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教授精挑细选经典歌剧的版本,让歌剧小白轻松找到入门捷径; 2.锁线裸脊装订,无瑕疵展现跨页剧照,翻开书就如同坐在剧院位置,欣赏歌剧经典段落; 3.各年代大幅海报,及众多相关人物绘画与照片,多角度揭示歌剧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在歌剧盛行的年代,歌剧既不是“古典乐”,也算不上正统艺术,而是一出出让人喜闻乐见的“狗血肥皂剧”。如今,很多歌剧名作被重新编排上演,其中既没有人们期待的豪华演出服饰和舞台背景,也没有美貌的王子和公主的恋情,有的只是晦涩、难懂的先锋派作品。本书将为你揭开歌剧戴着的假面,展现它的娱乐本质,从另一个层面发现剧院经典作品更深的内涵。
《中国傩戏史》首次全面系统梳理傩礼制度、傩戏演变的发展规律,在学术上较为准确地辨析了“礼戏”生成、演变、遗存等基本内涵与状貌特色。内容包括两部分:上篇为傩礼制度史,历经先秦裂变、汉唐重构、宋明衰微三个阶段,这是傩戏发展演变的脉络与基础;下篇为傩戏演变史,历经上古装扮表演准戏剧形态、唐傩百戏的兴盛、宋元明清傩戏的多样化及近现当代傩戏的地方化转变等四个层次,这是傩戏发展演变的基本内容与形态特色。
《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汇集编纂了一批武生行老艺术家谈艺论道的口述实录,如王金璐、郭景春、李幼斌、祝元昆、李幼麟、杨少春、马玉璋、李卜春、高牧坤、双翼翔、梁斌、俞鉴、李春仁、李润声、张善麟老师,谈南北武生表演特色,是《京剧大家绝艺录》的开篇之作。采访目的主要是挖掘老艺术家身上的特殊表演技能等“宝藏”,采取谈艺说戏的形式,兼顾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使本书成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教材,也是培养京剧人材,培养京剧观众的典范之作。 “京剧大家绝艺录”系列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展的京剧艺术资料抢救工作,着力从众多京剧艺术大家们那里搜集整理艺术结晶,把一批批特色鲜明的精湛技艺汇总成册成图成像,通过学子们严谨规范的学习继承,使之薪火相传,绵延不断。该丛书是对各个京剧流派
本书依据作者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讲课提纲整理而成,曾以《戏剧表现论》为名在内地与香港出版,是华语戏剧界重要的理论专著。此次修订融合了作者对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舞台上戏剧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全书立足于对中外戏剧演出的大量观摩,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戏剧舞台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多种可能,进而试图挖掘这种探讨的潜在应用价值:如何挖掘已有媒介、手段与舞台表现的新的可能性?如何大胆采用新的媒介与表现方式?因为舞台表现的无限可能性,潜在于观念与技法的不断发展与流变中。 这些思考既有助于编剧、导演、舞美等创作者深入了解舞台表达的诸多观念与技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下找到贴合时代、符合观众欣赏口味的舞台语言,又可帮观众在面对当代多元的戏剧时提高鉴赏力,还是戏剧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读物。
戏曲脸谱,作为一种符号,以程式化的化妆谱式、鲜明的色彩、夸张的图案,刻画出角色的特征与品性。脸谱之中,寓以褒贬,公正忠孝者的端庄正貌、奸佞邪恶者的凶险丑形,无不在揉、勾、抹、破之间显现。脸谱集其他艺术门类之所长,构成中国古代戏曲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态,“粉墨青红,纵横于面”,传达着古老文明的神韵。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n“如果有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了特别合适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更完善,只是因为他们更幸运。” n“婚姻只是所有人类关系中的一种,不比别的关系更好,也不比别的关系更坏。” n…… n《柔软》是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终结篇。讲述了一位女医生、一个纠结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年轻人,他们对生活、对生命发出的提问和思考。 n n n
《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 百花枝头:来自上海民营剧团的报告》总结了上海民营剧团30年来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归纳了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沪上民营剧团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新机制,在激烈的演艺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可观的票房价值,成为上海国有剧团的有力补充。不仅从事民营剧团工作的朋友值得一读,各行各业的经营者、大学生的创业者都可以从《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 百花枝头:来自上海民营剧团的报告》中获益。
《歌剧艺术及其舞台表演探究》立足歌剧艺术,主要研究歌剧艺术舞台表演的相关内容,通过探讨歌剧艺术的界定、歌剧艺术的体裁类别、歌剧艺术的结构、歌剧艺术的价值,进一步分析歌剧艺术的文学特性与戏剧特性、歌剧艺术的音乐表现、歌剧艺术的综合美感、歌剧舞台表演准备与角色构思、歌剧舞台表演实践。全书对歌剧艺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构层次严谨,条理清晰分明,内容翔实丰富,对实践有直接、有效的指导和参考价值,是一本值得学习与研究的学术著作。
《中国话剧:形成、传播与常态》分为上、中、下三篇对中国话剧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上篇是以上海戏剧协社为重点来论述现代话剧的形成,中篇以桂林文化城为重点来论述现代话剧的传播,下篇是对当代戏剧生态进行跟踪研究的几篇论文。书稿了除了理论研究,对于中国现代话剧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话剧案例也进行了分析研究,书中内容注重“历史感”和戏剧理论深度,并以启蒙思想和现代性为理论视角,从戏剧文学、舞台艺术和剧团组织营运三个层面来论述中国话剧史。
中国戏曲理论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此时的文艺观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及两宋是戏曲兴盛前的酝酿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元代,杂剧全面兴起,戏曲理论亦得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以曲学为主体的一批著作。元末明初南戏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戏曲理论在争鸣声中得到了全面发展。明万历以后,传奇的创作与理论均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大批的作家与批评家。清初理论家们对前人的理论进一步总结与完善。清中叶以后,花部兴起,戏曲理论出现新的内容,花部与舞台表演成为研究重点。至近代,传统曲论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这本《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以戏曲发展史为基础,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上述各个阶段进行梳理与研究,以突出戏曲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宣卷,这古老的民间曲艺曾在历史上辉煌一时,是近代绍兴多剧种的前身,曾与莲花落、平湖调齐名,被列入绍兴的“五大地方曲种”,在传承地方文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喜爱。作为一种文化,绍兴宣卷以其大众的身份、亲民的姿态、通俗的语言和朴实的表演赢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保持着比较纯粹的草根性和原生态,卷本中的许多内容与绍兴的民俗风情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所以在绍兴有广阔的市场。和众多文化遗产一样,绍兴宣卷具有区域性、世俗性等特征,过去的几十年,大量宝卷湮灭,唱本流传下来并不多,手抄本更加稀少,传承断代严重,保护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