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然而说 我很忙碌 ,却能赢得大家的一致赞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量化为数字的今天,人们似乎又过于忙碌了。为了房子、车子,年轻人不堪负累。在吐槽、自黑过后,你是否想过我们为何会如此忙碌?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罗萨认为,正是不断强化的增长逻辑造成了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尽管智能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我们也越来越紧密地被捆绑到不断加速的社会化大生产当中,无法自拔,以至于人们与过往的空间、物、行动、时间、自我和社会不断地疏离与异化。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新的异化形式诞生了。
数字连接给了每个人连接世界的机会,也让人们的社交从此不同。运用数字媒介,理论上,一个人可以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人建立联系。即使如此,人们的社交关系依然只有四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生活关系。当然,每一类关系都有着异常复杂的维度。删繁就简,《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在每一类关系中选择了四类典型场景,用案例呈现场景,在场景中捋出案例内含的社交关系重构,探讨数字社交带来的社会关系革命 从个体围绕社会的社交转向个体汇聚关系的社交。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这是一个关于硅谷初创科技公司亿万美元骗局的故事。2014年,伊丽莎白?霍姆斯创立的希拉洛斯公司因其血液检测技术??用一滴血进行两百多项专业检测??在短短十年间成为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霍姆斯本人更是跻身全美四百大富豪榜,入选《时代》杂志影响全球的百大人物,一跃成为硅谷第一位亿万女性创业家。就在人们期待着希拉洛斯变成下一个苹果或者谷歌时,神话破灭??这个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是假的,其内核只是一个谎言。希拉洛斯公司的身后是一个豪华阵容的董事会??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媒体大亨默多克,甲骨文创始人等。那么,一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骗局是如何精心打造出来的?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斯坦福辍学生缘何能蒙骗住一众美国政商界大佬的?作者以冷静的笔触和完整的细节,揭露了一个安然公司之后规模最大的企业诈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 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 厌女症 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 成功 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
本书收集了意大利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帕累托有关精英理论的两篇长文:《精英的兴衰》(1901年)和《意大利的议会体制》(1893年);以及由瑞典社会学家泽特伯格撰写的导言。 导言部分,泽特伯格教授对帕累托精英理论的诞生、发展、成型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清晰地介绍,为读者接下来阅读帕累托的文章做好了铺垫。 《精英的兴衰》一文细致阐发了帕累托本人的精英循环理论。他通过五个部分,论述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帕累托从理论社会学角度观察社会的流动机制,并颇具创造性地分析了宗教、理性对于这种流动现象的作用。 《意大利的议会体制》是精英理论的具体应用。帕累托以意大利议会为考察对象,夹叙夹议,文风生动。 帕累托的这两篇论述篇幅不长,均为数万言而已,但在他的众多著述中,是具有代表性且流传较为广泛的佳作,简洁明了、层次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政界人士和经济学家认为,高度的不平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高度的不平等造成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严重衰落,引发了2007-2009年的经济大衰退,使经济发展陷入危机和停滞,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书作者结合美国历史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指出恢复和加强被严重削弱的中产阶级的力量,是解决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社会信任水平降低、政府执政质量下降、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等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种中产阶级经济学思想,有望取代误导了美国政府和领导者数十年的涓滴经济学思想,并将对今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流行体系》是贯穿巴特前后期思想、具有转折上独特地位的著作,而且从研究(1957 1963年)到出版(1967年)历时十年。它强调以符号学理论为背景的建构方法,把流行服装杂志作为一种书写的服装语言来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体系既是不断变异又是永恒回归的双重个性,并且认为服装作为交流工具,我们的穿着方式是根据我们时代的惯例表达我们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何种人所怀的希望。 罗兰 巴特的《流行体系》,相当详尽地诠释了这个时装体系中的流行神话。对有意制造或有意破解流行神话的读者,不仅可在《流行体系》中找到用之不竭的新观念,并可借由《流行体系》的阅读进程,探索当代思想大师的独特创建,以及当前世界学术、思想的多元风貌。
千百年来,季风气候深刻地影响着南亚和东南亚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令沿海居民积累了跨海远航的丰富经验,建立起一张张连接甚至超越不同地理空间的巨大网络。 《季风亚洲:全球视野下的跨印度洋文化网络》跳出以中国或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察视角和叙事方式,借用 季风亚洲 这一概念,从 互联 中心 边缘 世界主义 三条线索切入,收录11个国际学术界的前沿研究,对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和思想流动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构筑一套对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新颖而立体的认知。
本书是“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与中国当代知名学者王学典先生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等重要专题展开的系统对话成果的集成。本书分为“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与未来”“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两创’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个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赓续传统为视角,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重要论述谈起,集中表达了两位名家对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命题的最新思考与见解。对于“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与未来”这一主题,王蒙认为中华文明五大特性是一个整体,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最新理论成果。连续与统一,是我们的旗帜与力量所在;创新与包容,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续与统一的重要成因;和
