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是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在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从经济学角度看,决定家庭农场经营意愿的根本因素是家庭农场的经营收益。经营收益不仅受到政策环境、经济形势、气候变化等外在因素影响, 与农场主及其家庭的自身特性、投入特性等内在因素有关。本书从成本收益的视角对影响家庭农场收益的内在因素展开研究,试图拓宽家庭农场收益理论的研究范围,加深家庭农场成本收益研究的深度,丰富家庭农场收益研究的微观特征。同时,本书提出了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建议,可为涉农、惠农等相关部门制定家庭农场政策提供参考。
本书 多角度阐述了2001—2020年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面向蚕桑全产业链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进行的改革与实践。全书包括七部分内容: 章主要是对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思考;第二章主要介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第三章主要讲述师资队伍建设;第四章主要讲述教学资源建设;第五章主要讲述实践教学改革;第六章主要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第七章总结人才培养成效。通过多方面分析论述,完整地展示了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二十年的人才培养成果和成效。
本书结合当代中国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转型背景,基于城镇化理论与现代农地产权理论,采用历史追踪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国农地制度的调整与变迁,考察城镇化对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配置带来的直接影响,分析现行农地制度下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及其实现困境的深层根源,挖掘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可行之道。 在此基础上,从现代产权制度、权益分配机制、法律约束机制、资源配置模式四个角度出发,提出建构城乡融合的现代农地产权制度、探索土地权益分配的多元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土地流转与征收补偿等法律规范与约束机制、实现 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度机制创新设想。
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大数据的相关知识,引入相关概念。包括第1章和第11章。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的属性与特征、大数据的价值,分析了大数据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应用,同时还介绍了驾驭农产品物流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包括数据采集类、数据传输类、数据存储类、数据管理类、数据分析与挖掘类相关技术,重点介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RFID(射频识别)等核心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上的应用。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生产、物流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2、3章。主要介绍了在当前经济和物流“新常态”状态下,我国粮食、生鲜果蔬、畜产品与水产品几大类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物流的现状,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面临的问题,作为本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大数
农情是中国 重要的国情,真实、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农情,是科学制定“三农”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袁纯清等著的《农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内容涵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结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脱贫攻坚、农村生态治理等“三农”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 本书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真挚的“三农”情怀,通过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在村舍地头,与农村干部、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获取了大量鲜活的材料,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分析,总结了若干具有范式性的案例,提出了若干具有实用性的政策建议。
全面梳理和分析世界重点区域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市场发展形势,对促进中国农机成功“走出去”具有 重要的实际意义。东南亚是中国的近邻,作为地理空间辽阔、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无疑是中国农机“走出去”需要优先选择的重点区域。因此, 有必要强化对东南亚地区农业机械化及农机市场的分析研究。 鉴于此,本书综合考虑农业发展情况、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农机市场和贸易规模等多种因素,选择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和菲律宾八个 ,从农业生产规模与结构、农机化发展历程与现状、农机市场贸易规模与结构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 本书旨在通过以上分析研究,为东南亚重点 描绘较为准确的“农机画像”,希望能为有关部门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或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从云南农村女性劳动力对增收致富的特殊作用着手,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丰富了女性问题研究理论。本书对于农村女性的农村发展参与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影响机制研究创新之处在于:拓展了研究农村女性农村发展参与问题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构建了农村发展参与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测量指标量表,探讨了农村发展参与对云南农村女性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影响机制;构建了内外部环境指标量表,探讨了内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以上理论假设与模型验证深入挖掘了影响农村女性增收致富能力的关键因素,以此来探讨女性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本书以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解析乡村振兴与新塑城镇化的耦合机理,探索二者协同推进的机制、路径与政策框架,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城乡发展理论体系,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难题,为政府部门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提供决策参考。具体内容包括: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促共进关系;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存在的制度障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多维耦合机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机理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机制框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路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北宋能够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与这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密切相关。北宋初年人心思定,安稳和平的社会环境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统治者及时调整农业政策,并大力推广农作物种类和生产技术进步等诸多要素,成为北宋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考察北宋时期的农业特点,对于研究其整个社会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结合传世文献、考古发掘报告和 学术研究成果,从历史学角度重点考察这时期的农业问题,从而为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历史素材和科学依据。
本文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双重分析路径出发,同时考虑社会分层不断明显的现实下不同阶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会产生差异化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在分层视角下研究农户创业活动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的社会福利影响和经济福利效应。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艰巨 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 广泛 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本书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导,结合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相关政策文件和实践经验,共分四篇,即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阐述“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未来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十四五”时期的行动目标提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建议。
本专著基于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市场的独特功能,针对订单农业高违约率问题设计订单农业协调机制;针对农业生产中的价格和产量风险利用衍生品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建立基于衍生品套期保值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针对现实中政府直接补贴存在的问题,探讨新的政府补贴机制,比如补贴期权金和补贴农业保险费等。研究成果将为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在服务于“公司+农户”模式中的应用、为促进“公司+农户”型订单农业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风险管理和供应链金融等方向研究生及实际风险管理工作者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