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十余年从事劳动争议相关审判工作的总结。全书分为裁判规则、深度解读、裁判要点、实务指引四个部分。裁判规则部分主要总结相关裁判观点,深度解读部分深度解释裁判观点的涵义和理由,并注意各地对比,裁判要点部分分析判决相关规定等,给其他办理同类案件的实务人事提供参考,实务指引部分主要关注审理类案时需要审查的因素和证据。这样的整理对劳动争议相关法律实务工作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对劳动人事相关争议的实务从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读物。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以其哲学著作而闻名。《法律篇》是柏拉图晚年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人类历 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法学著作。它对法律和 制度的一些根本问题有深刻的论述。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阐述了法律产生的条件、必要性、怎样制定法律和如何执行法规等。内容还涉及城邦的建立、阶层的划分、制度的设立、罪犯的惩罚以及婚姻、继承、道德、教育、文艺、 、地位等各种问题,读者从中可以了解政治、法律、哲学等早期的发展与形成。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出了法的正义论和法治理论。前者启迪了罗马法理学的诞生,并为后世法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后者则(经由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开创了两千多年的法治传统。
\"溯本正源:对实际施工人制度的历史起源与制度变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合编者对我国建筑行业与法治进程的深刻理解,深入总结了实际施工人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在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指出了实际施工人制度的发展趋向。 聚焦痛点:从发包人、施工企业、实际施工人等各方主体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了实际施工人制度带来的法律风险,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足以成为工程界与法律界防范与应对实际施工人法律风险的操作宝典。 精选案例:从近万案例中,筛选211个经典疑难案例,加以编者的丰富办案实践,涵盖了实际施工人问题的诸多法律争议焦点,对实际施工人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性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本书旨在为涉及高科技的政府决策活动,诸如核电、转基因食品、化工项目等搭建一个合法性审定框架,即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在实体方面规制行政权力的恣意和专断。同时,在程序中充分引入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两种制度,从而使行政机关在作出重要决定时能兼具科学性和民主性。本书以核电项目的建设为切入点,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清洁能源匮乏的现实状况,中国需要大规模发展、使用核电,在可预期的未来,核电建设将会迎来一个建设高潮期。因此,本书以核电介入研究高科技风险决策过程的法律规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横看成岭侧生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案例研讨是法学理论学习和部门法实践学习的重要方法。以经典案例导入法理学的重要问题,有助于帮助读者洞悉法理学的争议,以及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法律实践的影响。本书精心设计四大法理学主题,萃取法概念论、法学方法论、 理学和部门法理学相关主题中的 经典案例作为法理学研讨课的优质资源。从古希腊的追问,到德意志的反思;从神秘缥缈的洞穴之辩,到现代司法场域的 理争锋;每一个案例都试图给法学讨论的参与者提出智识的挑战。 本书由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教师团队倾力打造,通过 阅读文献,与大师对话,同智者交谈。以讨论的形式对法理学之重要问题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予以批判性反思和推进。建议读者在使用本书时对照《法理学研讨课(文献卷)》进行阅读,明了同一主题之问题在理论文献中的
为了积累和流传中国经济学研究成果,本书收录了1983~2002年的研究成果,文章30多篇,分理论和应用两篇,内容涉及:法经济学研究对象初探;论产权制度的成本与效率;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缺陷分析;理性选择理论与法经济学的发展;市场经济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等。
本书是菲利的代表作。本书对犯罪学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关于犯罪原因三元论以及陪审团制度的论述 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对于我们了解犯罪学、制定刑事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菲利认为,导致犯罪的原因是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即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的因素,而不是某一个单一的要素所决定。菲利的犯罪学多因论开创了犯罪学研究的新方法论。
本书旨在为江苏省各级 、政协委员、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和 、律师、公证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江苏省 的规范性文件、典型案例、会议纪要等重要文件。
本书将“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 财产-行为人取得或者第三者的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作为诈骗界与金融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以“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地往返于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与其批判刑法不如解释刑法”为解释理念,对诈骗罪的基本问题与金融诈骗罪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书既植根于中国的立法与司法现实,又将相关问题置于世界刑法理论之林展开讨论;既对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作出了创新的解释结论,又以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各中疑难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既注重以妥当的法哲学理念为指导解释刑法条文,又重视从具体生活事实与解释结论中抽象出刑法解释的一般原理。
......
