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协同治理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共同富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在全国10个中西部省份、9个东部省份调研或接触获取的素材为依据,对东西部协作的基本要素、主要维度、关键机制与未来面向四大部分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本书遵循三条逻辑主线:一是从历史维度出发,探讨东西部协作的发展脉络与未来面向,重点分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时期东西部协作的经验与成效;二是从现实需求出发,对东西部协作的成效、经验、问题、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三是从理论要素出发,就东西部协作有效运转的基本要素、主要维度、核心机制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集体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由“政府 式”转向“市场 式”,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基于实地调查案例资料,本书将全国各地探索出的配置模式归纳为小岗模式、周家庄模式、塘约模式、战旗模式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模式五类,分析其收入分配效应,总结待完善之处,提出构建以“市场+政府”混合方式为中心的资源配置体系,以及对五类配置方式的“初次分配”效应进行调节的建议。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时期的关键之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本书是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科研成果的汇集,包括农研院设立的重点研究课题等共13项。这些课题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主持承担,研究内容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生态、粮食安全、土地制度、乡村规划、乡村治理、农村金融等方面,为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本书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结合大量一手调研数据、经济实验数据和实地考察案例,尝试对我国农村转型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进行深度分析。本书主要讨论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时期的“三农”议题;从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及农户收入等视角探讨了中国迈向农业强国,进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经验与路径。希望本书能够使读者 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转型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并为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本教材以大食物观为引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系统介绍了食物经济学涉及的经济理论与当前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首先,绪论部分概述了食物经济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及方法。其次,第二章至第八章按照“总—分”的逻辑展开,在阐述了食物系统的理论与概念框架以及 和 食物系统的发展与转型后,分章节探讨了食物来源、食物需求与供给、食物生产、食物消费行为、食物供应链及食物贸易等相关理论与发展现状。 ,针对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食品安全、食物与营养健康、食物损失与浪费、食物与资源环境等当前食物经济学关注的前沿问题分专题探讨。该教材旨在提供关于食物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主要适用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有志于开展食物经济研究的应用经济学专业本科生,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谈物。
本书详细介绍了以下内容:我国医疗保障及DIP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管理绩效优异的医疗机构在DIP实施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浙江省DRG介绍及与DIP的异同,DIP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病案首页、医保结算清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编号:13BJY117)一次性通过专家匿名评审结题的很终研究成果(结题证书号:20183908)。本书按照“对比借鉴理论研究一现状研
城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由乡村形态向城镇形态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包括空间形态、自然景观、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其中土地资源是 基本和支撑性的因素,称之为土地的“刚性需求”。本来,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城市空间扩张为特征的(传统)城镇化,结果使农地非农化发生了变异并由此带来严重的负面累积效应。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对农地非农化的开发形成巨大的内在压力。然而,问题还不在于此,而是由于理念、制度和管理所带来的诸多“发展性问题”。从表象上看,城镇化中的农地非农化带来了失地农民、土地财政、社会分化、粮食安全隐患与生态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2050年现代智慧生态农业战略研究与发展路线图”的成果总结。为实现农业强而永续、农村美并生态、农民富且体面的乡村全面振兴美好愿景,本书提出了未来我国农业应坚持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这一基本方略,实现“确保 粮食安全、高效绿色高值农业永续发展”两个目标,推进“农业效能提升、系统优化、资源高效循环”3个战略,重构“创新型农业科技体系、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新时代农业人才体系”4个体系,创新“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生态技术、信息技术”4项技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莫定坚实基础。 本书适合 从事农业发展研究的从业人员,以及从事 农业战略研究、农业发展管理的从业者参考使用,也适合 大中型图书馆馆藏。
本书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运用理论分析法探讨工商资本下乡进行农地流转以及“非粮化”现象形成的内在机理。其次采用重点案例调查法梳理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非粮化”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利用案例分析法总结 外治理经验。同时综合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及QCA分析方法,探讨引发“非粮化”现象的诱发因素。 采用规范分析法构建工商资本下乡准入审核机制以及土地流转规范运行机制、 政策评价、优化,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业生产的长效激励机制。
在传统农业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城镇社会转变过程中,农户是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主体与主力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意味着农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取决于农户基于户情、国情和 经济社会政策作出的家庭决策。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就要引导农户优化和调整家庭决策,改变村居小农生产生活模式。当前我国大国小农、人多地少的国情和注重个体转移而非整户转移的城镇化政策,以及农地的三权分置制度,共同导致户多地散、户小地少、兼业普遍、农业劳动力弱化等畸形农业资源配置和小农固化、农户内卷、农村衰败、两栖占地、农户总量大而结构落后等农业农村问题,这一方面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导致物与人失衡的城镇化。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就要从农户家庭决策和户情、
《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入户调查获取研究所需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首先,根据农户行为理论与相关研究
本书上篇首先明确了农业园区规划的思维路径和基本流程,提出了基于功能和结构特征的农业园区前期策划、总体空间布局、产业规划、游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基础设施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以及区域农业园区体系规划方法和农业园区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书下篇介绍了54个农业园区规划的典型案例。 本书可以作为各相关管理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衣学、林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