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首先对德育概念进行辨析。*章着重探讨把政治、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一概纳入德育范畴的合理性及问题之所在。第二章从教育的特性、教育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出发,透视德育概念的内涵,描述德育从 教育目的 沦为 教育工作 的历史演变,分析德育 工作化 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误导;第三章针对各种反对和怀疑学校德育的主张,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辩护;第四章讨论道德是否可教,从伦理学、教学论和语言学上澄清讨论中出现的各种分歧,努力为道德可教的信念构建理性基础;第五章分类、分层、分方面考察学校德育的具体内容,提供一种系统观察和研究学校德育内容的分析框架;第六章着重考察语言、榜样、情境教材等德育手段,第七章进一步考察德育手段的使用方法及其教育意义,第八章探索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尝试揭示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 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 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 质疑文化 。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西方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作者另一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补充与具体化。内容主要包括三编:论教育学的基础、普通教育学纲要、论教育学的特殊分支。 在《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教育学讲授纲要》中,赫尔巴特把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分为三种,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的领导,维持教学与教育的秩序,为实施教学与教育创造条件。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即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作,它通过交际、榜样、启发使学生直接得到积极的发展。
本书精选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躬亲实践,终生不渝,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思想汇编,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等。本书中充盈着雅氏关于教育的洞见,如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
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教育巨著。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作者被人熟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无目的,成长才是目的;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本书是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下达 2013-2014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 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项目。适用专业为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 1.总体框架:以反思借鉴国内外综合高中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据试点综合高中的课程现状调查,联系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中等教育发展现状及质量提升的趋势,在确立综合高中的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拟定综合高中课程标准及教材改革方案,并以综合评议的方式完成其内容的审核与修订。 2. 基本内容:整个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国内外综合高中发展进程的比较研究(含综合高中的历史演进综述、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研究综述、西欧美国亚洲综合中学研究综述、中外综合中学的比较研究) (2)综合高中的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含综合中学内涵、定位与办学特点等方面的研究)(3)我国
余文森教授提出,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与此对应,有效教学有三大策略:为提高学习效率,要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为增进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为提升学习体验,要让学生爱学、乐学。全书深入一线教学实际,沿引典型案例,分析透彻,可操作性强。
本书是对我国27位中学校长在“人民教育家论坛·全国优秀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上讲演的评论。其实,与其说是对这些校长讲演的评论,还不如说是作者在与他们互动和讨论中的一些感悟。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师入门和提升专业素养的智慧读本。书中汇集了朱永新、高万祥、朱小蔓、邵统亮等12位誉满全国的著名学者和基础教育一线从事教育和研究的佼佼者们对教师成长所需的专业素养和成长途径的思考和建议,包括阅读教育大师、心理学知识、教科研、写作、口才、人际交往等,内容丰富,案例精彩,思想深刻,对处于生无所息的职业倦怠与现时代精神危机背景下的教师,更好地守望道德,拓宽视野,研究、探索、设计教育理想及职业生涯,达到在教育教学上左右逢源的自由之境,书写个人的生命传奇富有帮助。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决定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本书是为职业教育教师提供的相关工作的辅助材料。它采用手册的形式,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教师的角色与定位、培训计划制定、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及质量评价等核心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这些理念和方法不但可以帮助读者对职业教育有全面的了解,而且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工具。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职业教育管理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教研和管理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金伯莉·布雷恩著的《你就是孩子优选的玩具》介绍:你是否知道,你本人(没错,就是你!)比任何玩具都更让孩子喜欢和着迷呢? 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的时间,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在处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时,控制、放任、贿赂、威胁都是家长们常用的方法。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与这些方法相比,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满关爱,也更符合逻辑和人性。因为只有情感引导型父母才会把这些棘手的情况当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内容为尼采于1872年在巴塞尔大学发表的五次公开演讲,也是他 一部专门讨论教育的著作。在这本小书里,尼采以人类导师的身份与改良人类的 ,一人分饰四角,在两位心怀抱负的大学生、青年教师与长者间的对话中向世人吟诵着他的教育宣言。 尼采认为,当前的教育机构旨在控制和压迫个人,而不是解放个人;在一个以学术型专家、大众新闻媒介和军事强国三个邪恶联盟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人人被教导要顺应社会的期望,盲目地跟随 ,真正的教育在功利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此,尼采恳切地希望并呼吁 多的天赋优良的人投身到真正的教育中,正视、响应他们内心“对真正教育的需要”。
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万玮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撰写的一本旨在服务教师、指导教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艺术的职业素质培养书。这些作者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紧紧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精彩纷呈的教育故事以及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心得,为广大同行献上了一份可供借鉴的行为指导,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2010年12月世界经合组织公布了PISA2009测评结果,上海全球排名,顿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都纷纷在时间刊发讨论文章,对上海教育进行解读。 本书由美国“全国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席Marc S.Tucker主编,研究了上海、芬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五个被认为是教育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对他们的成功经验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解读。意在从一位美国教育研究者的角度回答一个简明的问题:如果我们要学习世界好的教育系统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比世界上已经存在的都要好的教育系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设计? 实际上,本书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哪些是我们做得好的,哪些是人家做得好的。
《有效学习指导丛书: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以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的关系为切入点,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大背景下定位学习活动的本质,基于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习活动形式的实践探索,通过大量丰富的案例探讨学习活动设计的原理和要求,为读者展示了动手操作、模仿体验、统计分析、辩论研讨、设计创编等多种活跃于教改实践中的学习活动形式。《有效学习指导丛书: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能够推进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深入研究。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然选择。本书首先梳理当前中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内容整合无方向、目标设定不适切、评价实施太滞后、活动设计欠周全等。根据以上问题去梳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的核心要素,以整合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确定评估证据——设计教学活动为基本流程构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路径框架,开发具体可行的实施量表,并结合大量的课堂实践案例,总结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形成适合于中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可借鉴的新的操作范例,充实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陈瑞山、肖得心主编的《中小学个别心理辅导47例》选择了福建省不同地区中小学个别心理辅导的案例,其中中学31例、小学16例。这些个案都是有一定咨询经验的心理教师在学校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实务中积累的,涉及中小学生中常见的升学适应不良、考试焦虑、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社交恐惧、死亡恐惧、亲子关系不良、自卑心理、疑病症、人际交往障碍、偏食习惯、青春期性危机、逆反心理、网络成瘾、应激障碍、攻击行为等诸多问题。每一个案例都以关键词、案例介绍、案例分析、辅导方法与过程、辅导效果与反思等环节进行报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