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 西方文明 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3000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 大文化 背景中,用特别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学术威望和荣誉。 本书译者之一杨燕迪 教授曾说: 现在回过头捧读这本作品,仍每每感到,作者在勾画音乐蕴涵的精神寓意时,在倾听音乐的 文化泛音 时,其眼界之宏阔、感应之饱满、笔力之雄健、辞章之华美,是 大师级别 。音乐绝不仅仅是美妙的声响,其中回荡的是时代精神的脉动、社会心理的余音和个人创见的智慧。《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的汉译经过,
本书是一部音乐之美与音乐人生的大众普及读物。它用故事的形式、典雅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全球主要音乐家的轶事及作品,挖掘音乐背后的人生,大师们形象清晰、妙趣横生、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这些大师们的磨难、荣耀,挫折、辉煌,给人以启迪和感动,也极其接近现实生活。本书不仅有助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大师的生活境遇、情感经历。本书成功地将看似飘逸的音乐家,写得极富人情、真诚逼真,展现的就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浪漫传奇。本书既是一本趣味艺术修养书,也是人生的美与感动。读者在故事中发现音乐的奇妙世界,收获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理解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还熟悉了全球音乐的简明历史。
《沉默》是20世纪美国音乐代表人物约翰 凯奇的代表作,本书是《沉默》问世五十周年纪念版的中译本。凯奇在本书中以相应于他的音乐创作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他对实验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思考,以及结合了禅宗与周易等东方思想的音乐哲学。在《关于无的演讲》《关于有的演讲》和《一个演讲者的45分钟》等著名篇章中,凯奇通过奇特的版面设计,力图在文字、阅读与现场表演之间形成呼应与张力,体现他在与声音相关的一切中寻求音乐的感悟力,以及总是在实验的创造性方式。 《沉默》在美国乃至西方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时间也证明了本书持久的思想魅力和生命力。作为美国艺术和文化的里程碑,该书已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了五十万册。
本书初版于1917年,是作者继《钢琴启示录:31位钢琴家的经验之谈》后,再度受邀撰写的 声乐名家访谈录 。书中共收录26篇专访文章,受访对象不仅包括歌唱家,也包括声乐教师。作者努力从声乐教育的角度引导艺术家们发言,讲述关于声乐训练和表演的秘诀,他们的只言片语经常被证实为年轻人前进道路上的明灯。
本书分别从乐器学、交通及礼乐制度的视角研究古代音乐文化。其内容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上篇)运用乐器学的方法研究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古琴以及唐宋时期的弓弦乐器,内容涉及曾侯乙墓乐器的性能、功用与组合;八音乐器分类法;中国早期的多声音乐思维;曾侯乙编钟的 套数 与 编列 ;古琴起源以及中国弓弦乐器的滥觞与发展等问题。第二部分(中篇)从礼乐制度的纬度审视曾侯乙墓及海昏侯墓的乐器组合问题,内容涵盖曾侯乙墓乐器组合所映射的先秦礼乐关系以及海昏侯墓乐器组合所反映的汉代礼乐 拟古 问题。第三部分(下篇)通过交通(丝绸之路)审视古代东北音乐文化及音乐交流等问题,内容包括丝绸之路与渤海国音乐文化,丝绸之路与古代辽宁音乐文化等。
近年来, 英皇考级 逐渐在我国展开,越来越多的国内学生、正在从事普及性音乐教育的老师们和热爱音乐的家长们都在积极学习有关 英皇考级 的知识和参加 英皇考级 。为了给更多的学习者,尤其是对英文版 英皇考级 音乐理论教材还不甚理解的学习者带来方便,加快理解和学习的进程,《英皇乐理实用教程(1-5级)》作者张绮琳参照2018年 英皇考级乐理大纲 ,将在 英皇考级 乐理1-5级的考试中出现的内容进行提纲式、要点式的总结和排序,并进行详细地讲解,每一知识点都附上相应的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给教师、 家长和学生们提供一些帮助。
