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落后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被推到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也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支撑,土地改革无疑又是农村各项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整个土地制度改革本身来看:对国有土地部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至今国有土地大部分已实行市场化有偿使用,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初步建立,1990年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以及1994年颁布、2007年修正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规定了城镇国有土地的流转规则
投机与欺诈经营典型案例剖析选用了经济生活中典型欺诈案例100多个,从社会文化心里分析的角度,对骗术形态,诈骗机理,受诈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实事求是的讲,这只是一本小册子。当然无论是作者还是身为出版人的我们,都希望它会成为你的生活指南。不要说你与新《公司法》没有关系,你可以不关心它是在2005年10月通过修订而在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你可以选择不做商人,但你不能不注意创富的安全性。新《公司法》带来新风险。作者是在法律界线服务多年的资深人士,他用自己积累的案例,以专业人士的眼光,通俗而全面地介绍了新《公司法》新规则带来的自由与风险,以及如何利用新规则保证自己的财富安全和交易顺利。很多商人渴望了解这次变法,而对更多的人来说,变了的只是游戏规则,知道如何防范风险显得更为重要。
本书主要研究公益信托的基本法律问题。本书的出发点为系统考察信托制度的起源与演进,试图在不割裂信托制度与普通法系联系的前提下,在民法法系的语境下解读信托制度。在对信托基本理论进行必要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公益信托的本质属性以及各方面社会因素对公益信托影响,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公益信托制度的积极作用。本书分析了影响公益信托设立的各方面因素以及一些国家(地区)对公益信托设立的立法态度。检讨了我国公益事业开展的现状,对基金会与公益信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我国公益事业组织形式的选择提出了新思路。最后,本书以高等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利用信托制度整体构建我国公益事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在介绍完本书的写作过程之后,请允许我在此对本书的结构以及读者如何*限度地利用本书来做进一步的阐述。本书的第1章回答的是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银行分析家”?银行分析家是干什么的?银行分析家为谁提供服务?有几种类型的银行分析家?第2章至第15章是本书的核心。该部分阐述了如何去运用银行的信用分析,作者以一家金融机构为对象,勾勒了银行信用分析的流程。这一部分以一些财务报表为起点,并相继提出了CAMEL模型的五个基本要素。CAMEL模型是评估某一银行的业绩和资产状况的主要模型,这为在随后的章节中讨论风险管理做好了铺垫。第2章介绍了在对银行信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所需之原始资料,并大体上概括了如何运用这些原始材料进行银行分析。第3章和第4章都在阐述两种非常关键的财务报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本书相当于一本修正版或中国版的美国公司法教科书。 近代以来,中国法律制度的创新始终伴随着对西方法律制度的引进、吸收和借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美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两国法律人之间对彼此法律制度的兴趣也在不断加深。然而,由于社会制度与“法系”的不同,两国之间不但在法律制度上,而且在其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中国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美国的公司法律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更为深入地理解其内在的思维方式及其相关的表达方式。本书为寻求了解美国公司法和公司法律师的中国法学生和律师提供了一个重要桥梁。本书在简要说明了美国的公司治理、公司所发行的证券以及公司兼并之类重大交易的同时,本书向读者介绍了许多最有影响力的公司法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