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所撰写的一本外事礼仪专著。全书分基本守则、个人礼仪、接待礼仪、出访礼仪四部分,涉及外事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外事人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本书可作为外事部门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广大涉外人员案头参考之用。
耶鲁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保罗 肯尼迪可被称为近20余年来享盛名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学家。他脱颖于富有历史/哲理思考传统的英国国际关系和战略学界,以《大国的兴衰》等著作显著地丰富了对现代国际关系与国家对外战略的微观探究和宏观认知,体现了对战略与其多方面环境的深刻理解,并且以出从的总体展示能力和恢宏文才,打动了从国务活动家到一般学人的甚至普通公众在内的无数读者。主编1991年《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构成他的杰出成就之一,因为本书近乎里程碑式地代表了大战略理论思想在当代的首要关键性发展。 本书首次非常明确地提出:大战略不仅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平时,只要一国有其根本的政法目标,就应当有为之服务的大战略,就大战略而言特别重要的是,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都须争取实现目的与手段之间深思熟虑的平衡。
南海诸岛问题是涉及中国主权和有关 战略博弈的重要问题,当代南海诸岛问题又是历 南海诸岛问题的延续。在其历史演进中,英国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本书选取1920-1941年英国南海诸岛政策为研究对象,把这一时期英国制定、推行和调适南海诸岛政策的历史脉络放到动态的、网状的 关系中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进而考察处于国势衰退中的英国面对波诡云谲的 局势,如何因时调整自身在远东-西太平洋地区的角色定位和战略目标,以及英国的决策和行动所带来的影响。
《西奥多 罗斯福的海军外交:美国海军与美国世纪的诞生》研究了罗斯福总统如何努力利用美国海军力量来推进其外交,从而使美国于20世纪初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努力。作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崭新的一手资料,记录了罗斯福海权思想的发展及其海军战略之实施过程。《西奥多 罗斯福的海军外交:美国海军与美国世纪的诞生》将罗斯福对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使用,与他保障美国利益之各项举动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在充满争议的委内瑞拉危机(1902 1903年)、巴拿马独立运动(1903年)、摩洛哥帕迪卡利斯人质事件(1904年)以及选择朴次茅斯海军码头作为谈判地点,成功调停日俄战争等历史事件中,均有所体现。《西奥多 罗斯福的海军外交:美国海军与美国世纪的诞生》内容还涵盖了大白舰队的远航和罗斯福从科技方面对美国海军进行的改造。结尾处详细论
本书记述了唐家璇同志在1998—2008年间担任外交部长及国务委员期间经历的11件外交大事,文字朴实生动,有丰富的事件背景材料和诸多首次公开的外交细节,每个事件之后都有唐家璇同志的深刻思考和理性分析,体现了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愈来愈发挥着重大作用。 在《劲雨煦风》中,唐家璇同志撷取了外交经历中有代表性的大事,以点带面,娓娓道来。叙述中有精彩的议论,议论中有鲜活的实例,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唐家璇同志在应对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中表现的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终实现双赢结果的中俄、中越边界谈判中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艺术;在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过程中坚强有力的统筹协调能力;在积极应对印度、巴基斯坦核试验中表
基于 一带一路 合作倡议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涵盖地域广泛性,这一倡议在区域和国际上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迄今为止, 一带一路 倡议不仅获得沿线国家的响应,中国还与许多国际组织签署了 一带一路 框架下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本书以作者对 一带一路 倡议的持续追踪、田野和访谈调查为基础,围绕 一带一路:中国崛起和国际合作 这一主题框架展开。
本书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心出版的学术辑刊,旨在为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设有专题研究、中外关系研究、美国外交研究、宣传与公共外交史、研究生论坛、档案文献、学术动态、书评等栏目。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从2008年起每年出版一本研究世界形势的报告,宗旨是努力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服务。2018年开始改为每年两本。本书十多年来已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业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受到各方面读者的欢迎,也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教学与研究发挥了促进作用。
本书以21世纪初以来日益加深的 化为背景,从非洲学者的研究视角对中法两国在中部非洲地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了 的考察与分析,同时就非洲国家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应当采取的立场和政策取向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首先提出一个中法非三方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在非洲地区的经济活动逐渐增加,中法两国在中部非洲地区的互动关系是否正在从竞争转向合作?从竞争和合作这两个维度和变量出发,作者对中国和法国在中部非洲9国开展的双边和三边关系开展历史性考察,试图对中法两国在中部非洲地区的互动关系性质做出判断,从而证明这种互动关系已经开始从竞争转向合作。
贾付强编*的这本《宗教与冷战初期的美苏外交研究(1945-1953)》从宗教角度对美苏在冷战初期宗教外交的历史缘起、战略布局、外交实践和现实影响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宗教资源的外交价值和国际关系实践中宗教与外交之间内在的复杂关系,认为从二战结束始,宗教作为一种外交资源就被拥有丰富 宗教遗产 的美苏两国用于冷战博弈中,成为美苏用来占领国际舆论的道德制高点、制定外交政策以及实现外交目标的 工具 ,这使冷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 宗教冷战 的色彩。美苏在冷战初期的 宗教博弈 加剧了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冲突,加速了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也导致了冷战初期宗教团体的冲突与分裂。
中美关系前景未卜,世界秩序加速重组 一面是传统盟友,一面是崛起的伙伴,21 世纪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将走向何方?作者由介绍老子、孔子和墨子等中国先贤开篇,引领读者思考 :新中国几代人取得的发展成就能为转型中的沙特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一路走来,刚过 而立 之年的中沙关系未来是否可期?
本书为 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本书主要从 关系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战略克制与权力和平转移之间的关系。本书认为,权力的和平转移,要求崛起 和守成 同时采取战略克制。崛起 的战略克制在于,该国能否避开有利于向守成 投送军事力量的区域,以限制其攻击能力;守成 的战略克制在于,该国能否合理定义对其 安全重要的核心势力范围,这将决定守成 的威胁评估标准。本书以1870—1914年美英的权力转移,以及1923—1941年的美国与德国的权力转移为案例,检验了上述理论。
......
本书从纵向考察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历程入手,揭示国际制度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产生的影响。书中具体内容是从国际安全制度、国际经济制度、国际人权制度和国际环境制度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剖析中国与西方主导下的国际制度之间的矛盾能否在和平发展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