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 文章一部分来自作者精选的已发表的短文,另一部分为本书首发。目录经过重新编排,目录全文请见共享目录 圆圈正义 做一个勇敢的法律人 17 在自恋中攀登仇恨的高峰 22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纪念一只越狱未遂的鹦鹉 20 何谓榜样 28 今天是艰难的,但也是精彩的 35 下跪 42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不要轻易向他人抡起道德的杀威棒 50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52 律师为什么喜欢为 坏人 做辩护 63 权力为大 各自珍重 州官可以炫权,百姓何以为炫? 67 思想、言论和惩罚的边界 111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见死不救、该当何罪? 72 路边的野草你不能采? 76 生命的尊严 生命的尊严:故意杀人三题 121 无论多么伟大 终有一天谢幕 129 人类的观念会崩溃吗? 在虚无中寻找意义 142 今天,你刷存在感了吗? 25 爱要常觉亏欠 客要一味款待 139 心怀永恒 活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生命的尊严 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 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尽管**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行政协议的论争与研究却远远没有结束。所以,本书可以看作是为系统研究行政协议理论与实践问题而作出的一种努力。 编主要讨论有关行政契约的法学理论与观念,将尽可能地解决所有涉及政府契约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与有效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中国行政契约制度建设的理论框架。 第二编为了追寻行政契约近期实践,尤其是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以及有关行政协议(契约)的司法解释,对行政协议的判断标准以及如何实施司法审查作了前沿的跟进研究,并有意识地展开和民法学者、民事法官的对话,回应有关质疑。 第三编针对 混合契约 纯粹契约 和 假契约 三种行政契约形态,分别做个案研究。 采购契约 是一种很典型的 混合契约 , 治安承诺协议 是一种纯
《孟德斯鸠文集》第四卷收录《孟德斯鸠论中国》和《随想录(选编)》。孟德斯鸠对中国很有兴趣,他通过与几位传教士的交往,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信息,因此在孟氏的著作中,多处可见对于中国的论述。《孟德斯鸠论中国》,收录了散见于《论法的精神》《欧洲游记》《随想录》《地理》《随笔》等著作中有关中国的论述,通过这些论述,今天的读者可以了解到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对于中国的观感。《随想录》是孟德斯鸠的随笔记录,内容较为零散,涉及戏剧、书信等诸多内容,数量庞大,文集收录了《随想录》选摘。
《孟德斯鸠文集》第二卷收录《论法的精神》下册,本书是18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的主要著作。被称为 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进步的政治理论书 。 本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特别是为孟氏所次正式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孟氏所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孟氏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
《孟德斯鸠文集》第三卷收录了《波斯人信札》和《罗马盛衰原因论》。 《波斯人信札》(1721)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的部、也是专享的一部小说。本书一出版便取得巨大的成功:当年就出了四版,印刷十来次,还有若干伪版,并立即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孟德斯鸠靠着这部处女作,从一个外省法官,跻身巴黎上流社会,出入有名沙龙,于38岁就摘取了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桂冠,得到了法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一切应归功于该书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罗马盛衰原因论》是孟德斯鸠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本中他次概略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理论,按照孟德斯鸠的历史编纂学的观点,古罗马的兴起和衰亡是由它的政治制度的优劣和居民风俗的善恶决定的,孟德斯鸠和所有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一样,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的社会思想对
法治事业需要法律人来维护,而法律人更需要法律职业伦理来规范。法律职业伦理是一个与法律职业道德生活恰当勾连的伦理学问题,关涉法律职业者的角色定位等。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去进行学理的分析与解释。本书以伦理学为理论分析框架对法律职业伦理和道德进行分析和探索,对法律职业伦理的学科进行定位。在论证其正当性来源与学理基础的基础上,挖掘法律职业伦理的规范与自律的理由,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道德蕴含,以及法律职业伦理的理性选择与价值导向,法律人的道德良知与德性养成。通过法律职业伦理的伦理实践与道德评价,将法律职业的使命与目标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行解读,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虽然我国法学界也出版了一些法律职业伦理的教材,但都是从职业分类进行叙述的,而以伦理学为分析工具对法律职业伦理进行伦理学分析则几
谁是《万国公法》*初的汉译者?京师法律学堂和京师法政学堂是一家吗?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的重要幕僚马建忠到法国学习法律拿到的是什么文凭?北洋大学的法科何以失去?燕京大学到底有没有法律系?国立清华大学法学院为何不设法律系?中国的法律教育机构何时开始授予法学博士?历史上的两所中国政法大学是否存在渊源关系?这些疑问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回答。本书以时间为经,以机构为纬,利用大量资料,梳理了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近一百年间中国若干法律教育机构的历史变迁。书中还收录了大量历史照片,从而有助于全景式地呈现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样貌。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献汇编(共5册)》收集整理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或近现代仍然存在的少数民族的各种法律文献。根据内容的不同,本书将这些法律文献资料分为法典法规篇、地方法规篇、乡规民约篇、习惯法篇,并附司法文书篇。本书内容宏富,许多资料弥足珍贵,对于法理学等法律科学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本文集主要阐述了 人民教育家 高铭暄教授的教育思想、刑法学思想、学术思想。教育思想方面的文章主要围绕高铭暄教授的教学方法展开论述。刑法学思想方面的文章主要围绕传统犯罪论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高铭暄教授对国际刑法的突出贡献等主题展开,部分文章还进行了国别比较,例如将德日经验与中国现实进行比较;还有一些文章与时俱进,就高铭暄教授提出的量刑领域的论述如何指导新型智慧量刑(即人工智能辅助下的量刑)展开了探讨。学术思想方面的文章主要围绕高铭暄教授的刑法立法思想、定罪理论、量刑思想以及刑法学研究方法(例如刑法学历史研究方法)等主题展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权力限制哲学,就是关于权力限制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体。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权力限制方案,生搬硬套无异于削足适履,“吾恐造之者富,随之者贫也”。一国权力限制问题的有效解决,核心和关键有二,一是本国现实国情;二是对权力限制模式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即各种权力限制模式具体如何发挥作用、需具备何种外部条件、它们是因何而发挥作用,又是因何而没有发挥作用等。要在此基础上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权力限制道路。后向东著的《权力限制哲学(权力限制模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精)》对权力限制哲学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只要方向正确,迈出一步就是胜利。
法律通常板着面孔出现在大众面前。但以一个舒适的姿势、轻松的心情透过法眼看世界,也许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结论:法律并不枯燥,也不深奥,甚至有时候,还有点意思。谢烟客的玄铁令是个嘛玩意儿?律师在法庭上骂委托人好不好?把遗产留给自己的猫咪行不行?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问题,都会在本书中得到作者天马行空般地点评和解读。在法治社会里,谁也不能由着性子可劲儿撒欢耍酷,一切得按程序来,所以“慢”。这种“慢”是必须的,是法律固有的本性。作者尽量恪守法眼观事,辣笔评人的准线。有的话也许不中听,但从不骂街。
《来世今生》是一本对朱天衣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的专栏文章的结集。共计散文83篇。书稿分为:“初长成”“一家人”“山居记”“琼碎谈”四部分,朱天衣在这四部分中漫谈了她的童年与青春期的生活记忆以及朱家趣事,成年山居生活中的琐记与杂忆,同时亦有对台湾社会文化的感慨抒发收录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