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名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著、附录、補遗十编。精印现存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三万余幅。论文、考释二千余万字。许多图版均属首次发表。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书家生平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说明与释文、参考书目等。该书不是一般性的艺术图册,而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介。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微地研讨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此书对书法专家、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均有极高价值。
此册《竹山堂连句》,系绢本,原为大幅,后改装成册,现为十五开,各开大小稍有出入。楷书,字大二寸许。为颜真卿六十六岁时所书。但亦以伪为迹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宋米友仁鉴定跋,并绍兴连印。元有张氏珍玩。明入朱?晋府收藏,后有王世贞藏印。清初归梁清标,曾刻入秋碧堂帖。嗣经安岐、铁保等递藏。墨缘汇观曾著录。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遒劲雄逸而时时吐姿媚,真蚕头鼠尾得意笔。大较与《家庙》颉顽。而此乃手迹,又当远胜之。〗清安岐《墨缘汇观》:[结字端严,运笔裕如,有天然沉着之气。』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此联句书其大字虽近于《家庙》诸碑之样,而波磔间已用古藤古钗之脚,则是精熟争坐行书而用于正楷。』
本书收选了中国古代著名碑帖精品17种,其中楷书7种,行书6种,草书4种,本书力求版本,释文和简介文字,力求简明、准确。以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要。
初学书法必始于临摹古人碑帖,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初成必思自行创作,然这种创作激情大凡以失败而告终,从临摹到创作这一步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从所临碑帖中选字汇成作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然而作中的文字并非在临摹碑帖中都能找到,即使找到拼凑在一起也不能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达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此,我们决定激请资深书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力求以最的效果奉献给读者。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又字益甫,号悲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其书法以北魏书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也能作篆隶、行草。赵之谦对北碑的学习则重在领悟其笔意,并不强求刀石的趣味,所以写得圆通婉转,能化刚为柔。其特点是颜底魏面、魏七
书法线条的节奏与韵律是创作的灵魂,也是书法创作的艺术表现形态。更生动地展现书法线条的节奏与韵律,就需要书法家具有深刻的领悟力和独到的表现力。张森就是一个有着独特悟性的书法家。张森的书法创作注重书法的点画、注重结体、注重行气、注重章法,这些就书法而言,平凡到人人皆知的道理,却恰恰不是人人都能随心所欲的。张森将书法为载体,把心境的流露,情绪的变化,认作至高无上的创作行为,于是就有了如何选择载体、运用载体,归根结底是如何让心境和情绪来带动载体,又如何让载体来发挥心境和情绪,从张森的作品中,便可以看出张森书法的点画平直与欹侧、结体的松散与密实、行气的严谨与放逸,构成了他创作的心境,情绪和载体的契合,从而形成了他的书法意境。张森的隶书有传统、有个性、更有平易近人的亲切之感,可当入门之
《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记中的精华部分,这些石窟佛像,大都是统治阶级为生者或亡人祈福而开凿的,人称[龙门造像],有的造像还有[造像记],清中叶后,提倡北魏书法,为此[龙门]就被誉为[魏碑]中的精品。翻开龙门碑帖,人们不难发现,该书体有的体方笔厚,有的方圆皆备,破方为圆,有的行书笔法,笔意连绵,有的笔画虽瘦细,但强劲有力,雄俊伟茂,就是同字同形其笔画、体态、风格也千变万化,其结构趋于严紧,但紧而不呆,宛如音乐旋律一般和顺、谐调、优美。该碑具有独树一帜的境界,并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此册均取原迹或尽可能的拓本和复制品拍摄,电分制版精印,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实的艺术感受,以利于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和气质。
本书以庐陵古碑的文字形式,从一个重要的文化侧面反映了“理学之邦”的本来生活面貌,记录了“江南望郡”“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的历史文化遗存,有些古原告颇有历史研究价值,实属不可多得的古文化瑰宝之一。
在台北故官博物院,藏有一卷集宋代书法家米芾九件尺牍的珍贵墨迹。据专家考证,这九件尺牍书于宋徽宗崇宁元年(一一〇二年)至崇宁五年(一一〇六年)间,系书家五十岁后之书迹。有专家评说,这九件书创,「在书风上,长短肥瘦,纵横如意,展现书家后期趋于圆熟自足,平澹而有天趣的风格。」九件书割规格分别如下,.「面谕帖」纵二十五点五厘米,横四十三点六厘米。「致伯修帖」纵二十五点四厘米,横四十三点二厘米。「晋纸帖」纵二十三点七厘米,横三十九点一厘米。「苏氏王略帖」纵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三十五点九厘米。「贺铸帖」纵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三十六点八厘米。「丹阳帖」纵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二十三点八厘米。「致伯充帖」纵二十五点三厘米,横二十一点六厘米。「惠柑帖」纵二十二点七厘米,横三十三点三厘米。「戏成呈司柬帖
颐人兄是当代著作最勤勉的印人之一,先后出版《鲁迅作品印谱》、《心经印谱》及《百福印谱》、《篆刻五十讲》,尔后着眼入门后的提高,总结前辈印路心得写成《篆刻法》,从不越雷池的序曲到破法生法的高潮,旨在开源。撰《印章名作欣赏》,力求作好前哲精神实验室的导游。鉴于广大习作者文字学基础知识欠丰,更编著《常用汉字演变图说》,自渡渡人,反响广泛。他还主持编写几几种大型工具书的篆刻部分,撰稿、审稿、改稿,用力至勤。钱瘦铁、来楚生的作品虽受行家青睐,但至今未出大型专集。
明未书家王铎(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年),字觉斯,号嵩樵,别号烟潭渔叟。因其出生于河南孟津,故有「王孟津」之称。其书宗魏晋,名重当代,与董其昌并称。他五十五岁时,书唐代诗人杜甫的「题玄武禅师屋壁」、「秦州杂诗」、「送远」、「玉台观」、「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一、「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七首诗篇,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一首,诗人祖咏一的江南旅情」诗一首,诗人綦毋潜的「宿龙兴寺」诗一首,总计十首诗篇。此书结体险峻挺拔,笔势稳健,极富变化,用墨浓淡相间,或浓墨重彩,或枯燥飞白。展现其笔法精绝,独树一帜的艺术风彩。书家的这卷精品力作纵三十点二厘米,横六百九十八点五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书艺珍品赏析》丛书,精选自东晋至民国年间50位书法名家及10个书法概念,邀请海峡两岸的学者专家撰文,按统一的编辑体例,系统地介绍了每位书法家的生平和艺术,以及存世代表作的风格特色,并附简要年表,其行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为大众了解传统书法艺术的首要入门书。该丛书蔚成系列,对了解中国千余年来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风格演变及杰出成就,均有裨益。而《书艺珍品赏析》的出版,当为弘扬和发展传统书法艺术作出了有益且积极的贡献。本书为该丛书第三辑中介绍李阳冰生平、书法的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