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对基层治理的研究,结合最近两三年最新的调查资料写出来的关于县乡治理逻辑与实践的力作,对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县域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安排、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问题、基层领导和基层普通干部自主性、县乡政府落实国家政策的制度设计及其效率与效果、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与发展等。书稿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县乡治理现象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书中的理论透视,有助于读者深度理解我国县域治理体制的优势,又有利于推动基层创新治理机制、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形成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该书既有分析的深度,又有可读性,特别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本书的宗旨是从“主 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 “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虽然我并不反对调和折中,正如我既不反对自 由主 义也不反对社会民主主 义一样。也许将来在自 由主 义与社会民 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鲍德里亚直接依从居伊 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 景观社会存在 更*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全书共分11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符号的功能与阶级的逻辑、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设计与环境或政治经济学如何成为操控力量等。
《“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是我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少数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这本书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靠前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中国,将如何接续奋斗新时代?又将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本书以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客观而理性地考察中国新时代的开启、重大战略的转型、依法治国的稳步推进、经济改革的中国特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力度空前的反腐等,总结了中国成功的深层次因素,高度评价了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和吸引力,并对中国如何应对新威胁完成新使命提出了建议。 本书还对西方经济、社会和政治模式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反省,对我们坚定 四个自信 、强化政治定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而在其内部仍然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并多次发展到大规模的分裂和武装冲突,成为民国政治目前异常惹人注目的突出现象。学界通常把它归结为“新军阀混战”,进而导致研究者地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到各派军事势力的角斗上,而忽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本书重点围绕1931年中国政局的演变,考察国民党改组后,党内高层蒋、汪、胡三派势力在党内斗争中的权力消长,特 别是通过蒋介石的下野与再起,探寻三人间分合的复杂过程与蒋介石最 终获得党内“最 高领袖”地位的缘由。借以解释此前国民党内矛盾的发展脉络。
本书内容选自《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一书,大致分国共内战、抗美援朝与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到“四清”运动、“”几个时期,将一些为广大普通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分成若干小故事。
关于本书本书是作者在2016年至2019年在中国清华大学、中国香港大学、东非国际组织的等地的讲学报告汇编。主要从世界历史的视角重新思考中国历史,阐明中国为建立现代国家和文明所做的各种努力。书中主要通过西方帝国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兴起等主题,解构中国文明在世界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意义。作者还讲述了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依靠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明,经受住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并以文明的姿态帮助世界重新建构新的文明秩序。本书展示了中国人现在是如何自信地从发达国家学到他们需要的一切,并渴望知道中国需要从自身历史中汲取哪些文化精神,以建设现代中国文明。中国人非常清楚来自美国的挑战,并正在寻找方法来应对一个想要保持其在国际现状中的主导地位的超级大国。本书试图解释中国在做什么,它的眼前和长远愿景是什么。这
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我国安全的战略指导,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内容丰富、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安全观念体系,也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探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对于推进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尝试在明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思想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的安全态势和现实问题,为我国国家安全治理体系提供有益借鉴。基于此,全书明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思想,纵向梳理理论根源及其演变,剖析其内容和特征,横向比较不同国家安全观的异同,评估国家安全的总体态势,以期为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提供新思路。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在其光辉一生中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 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主任、二级教授张太原长期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结晶,从六个方面系统深入阐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超领导方略与艺术——“如何出主意”“如何干工作”“如何多谋善断”“如何用干部”。这些领导方略和艺术,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重要借鉴指导作用。
......
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为什么行?本研究聚焦方法,走访毛泽东当年从事调查研究地点,全面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系统阐释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当时行、现在行、未来依然行的道理。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根在哪里?本研究总结国际上社会科学方法发展的历史,探讨现代信息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要以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为根本,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认识中国社会的正确方法是什么?本研究概括和提炼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的核心概念、基本命题和逻辑框架,深刻论证“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根本方法,西方统计调查方法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有用技术,互联网与大数据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新的强大工具”。
本书全面回顾了1935—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形成、演变和主要特征。本书 出版于1992年,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华东地区 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2008年,中 史出版社再版。 本次再版,增补了十余万字的内容。作者利用近年公布和挖掘的新档案,对中国革命运动与苏、美、英、日等大国在东亚地区政策之间的互动以及国共两党内外政策的互动,做了 清晰、 准确的说明。因此,本书不仅可作为党史和外交史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亦可供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学习和研读。
本书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学术著作。本书从生产力要素的跃升和发展新动能两个方面把握新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新质生产力。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阐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作用。研究新科技产生的科技生产力、新能源产生的绿色生产力、数字经济产生的数字生产力、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本书根据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要求,分别阐述了适应和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涉及创新机制、金融支持、人才支撑等方面。本书对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书提纲挈领地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辉煌历史,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伟大光辉的历史成就。书中共用100多幅图画将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年的重大事件一一展现,图文并茂,生动展现了新中国站起来、新中国强起来、新中国富起来这一历史过程,展示了我党我国在新中国成立70年中砥砺奋进的奋斗历程。书中有特制的路线图导读,全程图文并茂,并有大图概览70年国史全貌,对读者来说是一场读书盛宴!
本书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选题视角新颖,在梳理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从荒政与河政两个层面探讨其与晚清政局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借此探究单次灾荒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于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的把握较为准确,并得出了一些合理的结论。比如:申报人认为铜瓦厢决口改道具有双重属性,其既为近代重大灾害事件,又是清初以降备受重视的河务问题,在清代黄河史上具有时间坐标意义。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核心命题:如何让发展和治理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对城市来说,这一命题的核心就是人民城市的建设。本书将成都之治作为新时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地方样本,探讨超大城市如何实现市民更美好的生活,进而透视超大型国家如何实现人民更美好生活。成都探索人民城市的路径可以概括为 政党使命驱动的专业化城市治理 ,即在党的领导下以 以人民为中心 为内核,以社区为基点,以空间融汇发展与生活为轴心,凝聚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多元主体的广泛共识。基于此,本书重点聚焦 以社区为切口实现精细化治理 基于人民需求优化城市治理体系 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网络 人民在共建美好生活中重新连接 等具体命题展开了分析,在深层机理上呈现了城市治理如何回归人民性的方法和方法论。在理论层面,以上命题也可概括为 整体领导的共识治理 这
本书是吕德文(岛叔)近几年观察基层秩序及其变迁轨迹的结集。全书分为五篇,从观世态、众生相、看活法、察世事、探秩序等方面,对城管、警察、纪检、信访等基层秩序维护者以及对微腐败、黑社会、恶俗文化等基层失序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并对暴力、规则、反社会等基层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解释,强调中国的基层社会甚为复杂,不存在一个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两极世界,基层秩序往往是诸多力量、多重逻辑构筑的意外结果,未来发展存在诸多可能性,因此理解复杂中国,需抱有敬畏之心。
在红色基因研究领域,本书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基因的研究迅速升温,出版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章和编著,对党的红色基因的内容、重大作用及实践传承途径开始了初步探讨。但总体而言,内容大多局限于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作风等层面,且略显零散而不系统,既与“基因”这一特定概念的独特内涵的契合度上有一定差距,也对红色基因的历史演进、谱系构成、功能作用及其内在传承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和总结关注不够。而这些问题,恰恰在红色基因培植与传承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直接影响人们对党的红色基因的正确感知和应有自信,影响红色基因培植与传承的实践效果。 本书拟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历史,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