音乐在诸姊妹艺术中,是性质全然卓拔不群的一种奇特的艺术。 丰子恺 如果说艺术分为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话,那么音乐就是时间艺术的代表。 音乐有哪些种类?音乐入门要经历哪三个阶段?如何认识乐谱?如何练习唱歌?如何演奏 钢琴、小提琴、口琴 等几种常见乐器? 西方音乐是沿怎样的道路发展至今的 在本书的五堂音乐入门课里,丰子恺先生将针对这些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解一一作答,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音乐殿堂的大门。 丰子恺写作该书(指《音乐入门》)之热诚态度,透过细心解释之文句而引起读者吸收知识之兴趣。 1979年9月5日《信报》 在三十年代, 子恺兄为普及音乐绘画等艺术知识写了不少文章,编了好几本书,使一代的知识青年,连我这个中年人也包括在内,受到了这些方面很好的启蒙教育。 叶圣陶
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往往循着两条平行的线索:一条是对传统音乐的观念,即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研究;另一条是对传统音乐的形态,即对中国传统音乐各门类的形态学方面的研究。《美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旨在把中国传统音乐的观念和形态放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中做综合考察,本书以"士与音乐的生生之美"、"京剧音乐中的悲情之美"、"南音的乐感之美"(以及对部分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拓展讲述)、"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的融合之美"为主线,以 从传统中来到当代中去,从当代中来到人民心声中去 的理念为导向输出如何审美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美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作为美育通识教材书籍,要求读者对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体验。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音乐中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
《音乐圣经(增订本)》是对原《音乐圣经》大大规模扩编。其版本推荐,主要以《企鹅唱片指南》、日本《唱片艺术》、美国TAS、《留声机》杂志榜单为基础,并辅助以欧美日音乐杂志及各类唱片指南的咨讯。全书瑰集了目前可能得到的西方古典音乐的有关曲目、背景、唱片版本的全部资料。 本书融西方音乐史、曲名、作品资讯、作品解读、唱片版本指南为一体,是CD时代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中的选择。书后还附有:西方音乐史上重要作曲家与作品速览,经典唱片版本收藏推荐,著名指挥家、演奏家、演唱家资讯,以及*值得收藏的500个版本。是广大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选择唱片版本、查阅曲目资讯、购买CD的好帮手。
自己在幼儿音乐教育已有数十年,一路走来,酸甜苦辣,会一直走下去是因为一份对音乐的热情,以及家人无限的支持。会让我想写下儿童基础乐理这一系列的书籍,是发现近年来学习音乐的年龄层普遍下降,甚至有些小孩都还不会握笔就有机会来学习音乐,有感于此,想写一本适合属于这些孩子的乐理,从游戏中建立非常坚固的乐理架构,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未来的康庄大道。本书是从高低音导人,慢慢从不同的游戏练习中,带入五线谱、大谱表的高低概念及音阶序列。至于本系列的书,我大量地使用图案,将所有的符号全部图像化了,小朋友再也不会因乐谱上太多的符号而恐惧,甚至因为对音符的认识产生了相对的自信心,让小朋友走在音乐的路上更稳健。
本书是作者潜心推敲、研究,将东皋琴谱48首乐曲全部 打谱 ,以简谱和减字谱对照的方式刊出,并撰写了详细的打谱心得。《东皋琴谱》的48首乐曲,可以分为三类:1、东皋自度词和乐。2、名家诗词的配乐,如欧阳修《浪淘沙》汉武帝《秋风辞》白居易《长相思》王维《阳关曲》和《阳关三叠》,柳永《八声甘州》杜牧《送隐者》,林和靖《梅花》等。3、古代文化名著的配乐,如《中庸 大哉引》等。
《李凤云古琴三十课》是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老师编著的一本细化的古琴教程。本书介绍了古琴的基本知识和弹奏方法,每一个指法通过解读、练习、应用,使初学者得以进入门径。并辅以一些经典曲目,供学琴者练习。本书深入浅出,可以使初学者在练习中慢慢积少成多,奠定坚实的基础。
玛蒂娜 胡斯曼,1965年出生,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师从L.奥夫曼教授和K.H.姆隆哥维斯教授学习钢琴。作为一名钢琴老师,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的许多学生都在音乐比赛中获奖。现今,她在瓦特斯蒂恩埃伯斯贝格音乐学校任教。 吉多 克劳斯,1966年出生于德国施塔恩贝格。他在理查德 施特劳斯音乐学院师从马利 霍洛学习钢琴,并在慕尼黑音乐学院跟从乌利齐 韦德和赫曼 迈克尔教授学习。他曾在多家剧院和艺术节担任指挥,并在奥格斯堡/纽伦堡大学教授音乐。目前在慕尼黑大学教授视唱练耳、乐理及合奏排练等课程。
