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成书于淳熙元年(1174年)。原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该书18卷,分为180门,收方1050余首。书中首论脉诊、习医步骤及致病三因,次以三因为据载列临床各科病证的方药治疗。陈氏“三因学说”将病因归为3类,把六淫致病归于外因,七情致病归于内因,不能归入内外病因的一律归于不内外因,使病因学说更加系统化,成为后世论说病因的规范。全书论述精审,多有心得发明,所列方药乃由作者精选而成,非一般杂收并蓄、汇聚成方者可比,故此书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张蕾编的《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2版)》是《药性歌括四百味》的第二版。《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学习中医的启蒙读物,乃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该书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392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和应用,全书言简意赅,便于记诵,数百年来广泛流传,深受初学者的欢迎。但由于该书年代久远,有些文字比较深奥,又因四言韵文所限,不便于读者理解。为了满足初学者学习中医的需要,我们编著了本书,以龚氏之原文为基础,对原文作了注释和解说。本书语言简洁、明了,内容丰富、实用,适合于中医药院校学生阅读、研习。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六因学说,完善了虚劳的病因理论,认为虚劳是由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诊及病后失理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六个方面产生的;认为虚劳的发病机制都与火关系密切,或为虚火,或为伏火。虚火指的是动于气而未着于形之火,即浮越于外的虚阳,属于阳虚病变,总是由于少火衰微,元阳不足所致。伏火指的是先动于气,久而渐着于形之火,即阳亢,属于阴虚病变,多由阴虚火动、火盛生风所致;作者认为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要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治脾要陪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治肾要金行清化,不觉水自流长,金水才能归于一致。肺主气化,象征天道乾卦,脾主运载生化,象征地道坤卦,乾中得坤,故为离卦,坤中得乾,故为坎卦,坎离交媾,水火既济。作者认为肺脾为至尊之位,提出
《广瘟疫论》为清初名医戴天章所著,约成书于1722年。全书共分4卷,另附方1卷。卷一以辨气、色、舌、神、脉为纲,论时行疫疠与风寒异气、风寒异受的区别,阐述兼证及夹证的辨治;卷二对时疫与风寒引起的表证,如发热、恶寒等症状详加鉴别、对比;卷三对时疫与风寒引起的烦躁、呕等里证进行对比;卷四介绍汗、下、清、和、补等治法,以及病后不表不里证、妇人、小儿等病证的辨治;卷末附有温热病常用方80余首,颇为实用。全书内容短小精练,条理清晰,便于理解,在温病的许多理论方面有精辟的发挥,是一部研究温病的佳作。本次点评以乾隆四十八年校刻扫描本为底本,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9月版《重订广温热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版《广瘟疫论》,为读者呈现佳的古籍读本。同时新增了点评,对古籍中重点、难点加以评述,体现了点评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均为金代成无己所著,成书于1142年。《伤寒明理论》三卷,精辟地分析了《伤寒论》所涉50个主要症状的表现形式、发病机理、病位病性以及鉴别要点,是伤寒研究领域最早的一部“症状鉴别诊断”专书。《伤寒明理药方论》一卷,选取《伤寒论》常用方剂20首进行制方之法的分析,提出了“十剂”“七方”等概念,对方剂学的研究影响深远。另外,成氏于书中多处引用《内经》《难经》《黄帝针经》等经典著作以阐发仲景之论,以经注论,以论证经,经论结合,说理透彻,使学者读其论而知其理,胸中了然而无惑,严器之谓其“真得长沙公之旨趣也”。本次点校以清《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明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为主校本,以书中所涉书籍的通行本为他校本进行整理。《伤寒医鉴》又名《刘河间伤寒医鉴》,元代马宗
《难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全书以问答的方式编撰而成。其中一难至二十二难讲脉学,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讲经络,三十难至四十七难讲脏腑,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讲疾病,六十二难至六十八难讲腧穴,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讲针法。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小儿推拿广意》三卷,清·熊应雄辑。约刊于1676年。又名《幼科推拿广意》《推拿广意》。上卷总论推拿之理,及儿科疾病诊断方法,并附推拿手法图说20余幅;中卷分述各种儿科常见病推拿疗法;下卷附方,选录小儿病的内服、外治药方180余首。全书将推拿按摩之理论与小儿生理特点相结合、图文并茂,论述较详。按摩手法轻灵而具体,十分切于实用,流传颇广。本次重加整理,新增了点评,反映了专家多年研习该书的学术体会与临证实践,为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提供借鉴。本书适合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参阅。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本书为清代名医黄元御所著。全书十卷,书中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等医中四圣之学融会贯通,分别从天人、六气、脉法、劳伤、杂病、七窍、疮疡、妇人等方面阐发四圣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本书适用于中医临床工作者,院校科班、民间师承学子和广大的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伤寒杂病论》问世后因战乱而散失,到北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残旧的书籍里发现了一部《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神宗熙宁时,国家召集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为了临床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剂部分,分别列在各种证候之下,仍编为上、中、下三卷。此外,还采集了各家方书中转载张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及后世的一些医家良方,分类附在每篇之末,题书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后人又将其简称为《金匮要略》或《金匮》。《金匮要略》现存版本主要有五种。本书以元代邓珍仿宋刻本《新编金匮方论》为底本,以吴迁本《金匮要略方》为主校本,以赵开美本《金匮要略方论》、徐镕本《金匮玉函
