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隶书集字作品精粹》主要收录了对月寄托孔谏议、送陆判官往琵琶峡、山中、画、永嘉、乐游原、渡汉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寻隐者不遇、出塞、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秋思、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落花、云阳馆与韩绅宿别等内容。
本套篆刻全集收录整理中国古代古玺、官玺、私玺、古印、官印、私印、吴昌硕、赵之谦、齐白石、邓散木、邓石如、文彭、吴让之等历代名家篆刻大师篆刻作品。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本册图书收录吴昌硕篆刻印章,并有释文与正反印章对照。
从字母的基本笔画、书写笔顺、连写方法,常见书写锚误等内容入手 详细讲解意大利体、圆体、花体、混合体等四{中英文字体的基本知识与书写方法。 内容编排由浅入深.依次讲解字母、单词、句子、短文的书写方法 并提供练习.符合读者的练字习惯。 书写练习中的句子多为名言警句或常用口语.短文则为一些经典的小故事,并附有译文.能同时满足读者的练字和学习需求。 附录部分内容丰富。附录六重点介绍了英文字母艺术体的设计方法.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使用。
《天下篆刻》本套篆刻全集收录整理中国古代古玺、官玺、私玺、古印、官印、私印、昊昌硕、赵之谦、齐白石、邓散木、邓石如、文彭、吴让之等历代名家篆刻大师篆刻作品,按照朝代顺序编纂,详细解读每个时期篆刻特点,印章图片精美,并有印章释文。
本套篆刻全集收录整理中国古代古玺、官玺、私玺、古印、官印、私印、吴昌硕、赵之谦、齐白石、邓散木、邓石如、文彭、吴让之等历代名家篆刻大师篆刻作品。赵之谦从青年时代起,就刻苦致力于书画、文字训诂和金石考据之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精书画、篆刻。赵之谦善于向前人和同时代各派名家学习,又不囿前人,勇于创新。赵之琛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继“西泠四家”之后,入列“西泠后四家”,前后四家合称“西泠八家”。为陈豫钟弟子,在篆刻技法上可谓集浙派之大成。于金石文字之学有扎实的工夫。本册图书收录赵之谦、赵之琛篆刻印章600余方,并有释文与正反印章对照。
“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从民国初年即开始写作,在其漫长的文坛生涯中,结交了许多书画界的朋友,这些朋友中颇多精于篆刻者。郑逸梅与他们意气相投,他经常会在文章里点赞朋友们的精湛作品和刀法,而朋友们也常常以精制的名章、闲章投桃报李。多年积累,郑逸梅先生拥有了数十方“自用印”,在其身后这些印章也没有散失,殊为难得。郑有慧女士近年整理出版了不少郑老的文献资料,而这册遗印集得到周退密、韩天衡、陈茗屋、陆康等名家的支持,增加了部分名家的题签、题跋,结集出版,一本小小的印谱,留下了许多文坛记忆。“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从民国初年即开始写作,在其漫长的文坛生涯中,结交了许多书画界的朋友,这些朋友中颇多精于篆刻者。郑逸梅与他们意气相投,他经常会在文章里点赞朋友们的精湛作品和刀法,而朋友们也常常以精
《篆字汇》,又名《六书通》,的经典篆书著作。明闵齐伋撰辑十卷,清毕弘述篆订。闵齐伋“好古读书,生明季。能远绍仓颉微旨,于三代秦汉诸篆法,遐搜备其形体,穷讨溯其本源,参互辨其疑似,劳精竭神者五十余年辑成书,题曰《六书通》。”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 年)成就是书。闵齐伋去世后五十余年,原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程炜,浙江苕溪(今湖州)人,得到此书残缺本,遂交给浙江海盐人毕弘述以《六书通》正稿。经过毕弘述四年增补篆订,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整理刊刻付梓,故又称《订正六书通》。江西金溪人李希祁、李祖望、余天,于光绪七年(1881 年)再次缮写精镌刊行,故又名《增订篆字汇》,传承至今。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的《怀素小草千字文/中国碑帖名品》共八十四行,绢本墨迹,字字用意,脱去狂怪怒张之习而趋于平淡古雅。用笔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是怀素晚年的代表作。明代姚公绶评此帖“一字值一金”,故又称《千金帖》。
