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相当多的城市是资源型或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或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棕色土地”或遗弃地的土地再开发利用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是美国的“棕色土地”或空置土地利用和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城市土地再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后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和制造业型城市)转型道路提供参考。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成功转型,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知识读本》就如何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问题进行了阐述,具体包括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概念、总体设计、转型机制、模式选择、效果评估等;并对转型过程中涉及的其他重大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调整、社会稳定、环境综合治理等进行了深入剖析。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它不仅是市民的休憩之所,更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城市的 可视性 ;它关乎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和城市文化资本。鉴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笔者重点考察了出现在北京城市中的几种公共空间重建/再造方式。 笔者认为,在传统城市中,市民的生活世界与公共空间是 耦合 的,与市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小商业、寺庙、功能混合的邻里和街道构成了公共空间的核心。重建一种现代的公共空间、重建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维护一个更加民主、美好的城市,而且有助于市民重建与城市的联系、反制城市空间的宰制性力量。
欧盟不同国家市政设施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均有不同的模式,但总的趋势是,各个国家越来越强化政府对水与垃圾设施的所有权,而仅把经营权市场化。欧盟《水框架法令》导言中说:“水不是一种商品,而是遗产,必须受到保护”。欧盟150多年水与垃圾行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政府对水与垃圾设施的所有权控制权,才能实现“政府提供”与“普遍服务”。 本书全央总结了欧盟水与垃圾行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分析了法国、德国、尤其重点分析了荷兰水与垃圾行业管理的模式及实践,如政府所有、按商业法则运营的荷兰公有水务公司模式,法国水务租赁与特许经营模式;德国二元垃圾收信系统(DSD)、法国垃圾“绿点”标识系统等。同时也对这些国家水与垃圾行业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职责明确且事权清晰的管理体制,链式的可持续管理
本书通过进行复杂网络和空间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将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空间经济学中,提出了城市和产业网络的构造模式、结构测度方法和经济内涵。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实现网络的可视化以及该网络随时间的动态变异。并分别从整体与局部的视角对该网络的特性进行定量测算,从长三角城市网络、航运中心网络和中国区域产业网络三个层次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相应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建议。 本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都丰富了以往有关的研究和探讨,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发展、区域经济与产业政策具有应用价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编著的这本《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突出矛盾与未来走向)》阐述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以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经济增速换挡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也有利于提高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配置效率。 以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重点,加快构建用途管制、权能平等、增值共享、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缩小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为重点,加快构建退出有序、进入自由、同工同酬、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市场;以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快构建竞争适度、价格合理、服务便捷、普惠“三农”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以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重点,加
本书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丛书》之一册。 本书从城镇化演进与制度安排、农民工市民化选择、城市化模式和规模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案例等四部分对新型城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力求更加完整地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涵义和更加*确地找准政策着力点。对于了解与解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本书主要研究城市协调发展评价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以天津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协调发展评价与预测理论分析;城市协调发展评价与预测方法分析;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天津城市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与预测分析;天津市区县协调发展评价与预测分析。
本书汇集了我参加工作以来在城镇发展规划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内容中包括城镇发展规划方面的研究思考和实践应用,但不限于城镇发展规划的内容,还涉及到城镇管理、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城镇化及其制度变革等内容。既有关于不同规划体系的理论研究,也有地方城镇发展的调研思考;既有国内城镇发展的特点分析,也有国外城镇管理的经验总结;既有具体的规划案例分析,也有运用规划理论与方法对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的时事评论。在案例选择上,从区域角度着眼,选取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及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希望对类似区域的类似城镇发展能起到借鉴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实践多于理论,理念多于方法,思考多于行动。
本书从政府行为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土地资源有效配置问题。在研究国内外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政府行为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制度变迁进行考察和分析,针对不同层面政府主体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分析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主要决定因素和有效影响途径,从政府竞争、政府失效、政府创新角度探讨了政府行为对宗地价格影响,提出实现城市土地资源集约配置的构想。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必然,也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要在更短时间内走过发达国家城镇化走过的路,已经遇到和可能遇到的挑战会更多,需要对发展的路径作出战略选择。
汤丽霞和海闻主编的《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比较研究报告》分为八章: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新加坡治理模式及国际竞争力之借鉴;韩国首尔、釜山国际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对深圳前海发展的启示;法兰克福发展经验对深圳的启示;国际化发展与城市外交;学习与借鉴;媒体报道。
《中原城市群战略与规划》,本书内容包括:中原城市群的历史使命、中原城市群存在的问题、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目标等内容。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曾隶属于原国务院体改办,现为国家发改委直管的事业单位。中心长期参与中央、国务院有关城镇化的政策文件的起草和咨询,并指导和推广了一批城市和小城镇在发展改革方面的试点经验。中心曾帮助各级城镇政府制定了几百个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和土地利用规划,并多次组织有关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
王建国*的这本《城市化集聚效应和收入分配》主要研究城市化及其集聚效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内容覆盖城市化和城市体系演变历程,城市化对居民收入分配统计、农村收入分配、劳动收入占比、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工资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加快城市化以及优化城市体系的政策建议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城市住房矛盾日益激化。在城市住房供应总量不足的前提下,保障性住房的提供成为化解住房矛盾的关键,但保障性住房提供效率低下、效果不足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邓大伟编著的《城市保障性住房提供的三方合作模式研究》针对保障性住房提供的效率、效果问题,对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有效提供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操作的研究模式。 本书可供房地产业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本用生动的笔趣、详实的案例,深入调查研究了互联网+城镇化里面的许多前沿性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政策性建议。书中围绕互联网时代乡村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城市怎么实现颠覆式发展,以及互联网+城镇的产业、人口如何调整,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分别设问:后发地区的城镇化怎么开展?如何在城乡普遍开展可持续的人文经济?互联网怎么推动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城市群如何建设和治理?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如何规划?电商村未来怎么发展?互联网+智慧城市怎么建设?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析和研究,探索出一条或几条互联网+城镇化的新路子、好路子,推动实现城乡跨越式发展以及产业创新升级。
《中国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实战解析--策划大武汉》由吕尚彬、钱广贵、兰霞、谢湖伟等所著,本书的核心内容有六个部分:章:武汉市既有城市形象传播现状分析;第二章:武汉与标杆城市的形象传播比较;第三章:武汉城市形象传播环境分析;第四章:武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基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第五章:武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定位;第六章:武汉城市主品牌形象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资源型城市产业兴衰与转化之规律》一书基于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的需要,从产业兴衰与转化的一般理论出发,利用一般产业兴衰与转化的机理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特征和特殊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与资源型城市衰退产业的调整、接替产业的发展相协调,在产业的配套发展中必须进行主导产业创新。通过资源型城市产业兴衰与转化的实证分析,指出了政策保障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兴衰与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好的战略,可以让城市焕发活力。因为它可以让决策者知道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集中精力去解决,而不被细枝末叶的问题所干扰;它可以让政府的各个机构和全体工作人员找到奋斗的方向,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不需要层层汇报就知道如何行动,不需要上级出面就可以知道如何彼此配合;可以让在这个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所有人找到自己生产生活的定位,根据各自的情况回答自身的发展如何与城市的发展协调起来。总之,它可以让整个城市或区域的人们自觉的行动起来,集中各自拥有的资源,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这种共同意志爆发出的力量是惊人的。
本书是“新型城镇化的苏州工业园区样本”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完成。该书深入解读了苏州工业园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出成就、成功做法和主要经验,多维度了呈现园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改革实践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