《医醇賸义》为清代医家费伯雄著于同治二年(1863年)的中医古籍。书分四卷,卷一载脉法、四家异同、重药轻投辨、同病各发、中风、中寒、暑热湿;卷二载秋燥、火、劳伤、脑漏、鼻衄、齿牙出缸、关格;卷三载咳嗽、痰饮、结胸、痃疟、黄瘅、三消;卷四栽痿、痹、张、下利、诸痛、三冲。全书以察脉、辨证、施治为三大纲,先论病症,次栽医方。费氏治病讲究实故,善于变通,书中载自创新方近200首,是一本较好的临床参考书。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由北宋窦材辑,清代胡念庵参论。本书共分三卷。主要内容介绍灸法。卷上论以经络、灸法(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等施治原则;卷中、卷下介绍各病症的治疗,后列气海、石门、关元等二十二个灸穴(其中包括手、足三里)。书后有附方,多用丹药及附、桂等热药,内载“睡圣散”,于灸前服用,使昏睡而不知痛。书中提到元明时医家,如河间、丹溪、时珍等为后人所增补。
金代成无己对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精究细研,著成《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为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其中,《伤寒明理论》约成书于1142年。该书分两部分,前3卷为例症,始于发热,终于劳复,凡50论,采用首释症名,此类辨证,继而阐释病机,论述证治,最后言明预后的体例,阐明了仲景辨证心法。后1卷为药方论,列举桂枝、麻黄、大小青龙汤等常用方20首,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四气五味理论和君臣佐使制方学说,从名称取义、配伍意义、功效主治、类方鉴别、随证加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本书以明代吴勉学校刻本为蓝本,参合其他校本整理而成。点评主要围绕成氏列举的《伤寒论》中的50个症、20首方,重点就仲景的辨证心法、方义精髓加以分析和解读,突出成无己的学术观点,反映其伤寒研究的学术精华。鉴于“以经释论、以论证
《难经本义》是元明跨代医学家滑寿为探求经典本义而撰写的《难经》注释专著。书中不仅对《难经》的书名、作者、成书,汇集诸说,作了考证,而且对全书经文阙误进行辨识,提出正改意见;经文随章注释,文字难明之处,又附图以明之。全书章节分明,注释繁简得宜,文字雅驯通达,文风严谨,考训有据,故而经旨晓畅,粲然可读,可推荐为《难经》研读第一注本,同时也保存了多种亡佚的《难经》注释文献。在对《难经》理论的注释和阐发方面,该书博引《内经》以释《难经》经文本义,就脏腑、经络、营卫、病因病机等中医基本理论,融通二经学术,释难解惑,同时又重点解说独取寸口脉诊法,整理与发挥奇经理论,宣明《难经》元气、三焦、原穴的理论创新,在针刺技法上也有准确、实用与颇具启发性的注释。本次整理,点评专家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
《灵枢》为我国现存很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与《素问》共同构成中医经典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该书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针法原理,成为中医理论和针灸学发展的核心,始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本书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大字版的方式呈现,方便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神农本草经读 》简称《本草经读》。四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本书辑录《本经》药物100余种,分上、中、下三部品。并附录《本经》以外的药品46种,分别作注文诠释。除作者本人的注语之外,包括了《本草崇原》及《本草经解》的内容。现有多种近代刊本。
《温疫论》是我国医学发展目前的第一部温疫学专著。全书共二卷。卷上共载文五十篇,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下载论文三十余篇,重点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治疗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治疗和调理,分析前人对温疫认识错误及原因,并对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温疫论》开创了中医外感病防治的新局面,创立了较为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对温病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影响。
本书系我国清代著名医家汪昂搜罗古今名方,精心整理编撰而成,书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全书共分3卷,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选录古今临床常用方剂700余首,其中正方388首。全书按方剂的功用性质分为补养、涌吐、发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每方除列述方名、说明主治,介绍组成及附方加减之外,并引录各家学说阐明方义。书后附有提供仓促救急之用的”急救良方”及养生参考的 ”勿药元诠”。 该书广搜古今诸家名方,汇集众说详加注释,选方切于实用,文字通俗简明,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医方剂学专著。 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刊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