爱好者、平面设计师、品牌设计师、电商设计师和UI设计师等,同时也适合字体设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与参考。
钱君匋先生是二十世纪杰出的书画篆刻艺术家,在文学写作、音乐创作、编辑出版和古书画鉴藏诸领域均有成就。本书编者沈建中先生搜罗钱君匋先生历年在报刊、图书上所发表的有关篆刻的文章,尽可能全面辑录钱先生关于篆刻学著述、篆刻创作回忆录和篆刻艺术鉴赏的文论,并精选钱先生具代表性的上百方篆刻作品和钱先生数幅篆刻时的旧影照片,以供鉴赏。另有 编前叙言 ,末附编者纪念文章。本书对篆刻收藏者和爱好者而言,具有相当的参考研究史料价值和鉴赏价值。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所用底本为《匏瓜室印存》初钤孤本,《守研斋藏吴让之印存》。其中所收印章,钤印精美,笔划无缺损,为目前吴让之印谱较精者。本书除了将原谱进行原大、原色印刷,还将对部分精彩印章进行放大,使吴让之篆刻爱好者 能从其中窥见其用刀及细微之处,此外还将附上作者对吴让之篆刻的综述性研究文章,其中对本底本和其他印谱中的相同印章进行对比分析。
本书稿收录《嵩山开母庙石阙铭》《西狭颂》《肥致碑》三件书法作品拓片,并做了作品简介和评论、文本释读,以及局部分页展示,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研读版本。《嵩山开母庙石阙铭》是东汉刻于嵩山启母庙,记录夏禹治水的事迹的篆书作品,书法古朴,有秦篆浑朴茂美之气,篆法方圆茂满,虽极剥落,而神气自在。其笔势有肥瘦,亦有顿挫,与汉缪篆相似,是汉代篆书名迹,也是学习篆隶书法的代表性作品。《西狭颂》书法方劲瑰丽、气势雄伟,神韵极佳,是学习汉代隶书的代表性作品。《肥致碑》书法质朴平和、从容稳健,其拓片字口锋芒清晰,笔致宛然,书写意趣格外突出。有利于研学者体会汉隶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