地缘政治危机、经济金融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社会信仰危机 在西式现代文明不断地向我们发出危机信号的今天,其不可持续性和破坏性令人触目惊心。生生不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持续发展和持久和平的新范式。 梁启超说: 内圣外王之道 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本书以中华文化内圣外王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 道术为主线,分三部分阐述了内圣之学、外王之学、内外一贯的道术,及其在应对人类各种危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除让读者一览这一人类最为高度发展、高度圆融、高度普世的知识体系,还让我们看到其在21世纪人类文明范式大转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健康议题是妇女的核心关切领域。在女性主义社会学形成之前,几乎从未将性别看作是了解健康状况的一个关键变量。本书开启了探索妇女健康的钥匙,在生命历程视角下,探究健康及健康照顾中的性别不平等,梳理现有关于妇女健康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研究关切,探索女童、已婚妇女、老年妇女等群体的妇女健康状况及性别不平等,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注入新的议题。
孙桂燕编著的《清末民初女权思想研究》主要介绍清末民初女权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清末民初女权思想研究》部分主要介绍妇女权利的概念、性质、特征和内容以及女权思想在西方的产生和西方早期女权主义理论,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我国古代对妇女的压迫和明末清初士大夫对男女平等的呼声,但是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并没有产生近代女权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从鸦片战争时期到戊戌变法前女权思想的孕育。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戊戌维新时期女权思想的产生。戊戌维新人士运用人权理论对中国传统性别制度剥夺人权违背女权进行了批判,标志着女权思想的产生。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女权思想的发展。辛亥革命时期,女权思想一方面在戊戌维新时期女权带有国家主义倾向女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产生了无政府女权主义,使辛亥革
住房是“美国梦”的核心内容,不论是激进的政治演讲者还是雄心勃勃的企业家,都认为住房的建筑模式,将为国民提供理想的生存环境,其重要性远超过对工厂、机构的建筑或改造,它们是新的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普通美国人对家的珍爱使住房史别有寓意,拥有一套“像样的住房”的权利是基本权利,维护这种权利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必须准则。但是,每一次关于住房的争论都要穿越阶级的界限,何谓“像样的住房”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思考的问题:家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保持家庭隐私与社区生活之间的平衡?或保持个人自由选择权与政府控制权之间的平衡?郊区的独门独户住房是“像样的住房”的可接受的表达方式吗?核心家庭是好的居住单元吗?民主平等是简单地意味着拥有栖身之所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还是被他人接受的权利。
价值观和社会整合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社会整合的难度加大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陆学艺先生近年来探索的社会建设理论认为,在当代中国,要把社会建设放在*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社会建设的实质是建设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社会结构调整。 冯波、杜仕菊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整合研究》借鉴陆学艺先生关于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整合研究的社会学路径,突出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体现社会学对于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整合研究的学科优势。
在该书中,作者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展示社会创业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非营利、私人和公共部门;(2)探索了影响力投资的前景 它的真实含义及如何运作;(3)阐述了将私人部门的数十亿资金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挑战;(4)定义了促进社会创新的好公共政策;(5)推荐了那些可以直接付诸行动的具体的投资机会。
《流行体系/罗兰·巴特文选》是贯穿罗兰·巴特前后期思想、具有转折上独特地位的著作,而且从研究(1957-1963年)到出版(1967年)历时十年。 它强调以符号学理论为背景的建构方法,把流行服装杂志作为一种书写的服装语言来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体系既是不断变异又是永恒回归的双重个性,并且认为服装作为交流工具,我们的穿着方式是根据我们时代的惯例表达我们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何种人所怀的希望。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人都是带着社会化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一个人看似简单的微笑、话语、行为动作的背后,全息了一个家族系统高度同化后的人格模式。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际遇,对于自己成长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回忆。无论是爱或伤痛, 家 都是我们*初出发的地方,我们在原生家庭的习得,养成的语言、行为、情绪、情感、思维等习惯性模式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与人际交往中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影响到我们人际交往和新生家庭的方方面面。 《原生家庭/会心不远书系》由陈公著。
劳动契约是现代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契约之一,劳动契约直接当事人是企业与工人,工人的行为是影响劳动契约效率的关键变量,而工人的行为又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结束、刘易斯拐点的出现,雇佣保护和*工资等制度安排陆续被纳入了劳动立法。 关于劳动制度安排对劳动契约当事人行为的作用机制,不同的理论假设有不同的结论,论文在社会偏好的视角下,以偏好异质性作为基本假设,使用比较制度实验方法研究雇佣保护、*工资与劳动契约当事人行为的关系。本书使用比较制度实验探索了雇佣保护和*工资等劳动制度与社会偏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劳动契约当事人行为的交互影响,对于如何利用社会偏好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设计和谐的劳动契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为监管部门劳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信息支撑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是社会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 要课题,长期以来广为学术界关注。本书选择了近代 新兴城市青岛作为研究个案,多角度地考察了进城乡 下人融入城市社会的艰辛努力和生活实相,并从政府 对乡下人的制度安排与社会改造、乡下人的城市犯罪 和城市人与乡下人的互动等方面,对近代城乡认同危 机进行了理性思考。柳敏创作的《融入与疏离--乡下 人的城市境遇(以青岛为中心1927-1937)》视角独特 ,资料丰富,对深化城市史、城市化研究有较高理论 意义,亦对探讨当代城市化问题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