继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推出《东方“大家”书法艺术精品系列》之 周慧珺楷书前后赤壁赋 、 周慧珺行书杜甫诗选 、 刘小晴行书卷 、 刘小晴楷书洛神赋 、 谭延闿楷书贺君家传 、 马公愚楷书临大唐圣教序记 、 谢稚柳草书毛泽东诗词 、 张森隶书小石城山记 、 陈佩秋草书古诗集句 、 来楚生草书唐宋词选 之后又添《许宝驯真行草三体百家姓》和《许宝驯楷书月赋》两本精品字贴。二贴从隶入手,楷则初学欧阳询后兼及其他,草宗“二王“又偏爱虞世南之蕴藉,所作隶书古雅简朴,楷书平稳端庄南昌有飘逸之势,行草流转习动南昌无剑拨弩张弊,小楷为最,有魏晋遗风。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书法展览及在专业报刊发表,或被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及被镌刻,1987年应邀为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湖笔》电影,作隶,正,行,草各体。重视
《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王羲之研究二稿》以王羲之为中心,以东西晋南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为背景,考订史实。“流觞曲水”以《兰亭诗》《兰亭序》为基础资料,以诗证史,诗、文互证,爬梳剔抉,钩沉索隐;“游目意足”以《十七帖》及其它杂帖为基础资料,以帖证事,以事证帖,穷搜细考,一丝不苟,全书共征用及涉及文献八百余种。由于撰者梁少膺具有扎实的文献学考证功力,纠正了有关王羲之资料中的诸多疏误,以及历代剿袭流布、以讹传讹之俗说,更多妙解新义,发明迭见,道前人所未道。全书以考证学为方法,语言学为工具,文献学为核心,并依附其它诸多学科,故在研究方法和著述笔法上亦别树一帜,展示了作者在考据、疏通、解释、推衍与概括等方面之才能。精勤笃实,功不唐捐,是书可谓为当代研究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天下篆刻》本套篆刻全集收录整理中国古代古玺、官玺、私玺、古印、官印、私印、昊昌硕、赵之谦、齐白石、邓散木、邓石如、文彭、吴让之等历代名家篆刻大师篆刻作品,按照朝代顺序编纂,详细解读每个时期篆刻特点,印章图片精美,并有印章释文。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符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海岳山人等。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宋徽宗宣和时擢为书画学博士,同年升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他天资高迈、为人潇洒狂放,好洁成癖,冠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他的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善诗,工书法。其书尚古意,讲求古雅脱俗的笔意,并提倡晋人的自然天成的书风,自名书斋为“宝晋斋”。他擅篆、隶、真、行、草诸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他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由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楷书28 行,行54字。
郑道昭(?——516),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人,书法家,魏碑体鼻祖,曾任光州(汉今莱州市)刺史。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魏孝文帝时始为官,历任秘书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中书郎、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监祭酒、秘书监、荥阳邑中正,永平年间出任光州刺史兼平东将军。任职期间,政务宽厚,不滥用酷刑,以教化和培养人才为己任,很受百姓拥戴。生性闲适散逸,喜游山水,好为诗赋,尤工书法,光州各地题刻甚多,计有城南云峰山摩崖石刻大小20处,城东大基山15处,天柱山(今属平度)8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汉字由汉隶 楷书发展变化阶段。郑道昭熔百家之长于一体,刻意创新,笔力圆劲苍健,结构严谨宽博,运笔娴熟自然,气韵雄豪,有汉隶遗意,创一代书风。其代表作为颂扬其父才智功德分别刻于天柱、云峰二山的“郑文公上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