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戏剧的一般论述、题材主题、情境冲突、故事情节、结构布局、人物塑造、台词语言、种类体裁8个方面进行介绍。
当文字性的剧本、完整的情节、逻辑的语言都渐渐隐退,当代的外国戏剧正走向何方?国外的戏剧家和理论家们在作着怎样的探索?这本文集会给我们一个全面的回答。荒诞不经的情节尖锐地嘲讽着这个世界的荒谬,潜意识的爆发展示着社会对人的扭曲与压抑,空间的再造消弭了观演之间的距离,仪式性的场景呼唤着千百年的文化记忆,单纯的身体表现展示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抗,几乎静止的舞台令人摆脱被牵引的状态而走入自由想象的空间……这些正是当代外国戏剧界实践着和思考着的。让我们一起来理解和品味这些解构中的深刻、游戏中的严肃、实验中的批判、镜像中的现实……
本书为中国大陆第1本系统研究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的舞台剧创作的学术专著。本书全面梳理了赖声川历年来戏剧活动的实绩,并以对照的视阈分析了赖声川舞台剧在剧场样式、时空结构、地理文化、传统资源、生命哲理等五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理论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此时的文艺观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及两宋是戏曲兴盛前的酝酿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元代,杂剧全面兴起,戏曲理论亦得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以曲学为主体的一批著作。元末明初南戏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戏曲理论在争鸣声中得到了全面发展。明万历以后,传奇的创作与理论均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大批的作家与批评家。清初理论家们对前人的理论进一步总结与完善。清中叶以后,花部兴起,戏曲理论出现新的内容,花部与舞台表演成为研究重点。至近代,传统曲论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这本《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以戏曲发展史为基础,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上述各个阶段进行梳理与研究,以突出戏曲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色。
无
《昆曲新谱/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曲谱和唱本编68》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丛书之一种。昆曲在文学和音乐上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昆曲新谱/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曲谱和唱本编68》的吕梦周与方琴父合著的昆曲谱子。选取了《琵琶记》《长生殿》等十个曲目的经典唱段,不仅保存了古调,还为学校教员提供了可供依凭的昆曲普及教程。
沪剧是上海的乡音,一百多年来,它一直以我们熟悉的亲切气息,激荡在田间水边,荡漾在弄堂剧场。那娓娓动人的朴实乡音曾经打动过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心灵。伯承的这本专著堪称一部真正与时俱进的不断流动的活的沪剧发展史。从早期传统经典中期西装旗袍戏到现代展览厅,书中都有中肯内行的评论,从中可以看出沪剧艺术一百多年来走过的坎坷道路。书中的“人物篇”,从老一辈艺述家到中年演员到新一代明星,对他们的人生历程和表演艺术都有条剖缕析、深入肌里的分析,形成了内在的“史”的规模和气象。乡音是积淀在每个人心中的文化,是一种关于故土的回忆。乡音有一种久远永恒的魅力。乡音的湮没,是一种文化的永远无可挽回的缺憾。对艺术的挚爱和忧患,使他衣带渐宽终不悔,写出了如此之美的文字,使他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艺术的忠诚不
歌剧,是世界上最浪漫,最绚丽,最迷人,也是政治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而这本丹尼尔·斯诺曼编著的《鎏金舞台(歌剧的社会史)》是历史上部也是目前一部讲述歌剧社会史的书籍。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北部意大利开始,歌剧已遍布欧洲、美洲,并且正借助数字时代横贯全球。《鎏金舞台(歌剧的社会史)》以历史和世界的视角再现了曾经孕育歌剧的社会背景,既有宏观论述,又有迷人的细节描写。莫扎特的维也纳的繁华,腓特烈大帝的柏林的喧嚣,颓废巴黎的诱惑,甚至澳洲内陆的荒蛮,无论哪里,一座歌剧院都被视作文明的象征,为戏剧性的,有时又是悲剧性的,偶尔又是荒诞的故事提供了多彩的舞台。
《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近代编)(第2集)》是“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近代编”之第二集,全书共收录了24编历代曲话,包括《菜猗室曲话》《中国剧之组织》《戏剧脚色名词考》《红楼梦评论(节选)》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是一部个人回忆录,通过作者这一“门里人”的独特视角,多方面地呈现了曲艺艺术在天津的发展历程。该书完成后,曾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曲研所、中国曲协等很好不错机构及刘兰芳、姜昆、吴文科、孙福海等曲坛名家的一致好评,认为是一部形象的天津曲艺发展史,尤其是其中的大量行内轶闻及民风民俗知识,不但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还极富性、新颖性及社会价值。也正因此,有名曲艺家姜昆、孙福海欣然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此外,书中所附近200幅照片,分别展现了曲艺艺术在发展嬗变过程中的真实场景,均为抢先发售刊发,颇具收藏价值。
昆曲有着六百余年历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世界“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昆曲在上海地区的活动业已延绵了五百余年。在昆曲发展史上,上海地区为昆曲的流播与传承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贡献。为此,特编写《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收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机构所藏文物文献,以二百余幅图片予以展示。分“云间流芳”、“红氍歌吹”、“昆乱相争”、“淞滨度曲”、“报章戏谭”、“雅声传继”、“兰苑粲英”、“艺林出岫”等八个部分,次第介绍昆曲在上海传播、与老上海文化的融合发展等历程。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教育传承系列:戏剧导演攻略》是上海戏剧学院资深教授徐企平的一部戏剧导演和表演的理论专著,详细阐述了徐先生在多年教学与导演实践生涯中总结出来的导演理论,从导演思维的转变、导演意识、舞台空间意识,到导演的选择,作者都进行了理论探讨与艺术实践。《上海戏剧学院艺术教育传承系列:戏剧导演攻略》内容详实,例据充分,既可以作为艺术院校的导演教材,也可以作为戏剧从业者的业务指南,具有非常珍贵的理论价值。
本书是戏剧导演和戏剧教育家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TheodorosTerzopoulos)四十年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总结,书中呈现了特佐普罗斯近几十年来系统发展的各种教育实践的精髓。他的教学对象不仅包括阿提斯剧院的演员,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各国和各种文化传统的演员。本书是他整个戏剧生涯的结晶。
梅兰芳1894年生于梨园世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八岁学戏,冶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大量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艺术成就,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书分五辑,以梅兰芳自述与他人赏析及回忆的形式,收集整理近百篇论艺文章和两百余幅珍贵照片,对其舞台表演艺术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毋庸置疑,本书对于如何研习和继承梅派艺术及京昆艺术精髓,颇值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