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刑事指导案例裁判要旨通纂》一书,在对既有刑事指导案例进行遴选的基础上,提炼出对于刑事审判具有指导意义的裁判要旨。因而,它不同于以往的指导案例汇编性著作,更突出了从指导案例中提炼出来的裁判要旨。可以说,裁判要旨是它的关键词。 《人民法院刑事指导案例裁判要旨通纂(上下卷 第三版)》在提炼裁判要旨时,注重对应于案情及裁判理由,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从而做到 源于案例,高于案例 。在同一个案例中,如果存在数个规则的,则分别加以标示。 《人民法院刑事指导案例裁判要旨通纂(上下卷 第三版)》在最高人民法院相关业务庭室加工提炼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加工,主要工作就是对案件进行精选并改写,从中提炼出裁判要旨,并对裁判要旨结合案例进行必要的论证与阐述。 第三版将补充《人民法院刑事指导案
自《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我国法院积累了大量的司法判例,但零星分散的司法判例尚未专门进行整理并汇编成册。本书稿为填补这方面的空缺,编选了自2015年《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实施以来至2021年初期间全国各地各级人民法院做出的100个具有典型性的行政诉讼生效判决。由于法院做出的判决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为方便非专业读者阅读参考,编者还在每个案例的判决书正文前加载一项 判决提要 ,简要归纳或提炼该案例判决书的主要争议事项和司法观点,但不作任何带有编者观点或意见的评议。
《2024年上海法院案例精选》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编写的每年一本反映上海法院审判工作实际的系列图书之一。共收录2023年上海法院审结并生效的民事、商事、知识产权、行政、刑事、执行六大类的典型、新型案例98件,每个案例在如实介绍案件事实和审判情况后,邀请专家学者着重从法律适用和提炼审判经验的角度进行点评,对审判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该书包括我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2012 2018年处理的20个具有代表性的一手案例。涵盖中国处理重要国际法案件、参与国际规则谈判、推进国际法治等方面,全面记录了中国参与全球互动和集体决策,谋求和增强话语权,遵守并善用国际法规则,利用法律手段解决纷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本国和国际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国外交决策中的法律观念和法治理念,展现了中国特色国际法理论和实践的新面貌,增进公众对中国国际法理念和实践的了解。
2010年z高人民法院和z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出台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标志着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正式建立。根据z高院《规定》,全国法院在审理与指导性案例类似的案件时, 应当参照 指导性案例。 指导案例是公正适用法律的模范案例,可以用它来补充裁判说理、加强裁判说理有利于论证裁判的公正,说服当事人接受裁判。 本书第二版遴选了1107个典型案例(一版 689个),提炼了1426条裁判要旨(**版940条),依刑法分则的结构分门别类,它在对既有的刑事指导案例进行遴选的基础上,更突出了从指导案例中提炼出来的裁判要旨,是刑法研究者和刑事法律实务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为了使企业和个人能够更方便、更准确地使用合同,在曰常生活和经济交往中迅捷、高效地建立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义务关系,我们编写了《新编常用合同范本速查速用大全集》一书。本书主要收集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官方合同范本,在没有相应的官方合同范本的情况下,以具有代表性的非官方合同范本拾遗补缺,保证内容全面,尽可能地覆盖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便于读者查找自己需要的合同,拿来即用。
本书揭示了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深度剖析国内外36个数字化转型经典案例,并用一张画布轻松描绘数字化转型蓝图,为企业破解转型的“密码”,赋能企业开启第二曲线。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数字化商业模式的总体设计框架
为了帮助刑辩律师从浩如烟海的 刑事案例 中快捷准确地找到权威、实用的 类案 ,本书将视角聚焦在类案检索制度建立以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开发布(包括与国家监察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上,以刑事辩护类案检索指引的形式奉献给刑事法律人。 为便于读者快捷查询、有效检索,本书案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条为序排列,并以 法条+案例 的形式编排。其中的 法条 均为现行有效。对该 法条 立法机关曾经作过修正的,则将修正情况在 注释 中说明。对于各类案例中涉及法律适用中常用司法解释等司法文件,在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各章章名之后采取 二维码链接 的方式以供检索。
近年来,我国的税收法规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与完善,尤其是 营改增 和 减税降费 后对纳税企业和税务机关的工作带来了重大变化。为了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掌握 学法、懂法、用法 的本领,我们特意编写了《税收法规及优惠政策案例详解》。 《税收法规及优惠政策案例详解》全书共有18章内容,系统收录了我国现行的17个税种和税收征收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读以及实务案例。
在《慈善法》《民法总则》相继于2016年和2017年颁布、《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在修订之际,恰逢《民法总则》重构了我国的法人制度体系。《民法总则》采用的 营利/非营利法人 分类模式给企业基金会法律主体的正确定位创建了制度基础。通过与营利法人的对比,本书认为目的和财产构成了基金会法人的两大核心要素,并论证了目的和财产对企业基金会的独特价值。通过比较分析大陆法系国家偏好 主体决定行为 与英美法系国家注重 行为定义主体 的差异,主张我国在设立原则上应采取 结构认识 模式的 认可设立 规则,在立法层面上加强 行为定义 型立法。企业基金会更加突出依托其设立企业的投资等进行营利性活动,规制其非分配性是保持其独立法人人格的重要关注点。具体从设立宗旨与目的、股权设立、设立人、设立准入监管等方面为完善我国企业基金会设立制
本书以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认知及解决过程为脉络,完全站在实务经验角度,深彻地认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本质特征,多方面剖析实务中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战略、法、战术思想体系,创立了系统性的实战方法论体系。针对全局战略高度掌控、充分运用法律手段、部署合理务实的战术体系、智谋运用、战略战术调整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多面、深入、务实的系统论述。始终突出传统专业技术流思维方式与处理模式无法解决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基本论点,结合此类案件本质特征与解决的实际需求,将全局战略掌控、战术运筹、法律运用进行系统性的统筹,形成卓有成效的实战方法论,为实务解决提供*手实战经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