\"“横看成岭侧生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案例研讨是法学理论学习和部门法实践学习的重要方法。以经典案例导入法理学的重要问题,有助于帮助读者洞悉法理学的争议,以及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法律实践的影响。本书精心设计四大法理学主题,萃取法概念论、法学方法论、 理学和部门法理学相关主题中的 经典案例作为法理学研讨课的优质资源。从古希腊的追问,到德意志的反思;从神秘缥缈的洞穴之辩,到现代司法场域的 理争锋;每一个案例都试图给法学讨论的参与者提出智识的挑战。 本书由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教师团队倾力打造,通过 阅读文献,与大师对话,同智者交谈。以讨论的形式对法理学之重要问题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予以批判性反思和推进。建议读者在使用本书时对照《法理学研讨课(文献卷)》进行阅读,明了同一主题之问题在理论文献中的
每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这既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础课题,也是每个关心个人权利的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德肖维茨是美国当今 的律师与法学教授,其在中国已经出版的作品都广受欢迎。这本书主要从法理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在这本书中,德肖维茨提出了一种全新而令人信服的答案。传统的理论中有权利来自上帝,来自自然法--\"天赋人权\",来自法律的规定等等说法。德肖维茨既怀疑真的存在位于宪法与法律之外的自然法?我们如何知道自然法说了什么?而权利为什么会随时空不同而变化?另一方面,如果权利不过是人类法律的产物,为什么我们允许权利凌驾于人民意志之上?少数人的权利可以胜过多数人的意志,其论证的基础何在?由此,德肖维茨主张权利并非来自上帝、自然、逻辑,或是仅仅来自法律。 他提出,权利产生于人类对非正义
2002年秋天,在西安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期间,我们两人商定筹办“中国法经济学论坛”,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轮流作为论坛的主办方,一南一北,每年举办一届。2003年4月5日到7日,首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截止到2010年,论坛已经连续召开了八届,参加人员越来越多,提交的论文质量越来越高。 2009年,我们又商定在历届法经济学论坛提交论文的基础上精选论文出版《中国法经济学研究》。由于从届“论坛”算起,已经有八年时间了,我们计划2003~2007年编选一辑,2008~2010年编选一辑。2011年以后,每年编选一辑,由两个单位轮流主要负责编辑工作。同时设立编委会和编辑部。编委会由出席过历届法经济学论坛的、在法经济学研究方面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担任。编辑部主任由山东大学的李增刚和浙江大学的董雪兵担任
书稿是从刑法教义学的视角,对我国《刑法》总则编第二章第三节“共同犯罪”规定(第25条至第29条)开展体系性的解释。整理我国近几年共犯解释论的 成果,提出个人的理解和思考。研究的侧重点是:共犯立法体系和法条用语的解释(例如组织犯的含义和范围、次要或辅助作用的解释、被胁迫参加犯罪的解释);与法条表述相关的共犯理论的阐释(例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以及相关的共同犯罪形态、片面共同犯罪、过失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定(例如教唆未遂、实行过限或不足);以及共同犯罪立法的若干完善建议,等等。本书稿并非要面面俱到地论述共犯问题,不包括与法条表述不直接相关的共犯理论的阐释(例如承继共犯、共犯脱离、共犯与错误、共犯的罪数),以及其他共同犯罪问题的理解和认定。另外,共犯理论和实务中
《天下·博观 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旨在对法律推理做出阐释,阐释和论证之清晰有力。它表示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尽管它广受抵制,但实则合理;它对于法学家、哲学家及所有对法律过程、人类的理性推理或实用逻辑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一个法律案件中的论辩好或者不好?法院的判决借助于纯粹理性论辩即可得到证明,还是其证明 终取决于某些 为主观性的因素?这些问题是法理学研究的核心所在,《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对之做了全面的和批判性的检讨。
本书对2021年1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进行了逐条解读,从条文修改背景、立法意义、修改过程、如何理解适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析。一是系统全面,详细分析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全部86个条文,帮助读者逐条理解和掌握本法的相关概念和规定,指导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活动,统一适用标准。二是有的放矢,聚焦新规定、新制度,对修订过程中关注度高、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和阐释,回应社会对热点问题的关切。三是言简意赅,从读者角度出发,使用规范平实的语言,对每个条文进行诠释,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本书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同志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夏道虎同志通力组织一批有着坚实理论素养的学者和丰富审判经验的行政审判业务专家法
本书在理解《“十四五” 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主要考虑、思路和框架设置的基础上的基础上,围绕规划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专项工程和重大举措等内容设计19个议题,从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对规划进行了 解读。
本书主要内容为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法律文件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 庭教育促进法》等与未成年人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文件。
本书对智能投顾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为立法部门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书研究的重要法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投顾的市场准入法律问题、智能投顾的算法监管法律问题、智能投顾的信息披露、智能投顾的义务和责任等。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智能投顾的产生背景,第二、第三章分别介绍了境内、境外的智能投顾法律规制、界定等内容,第四章介绍了智能投顾的准入标准,第五章则结合我国“资管新规”对智能投顾的监管进行了说明,第六章介绍了算法黑箱的法律规制,第七、第八章分别介绍了智能投顾的信息披露和信义义务。
在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通过法律机制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成为当代学者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书从法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促进与激励技术创新的法律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特别是对专利、商业秘密、政府采购、政府担保、税收优惠、风险投资等制度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析,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除了加强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之外,应当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激励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整体来说,本书视野开阔,理实兼顾;资料丰富,方法多元;立足国情,多维度、多视角地透视了税收、财政补贴、专利保护、商业秘密保护等法律机制对促进技术创新的不同作用,对于政府机关工
本书涵盖医药卫生领域相关的常用法律、行政法规、 文件、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及 公布的典型案例、示范文本, 梳理和收录 建议的重要答复;书中收录文件均为经过清理修改的现行有效标准文本,方便读者及时掌握 法律文件。 法律文件按照紧密程度排列,而不是文件公布的时间顺序排列,以方便读者集中对某一类问题查找使用,避免疏漏重点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重点法律文件附加条文主旨,指引读者快速找到目标条文,了解条文规定的主要内容。本书重在全面收录法律文件,同时确保内容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