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中口述自传》系我国著名刑事诉讼法学家陈光中先生深情回顾其九十多年人生经历后完成的口述自传,由陈夏红历经三年采写并整理完成。陈光中1930 年生于浙江永嘉。改革开放之前,他在历史和政治的惊涛骇浪中浮浮沉沉,有时卑微如蝼蚁,有时坚韧似金刚。 改革开放之后,年过半百的陈先生枯木逢春,致力于在学术界立功、 立德、 立言。 机缘凑巧,则执掌学务,为公共学术事业开拓疆土;功成身退,则回到书斋,潜心治学,通过一本本专著、 一篇篇论文,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制的现代化和人权保障事业殚精竭虑。他的成长经历,恰恰与中华民族历史上波诡云谲的一段历史重叠。 作为刑事诉讼法学领域的泰斗,他乐于看到自己的学术观点转化成改革措施,但不会为了自己的观点被采纳而曲意迎合。 这种风格, 使得他的学术视野具有开放、 前沿的一面,高
导读 程树德及其五种佚著 br 凡例 br 甲编 中国法系论 br 《国故谈苑》自序 br 中国法系论上 总论 br 第一章 中国法系之评价 br 第二章 中国法系发达之历史 br 第三章 中国法系与英美罗马法系之异同 br 第四章 中国法系立法之目的 br 第五章 中国法系不振之原因(阙) br 第六章 中国法系之将来 br 中国法系论下 各论 br 第一篇 中国法系之宪法 br 第二篇 中国法系之行政法 br 第三篇 中国法系之刑法 br 第四篇 中国法系之民法 br 第五篇 中国法系之诉讼法 br 乙编 散见法史文存 br 中国古代之国际公法 br 哲学大家荀子之政治论 br 《说文稽古篇》法史条目辑录 br 《续明夷待访录 原法》佚文 br 论中国法系 br 名教 br 隋文帝政治上之兴革 br 古朝会君臣皆立 br 古以罪人充奴婢僮仆 br 穴居时代之窃盗 br 儒家解决社会问题之方法 br 道家
全书论述涉及民事执行的各个主要方面,作者对民事执行的概念、目的、价值、功能以及民事执行法律关系、执行机关、执行救济、民事执行立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其中既有现象的描写,也有理性的思考,既有对国内现行制度的透析,又有与外国制度的分析比较,既有宏观的立论,又有微观的求证。应该说,从如此全面的视角分析比较民事执行的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尚不多见。??????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资料翔实,集近年国内外民事执行理论研究之大战。第三,论述全面,论证充分。第四,敢于创新,对民事执行法律制度的若干理论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票据法案例精选》作为从事实务的律师,办理客户的大量委托业务之外,来编辑这样的一本大书,实在非我精力所能完成,这中间要特别感谢冯守尊博士和潘洪兴编辑的长期协助和努力,还要感谢我之前工作过的北京市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以及现在效力的北京市通商律师事务所的李洪积律师、陈强律师等,还有北京市众一律师事务所常建律师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周院生秘书长一贯的支持和关怀,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杨逢华书记、法学院副院长王军教授、学生处的王强处长,清华法学院前院长王晨光教授等领导、朋友及同事在过往和现在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的想法是:我希望能收集和整理一些基础材料,以作为实务和研究的“地”,则其他同人的实务和研究可以在这“地”上展开,无论想种什么样的“种子”,开出
这套幼学启蒙丛书的内容涵盖了大家所熟悉的民俗故事、神话故事、节日故事、名胜传说与古代名医、贤哲、智通、帝王、科学家、诗书故事等,共计二十卷,每卷分为若干册。本书为中国古代名医(第二册),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插画呈现了“张仲景的故事”。
本书的主人公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成名前, 曾在卡普辛大街35号办过一个独立的画展。 想知道这次画展有多凄惨吗? 多的一天只有150人入场, 其中还包括画家们的亲戚朋友…… 观展的群众认为这些话是“小丑画的”, 评论家们认为这些画甚至比不上“毛坯的糊墙纸”…… 但是在今天, 没有人不知道这些画手的名字, 他们就是“印象派”。
千百年来,河南林县旱灾不断,大地干裂,井水枯竭,人们连喝水都很困难,传说有的人一辈子只能洗上三次脸。为了让林县不缺水,县委书记杨贵带领着林县人,决心和石头拼上几年,修一条渠,把山西的漳河水引到林县。 太行山的石头硬,没有林县人的决心硬。河水汹涌,难以筑坝,董桃周等人就用身体筑起人墙,拦下河水;山石松动,除险队长任羊成带领除险队员用大绳把自己悬在半空,扒掉险石。他们把家搬上太行山,一块石板当床,一口大锅当伙房,修渠人中年龄最小的张买江上渠时才十二岁。 他们靠着一把锤、一把钎,艰苦奋斗,和石头战斗了十年,终于在坚硬的悬崖峭壁上“抠”出了一条长一千五百多公里的红旗渠,让清水流遍家乡,为林县人民送去甜蜜和幸福。
这是一本普及性的文集。内容包括沈家本生前的逸闻轶事,以及沈家本在枕碧楼的一些活动和关于沈家本后人的记载介绍;包括与沈家本先生相关的清末司法改革事件,如翻译西律的情况、创办法律学堂、筹建大理院等;包括对沈家本著作和诗作的品读、简析。把法学家沈家本从学术的金字塔中解放出来,普化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了解这位身怀家国之情、立志依法救国的晚清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悲壮情怀与蹉跎岁月。对普及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特别对普及传统法律文化知识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