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聚焦中国检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为核心,主要内容从以下6章作了阐释:检察体制改革概述、检察体制改革的指导理论、中国检察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现实、国外检察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启示、中国检察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中国检察体制改革的具体思路。作者鲜明地提出了中国检察体制的改革目标:保障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优化法律监督职能、健全诉讼机关职能;改革的重点为保障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优化刑事检察职能、强化民事检察监督职能、适时强化行政检察职能。本书论述全面充实,对中国检察体制改革的当下困境及其改革路径的建议发人深省,可以为中国检察体制改革完善提供参考。
会审公廨存在63年(1864-1927),经历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其发展呈现出与时代的不同步,在传统司法体制内糅合了西方法律因素,几乎影响了租界内的市政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主要
201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明确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并统一发布对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指导性案例。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发布了两批共八个指导性案例,但是法官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如何参照指导性案例还存在诸多疑问。为此,我们专门约请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编写了此书。本书除收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两批指导性案例及其解读外,还概述了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的基本问题,着重阐明了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相关规范的理解与适用,并深入探讨了指导性案例参照与适用的方法等,为广大法官学习研究、把握指导性案例的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参照指导性案例审理同类案件提供了权威的参考读本。同时,本书也可以作各地法院进行指导性案例专项培训教材之用。
本书收录了作者于1999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公开发表的十余篇文章,文章不多,却涉猎较广,不仅涉足检察学、刑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还包括刑事证据法学、刑事政策学和犯罪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其中,在检察理论篇中主要论述了司法权的概念与检察机关的定位;论侦查监督的追诉体制基础等问题。在刑事法学篇中,主要论述了犯罪客体论论犯罪学的犯罪观等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 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相对于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对专业从业者履行职务行为的规范要求和行为指引。因此,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在我国,检察机关被定位为 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官承担着 公共利益代表 的重要使命,因此,检察官有着不同于法官、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2016年12月,*人民检察院通过了《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2009年颁布的《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进行了修改,提出了以 忠诚 为民 担当 公正 廉洁 为主要内容的检察职业道德准则。如何理解这10个字,是践行检察官职业道德
本书根据2013年上海法院百例精品案例的评选结果*终精选而成,共86件,具有典型性、疑难性或者新颖性的特点,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上海法院审判工作的一个成果。
......
《中国法院博物馆总集》是中国法院博物馆全面展示中华司法文化发展进步历程、传承一代代审判人员公正司法的宝贵精神、传播公平正义法治文化的靓丽窗口。本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特色鲜明,从镌刻着中国首份成文判决 “青铜法典”、古代狱神异兽“皋陶与獬廌”,到“马锡五审判方式”,再到当今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成果,脉络清晰,内容丰沛,生动再现了司法文明的历史沿革。 本期刊物包括馆藏精品、学术探讨、展厅故事、专题展览、专题研究、档案寻真、域外司法、地方司法文化共8部分内容,集宣传性、指导性、收藏性于一体,对于传承中华司法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总结法院历史、宣传法院工作、传递法治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方便执行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实务工作者查阅,中国行为法学会执行行为研究会组织编写了本书,为《变更追加规定》《财产保全规定》《终本规定》《公布失信被执行人规定》《财产调查规定》五个新近出台的执行司法解释编写了适用指导与关联条文对照。 该书作者均具有丰富的执行实践经验,参与了相关司法解释的起草、讨论和修订工作,对相关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希望本书可以对广大法律工作者理解与适用上述司法解释有所帮助。
在近代中国出现的 会审公廨 ,是中外双方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由中外审判官会审的专司特定范围内案件的司法机构。会审公廨的成立,代表着中国主权的侵犯,但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中国的司法进程及城市化的发展。 本书着眼于史实,阐述会审公廨当时的具体运作、案件的审理、中外交涉等,力求在史实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会审公廨这一复杂历史进程中复杂的事务。本书除导论外主要分为7章。第7章为结语部分。
......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法科院校中的很多学生都将充实到律师队伍中去,但
本书是一本供纪检监察机构执纪办案使用的工作文书集,结合办案实例,分为模拟案卷和常用文书样式两部分。前一部分以实践中常见的自办案件、司法移送案件和恢复党员权利案件为例,详细展示了各个环节和流程的操作文本;后一部分按不同工作阶段选取了35个相关文书模板。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有助于提高基层纪检监察机构执纪审查、审理的规范化和文书撰写、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改革举措,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26日印发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标志着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初步确立。具体案例的编写分为关键词、裁判要点、相关法条、基本案情、裁判结果、裁判理由等部分。
普利策奖得主、专事美国法院事务报道达30年之久的琳达·格林豪斯,在《美国法院通识读本》中向读者介绍了该院事实上是如何运作的:在美国,官司是如何打到法院的?法院大法官们如何判决?首席大法官的地位有何特别?法官助理如何发挥作用?通过描述大法官们面对深刻的宪法问题和难解的法律涵义时的处理方式,作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贯穿全书始终,作者检视了许多具体个案来阐明所讨论的要点,并且将美国法院与他国法院进行了有益的对比。远距离看美国法院(《美国法院通识读本》编辑手记作者:何本国)我不是学法律的,但对美国法院的兴趣由来已久。要追溯源头,还要从旅美作家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说起。林达的这套书,用优美舒缓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以不偏不倚的节制态度,向中国读者呈现了美国的法律和政治文化。
本书是有关中国法院司法信息化历史变迁以及信息化如何影响、塑造中国法院的一部专著。本书依托大量的一手素材,系统地梳理了司法信息化发展变迁的四个历史阶段,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重点与基本特征,总结了我国司法信息化的总体特征。本书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司法信息化变迁的内在动力,总结了司法信息化应用与变迁的内在逻辑,对智慧法院建设展开了理论反思,对智慧法院的实践运作进行了实证考察,梳理了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践难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本书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信息化对中国司法的影响,包括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象。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探讨了司法信息化与司法改革之间的内在关系,回答了中国法院的司法信息化将去向何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