《杨燕迪音乐文丛》(增订版)是杨燕迪教授多年来在各个报刊杂志中发表的音乐评论文章集锦,包括《歌剧的误会》《遗憾的聆听》及《何谓懂音乐》三本。其中,《遗憾的聆听》一辑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 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 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关于音乐评论,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 评论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性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此次增订版又收录了自2014年以来作者撰写的新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零基础学唱歌》是一本较为全面介绍歌唱审美、歌唱方法的通读读物,本书分为准备篇、基础篇、技能篇和分享篇四大板块,包含了百余个歌曲谱例、人物、术语及词条,百余张相关图片,收集整理了60个常见唱歌问题并一一作答。 《零基础学唱歌》,是一本面向普通大众的关于歌唱方方面面知识要领的通俗读物。此书并非通篇理论性的讲述,而是结合大家都熟悉的歌曲作品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基础篇》和《技能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能够帮助读者更准确及时地找到和体验出唱歌的良好状态,进而让读者渐渐培养起正确的歌唱习惯,达到把歌唱好的预期目标。学习唱歌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反复体验歌唱时的肌体感受,加深歌唱的 肌肉记忆 ,这,真的需要时间。如果说学习歌唱是一条长路,那么这本书就能为
本教材是*本把合唱与指挥综合一体教学的教材,合唱需要有指挥,指挥不能没有合唱队,综合教学、事半功倍,效果较佳。是*本按照合唱与指挥的技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程,不论是教还是学,由浅入深,极为方便,受到各个方面使用者的喜爱。是*本考级的教材,音乐学习的技术性较强,声乐、器乐都有各种考级,而合唱与指挥却没有任何级别考试,考级能够促进学习并完善学科,而教材就是考级的依据。
本书是有十余年中老年二胡演奏教学经历的岳峰教授全新升级版的二胡演奏教程,全套三册,针对中老年朋友和零基础的二胡爱好者,是老年大学的实用艺术教程。中册包含C调 b B调A调 b E调奏法及其换把;调与调之间的转换和运用;揉弦、多把位换把、指法技巧、弓法技巧、戏韵与古曲的学习和训练,以及常用音乐知识图文精解、二胡演奏符号一览表等附录。部分曲目配有音视频教学讲解和示范演奏。
本书是一部古典音乐随笔集。作者为大家介绍了音乐史上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位巨匠:海顿、巴赫,以说故事的形式,引导读者从一首首乐曲中,感受他们的音乐人生,以及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古典音乐拥有非常细腻、充沛的情感,作者在谈及音乐家时,也并不是简单枯燥地说明,而是把这些作曲家放进平常的生活场景,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待。读者在了解乐曲背后的创作故事的基础上,可以感同身受地去聆听。 作者如数家珍,介绍了每首乐曲不同版本的录音,并分享了自己的聆听感受,还在书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部分唱片封面。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听古典音乐,也是高性价比的解压方式。因此,希望这一部古典音乐的小书,为您带去愉快的阅读体验。
本书收集了25篇关于广东省音乐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与贡献的论文,包括:延安 鲁艺 音乐系里的 广东仔 、萧友梅音乐创作的学理意义、谈冼星海的音乐教育实践与音乐教育思想、冼星海 马克思中国化进程中的旗帜性人物、关于冼星海音乐创作中的若干问题解读、关于叶纯之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教学、李凌音乐评论的贡献新解 从 音乐是什么 说起、陈洪学术思想 中国新音乐主张与策略、对赵宋光立美观的解读、他写出了人民与军队的歌声 记章枚、深植泥土的电影音乐战士 张棣昌、谈广东 何氏三杰 音乐文化的成因与发展、辛勤耕耘 默默奉献 我的老师陆仲任、何士德与他的 新四军军歌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