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之死》是一部法律史作品。作者爬梳史料,详细讲述了北魏兰陵长公主被驸马殴打流产致死这一经典案例的来龙去脉,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写作方式探讨了婚姻暴力、性犯罪、亲属容隐、连坐、夫家认同、男尊女卑等重要而深刻的法律及婚姻伦理议题。 通过零星残存的条文、案例和判决,作者分析了儒家官僚集团与皇权在确定涉案人员罪名及刑罚轻重方面的共识和分歧,深刻揭示了汉唐之间几百年里女性的法律地位情况、法学和司法的传承状况,显示出虽然从汉朝开始婚姻和家庭伦理已被纳入法律规范之中,但儒家伦理法制化的进程是曲折的,在胡汉交融的北朝时期,夫尊妻卑的伦理并未 进入法律体系之中。读懂这一案件,对于中国法律“儒家化”或“父权化”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会有 深入的理解。
本书以中国法律史案例研析和实务操作为主题,以高等学校和实务部门的共同开发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以逐步形成适应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需要的法律实务教材体系。 教材编写力求满足以下要求:一是立足基础,突出应用。即立足基本知识,不作系统讲解,着重法律应用,突出应用性和实务特色。二是表述准确,言简意明。即基本概念阐释清晰准确,知识要点讲解言简意赅。三是篇幅适中,便于使用。即控制每部教材的篇幅字数,均衡各章之间的权重,不宜畸轻畸重。四是知识案例,融会贯通。即将知识讲授与案例评析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以案说法,突出案例与知识的互动。
亨利·梅因爵士是19世纪英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 为人熟知的,无疑是《古代法》中的这一宏伟表述: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然而,梅因在任职于英属印度殖民地官员时,却对印度那原始的“身份社会”进行饱含同情的辩护,批评对印度进行过快的“现代化”开发,反对给印度制定成文法典。那么,梅因的理论与政治实践是否存在分裂?这种悖论性的现象背后,是否有 深层的原因? 在卡鲁娜·曼特娜著的《帝国的辩解--亨利·梅因与自由帝国主义的终结/欧诺弥亚译丛》中,曼特娜集中讨论了梅因的政法理论、政治实践与19世纪帝国主义话语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把梅因的思想放置在自由主义思潮和英帝国殖民的“印度经验”语境中,作者精彩地展示了梅因对“传统—现代”、“普世性—本土性”的思考,是如何推动现代人
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伴随着领土战争、石油战争、货币战争……版权战争则是人类战争形式的高级形态。本书开宗明义,《版权战争》从知识产权的维度重新诠释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版权经济的到来,到版权帝国的构建,人类社会一方面在分享版权产业的红利,另一方面又在版权战争中博弈。作者与书商,作者与演员,作者与作者,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版权战争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从版权战争开始,到版权战争结束。
《唐法史源》享誉西方史学界与法史学界,至今已约八十载。作为上世纪西方世界 具影响力的汉学家和唐代法律史学家之一,宾格尔用德国法学家特有的“评注注释”工作方法,对新旧《唐书》的《刑法志》和《唐会要》进行了深入注解考证,完整揭示了唐代《刑法志》的立法体例、法律形式及刑案判决。作者从法学内部探讨了唐代法的渊源与解释, 凭借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跳出法学教条探索中华法文化根基,展示了作者在说明唐代与法律有关相关史料时如何进行“评注注释”。这些注释也让读者了解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方汉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理解状况。 潘汉典、陈惠馨教授为中译本作序,认为是“传统中国法律的系统性与体系性之内涵吸引他(宾格尔)”,并评价“原著论述客观,研究深刻,译文淡雅流畅”。
亨利·梅因爵士是19世纪英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古代法》中的这一宏伟表述: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然而,梅因在任职于英属印度殖民地官员时,却对印
