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丛》成书于1930年,近百年来一直是美国法学院学生初学法律的书之一,是一部畅销不衰的经典之作,在法律学习、法学教育、法律适用等方面指引了无数法科学生和法律人。作者卡尔·卢埃林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法学家,法律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荆棘丛》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面向法学院新生的一系列讲座的成果。在本书中,他向学生讲解了一系列极为重要,也极有难度的问题:法律是什么、如何分析判例、法官如何适用法律、法学院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指导、法学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哪些差异,等等;对美国法律制度、案例教学法、影响案件裁决的因素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法学教育所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本书也被视为现实主义法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本书还收入了美国合同法权威、威斯康星大学法学院教
本书是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就法学方法论所写的课程讲义及其学生雅各布·格林所做课堂笔记的合编对照本。萨维尼被誉为“近代民法学之父”,也是潘德克顿法学的开创者。从1802年到1842年,他在德国多所大学讲授了三十多次法学方法论课程,吸引了大批学子,这其中便有著名的“格林兄弟”。“格林兄弟”中的哥哥:雅各布·格林,在马堡大学期间认真记录了1802—1803年的法学方法论课程,他的听课笔记成为最完整、最系统的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课程资料。后世研究者阿尔多·马扎卡内,对讲义和笔记作了详尽的整理、汇编和注释。本书根据马扎卡内的汇编本译出,主体内容即是萨维尼讲义、格林笔记以及马扎卡内注释。
现代社会,法律无处不在,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几乎都要受到法律的影响,但法律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人们对法律的影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回应?美国法社会学泰斗劳伦斯·弗里德曼教授撰写的本书就是要解答上述问题。在劳伦斯·弗里德曼看来,法律制度不是完全自主的,无法独立于社会力量而前进或改变,法律不可能被100%遵守,也不可能被100%违反,一部法律被制定出来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一种行动——回应——更多行动的往复循环过程,对法律的遵守、抵制,或者法律出现后的某种后果,都是他所要探讨的法律“影响”。
本书是由陈柏峰、尤陈俊、侯猛等人组织的“社科法学连线”的“对话”系列活动的文字结集。活动所邀请到的对话人主要是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法律学者,包括苏力、朱晓阳、梁治平等,以及其他人类学者、法理学者和部门法学者等,共计11场对话。通过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受访学者各自的学术经历、学科的发展过程和法律社会科学的研究前景,目的是给有学术兴趣的同学提供指引,并为中国法学研究留下历史印迹。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为基本依据,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各章节的重点知识内容,力求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正误判断题”、“材料分析题”等,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并引导他们对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分析、思考。
本书以《易经》为本,兼考《易传》,并参考先秦其他相关典籍,对《周易》之中所涉及的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进行归纳总结、甄别评定,以期较为系统地对西周前后的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进行初步梳理。最终,以《周易》为骨架,以其他先秦典籍为辅助,勾勒出先秦,尤其是西周时期的基本法律图景。除序与结语外,本书共分为七章。前三章为《周易》中的法律思想,包括辩证的息讼思想、明罚敕法与慎罚轻刑,后四章为《周易》中的法律制度,包括民事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与神明裁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