本书探讨了近代初期中西法律概念的变迁,以及这一变迁和个人经历、政治斗争、法律职业、话语背景的联系,并研究“中国因素”和“西方因素”在近现代是如何对撞的,对比中西法概念的语境和自身的内在逻辑,将理论与实践、人物与背景等具体关联的细节机制揭示出来。内容涉及“法律”是怎样实践的,“法律”一词的使用、翻译,法律概念的语境、社会政治背景,法学理论与个人实践、法学 ,对法律实证主义的反叛等。本书探讨了近代初期中西法律概念的变迁,以及这一变迁和个人经历、政治斗争、法律职业、话语背景的联系,并研究“中国因素”和“西方因素”在近现代是如何对撞的,对比中西法概念的语境和自身的内在逻辑,将理论与实践、人物与背景等具体关联的细节机制揭示出来。内容涉及“法律”是怎样实践的,“法律”一词的使用、翻译,法
本书以商标法为依托,以作者办案实践为内容基准,根据自己累积的经验,从商标侵权诉讼的提起、侵害商标权的类型、商标侵权判定一般步骤、侵害商标权的抗辩事由、权利冲突类案件处理、商标侵权损失赔偿和其他问题7方
梅因写作《古代法》的目的是考查古今法律观念之关联性,这决定了他主要使用历史学方法对法律思想史进行梳理。他将社会分为改革型社会和停滞型社会,并认为,在改革型社会中,实在法总能跟上社会观念、改革需求和道德水平的变化;而在停滞型社会中,实在法因为步伐过于落后而僵化。他又提出,在改革型社会中,实在法之所以能够进步,在于人们对法律上的拟制、衡平法和直接立法这三种法律演化工具的次第综合运用。梅因分别考查了家庭法、继承法、物权法、合同法和刑法中的观念演化史。刑法和侵权行为法 初是重合的,因此梅因的考查对象基本是私法演化史。在每一个部门法的演化史中,三种法律演化工具都接力式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从身份到契约”是考查家庭法演化史时得出的结论。 为了解读“从身份到契约”的内核和适用范围,《天下·
本书探讨了近代初期中西法律概念的变迁,以及这一变迁和个人经历、政治斗争、法律职业、话语背景的联系,并研究“中国因素”和“西方因素”在近现代是如何对撞的,对比中西法概念的语境和自身的内在逻辑,将理论与实践、人物与背景等具体关联的细节机制揭示出来。内容涉及“法律”是怎样实践的,“法律”一词的使用、翻译,法律概念的语境、社会政治背景,法学理论与个人实践、法学 ,对法律实证主义的反叛等。本书探讨了近代初期中西法律概念的变迁,以及这一变迁和个人经历、政治斗争、法律职业、话语背景的联系,并研究“中国因素”和“西方因素”在近现代是如何对撞的,对比中西法概念的语境和自身的内在逻辑,将理论与实践、人物与背景等具体关联的细节机制揭示出来。内容涉及“法律”是怎样实践的,“法律”一词的使用、翻译,法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体系构建》由六个专题板块组成,聚焦“ ”及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相关法律问题,既有宏观法治建设研讨论述,又有某项制度的顶层设计,还有中国企业“走出去”具体案例的深度分析。上至大湾区顶层设计研究,下至制度创新探索,蕴含着全国广大法学界专家、学者及法务工作者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创新与制度构建的思考结晶,是在法治创新的大环境下激烈的观点交锋与实践碰撞的产物,兼具理论性与实务性双重价值,给前海、深圳乃至于整个大湾区的法治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体系构建》由六个专题板块组成,聚焦“ ”及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相关法律问题,既有宏观法治建设研讨论述,又有某项制度的顶层设计,还有中国企业“走出去”具体案例的深度分析。上至大湾区顶层设计研究,下至制度创新探索,蕴含着全国广大法学界专家、学者及法务工作者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创新与制度构建的思考结晶,是在法治创新的大环境下激烈的观点交锋与实践碰撞的产物,兼具理论性与实务性双重价值,给前海、深圳乃至于整个大湾区的法治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本书选取了十二个行政法案例样本,这些案例内容各自完整独立,运用法律诊所常用的复盘推演分析方法,多维度剖析各个案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的行政法理,让抽象的法理在个案的复盘推演中变得具体生动。本书适合法学
本书在经济史、社会史、法律史结合的视野关照之下,通过对Y市法院1950—1965年民事诉讼档案的解读,对财产纠纷与诉讼实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诉讼档案表明,法院在当时法律制度不尽完善甚至有所缺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