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两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历史可以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中得到实证。为了更好的呈现南越王宫和墓遗迹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通过南越国的遗址、遗物,以手绘的形式生动有趣地还原当时的文化、生活和生产方式,给读者讲述南越国时期的南越国王宫生活和对外交往等故事。 本书内容丰富,以提纲式的体例结构,结合考古人员的发现、手绘图、实物图的形式讲述广府文化如何在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之下形成雏形。大至治国方略,小至宫中琐事等,都有有趣的图像和丰富的文物、实物照片佐证,体现本书知识的权威、专业,是一本让读者了解广府文化的课外阅读书。
在北极圈以北及以南的北极与次北极地区,生活着数十个北极民族。他们在这一地区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极地文化。本书系统介绍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民族鄂温克族的驯鹿生活习俗和移民搬迁后的生活状态,是一本驯鹿民族文化的普及读物,全面介绍其生计方式、经济策略、社会组织、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
本书立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基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课程,甄选教学中得到成熟应用的教学案例汇集而成。全书分为五章:饮食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中医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功夫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汉字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戏曲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通过展现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真实事件,借助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国际传播等相关理论知识阐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现象,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规律,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分析和实践能力,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孤独之旅-约瑟夫·洛克中国西部的探险经历》是一本以约瑟夫·洛克在中国西部27年的探险经历为主题的书籍,详细讲述了他在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探险历程以及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约瑟夫·洛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加入美国国籍。1922年,他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开始为美国 采集植物标本,并对中国西部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在探险过程中,洛克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如土匪的骚扰、军阀的混战、恶劣的自然环境等,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完成了大量的探险活动和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为美国《 地理》书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让西方世界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的风貌和文化。后期,他对纳西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研究纳西东巴经书和 仪式,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著作。1949年,洛克因局势变化不得不离开丽江。此后,他继
本书以梅州的客家饮食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部分客家食材、烹饪方法、器皿、菜品等方言命名的依据;有关客家饮食的民间传说、故事及其与客家方言的关系;客家话和客家饮食心理的交互影响。本书不是纯粹的理论型研究,更是应用型研究,站在语言人类学、食物语言学的立场,通过对客家饮食文化的梳理和研究,为实现方言保护、促进地方旅游事业发展、帮助乡村振兴等多重目标提供不同层面的参考。本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填补客家饮食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空白。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中国数千年的诗书礼乐文化,蕴含立德修身、齐家报国、兼济天下的智慧。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立德修身智慧为主题,汇集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中的13篇解读诗书礼乐等 传统文化精神的文稿。作者均为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如冯其庸、叶嘉莹、阎崇年、袁行霈、叶朗等。本书围绕“立德修身”的主线,系统总结中国诗书礼乐文化中的精髓,呈现中国古典文学之美,突出深厚的文学素养对修身从政的影响。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内涵深刻的事例,为读者呈现一场“文化盛宴”,从而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本书由凉山彝族农民工在新疆棉田与凉山故土之间的“往”和“返”两部分生活构成。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认为彝族人流入新疆棉田成为农业雇工既是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地用工需要与凉山彝人谋求生计多样化之间的共谋。凉山彝族农民工候鸟式“春去冬回”的流动状态,虽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影响,但更是他们在成立家庭后主动对生计和生活所做的安排和调整,是他们对主观荣誉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过程。
1956年,讲谈社出版了加藤周一论日本文化的代表作《杂交种文化》(日文书名:雑種文化),副标题为“日本的小希望”。全书收录《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杂交种日本文化的希望》等多篇评论文章,从比较文化学角度分析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加藤指出,英、法文化是纯种文化,日本文化则是典型的杂交种文化。海外学者对加藤的部分观点持有异议,指出英、法文化并非纯种文化,也是多元文明长期融合的结果。对此,加藤在之后的研究中有所回应与补充。 这是日本学者 提出“杂交种文化”的观点,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学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日本学界评价加藤周一是具有 化视野的 人,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分析能力令人惊叹。1974年,经作者调整篇目,讲谈社以文库本形式重新出版该书,使之成为 受读者欢迎的版本。《杂交种文化》现已
所谓蒙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其具体的读物有 《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等,均被誉为蒙学中的经典,书中许多名言警句脍炙人口、代代相传。这些经典已成为唤醒人性的著作,它们能够开启人生的智慧,也能够触发人的心灵, 能够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必将终生受益!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中国数千年的诗书礼乐文化,蕴含立德修身、齐家报国、兼济天下的智慧。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立德修身智慧为主题,汇集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中的13篇解读诗书礼乐等 传统文化精神的文稿。作者均为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如冯其庸、叶嘉莹、阎崇年、袁行霈、叶朗等。本书围绕“立德修身”的主线,系统总结中国诗书礼乐文化中的精髓,呈现中国古典文学之美,突出深厚的文学素养对修身从政的影响。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内涵深刻的事例,为读者呈现一场“文化盛宴”,从而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
系统阐述了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其类型;从旅游文化产业、工艺文化产业、医药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文学出版文化产业及娱乐休闲文化产业等方面分析了仫佬族特色文化保护与产业化的成就,指出了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借鉴 外文化产业化及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一个基本理念,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三个重要机制,抓好五个核心项目的产业化思路;认为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正面临破坏、消失或濒危的严重现实,需要我们从机制、教育、资本策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入手,实施“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本经营”战略,从根本上有效保护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追寻中华文化源流,解读、感悟、传承、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领导干部团结带领人民走好“新赶考”之路的力量源泉。本书以追寻中华文化渊源与解读民族精神为主题,汇集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中的15篇文稿。作者均为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如汤一介、张岂之、李学勤、王蒙、樊锦诗等。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具体生动的事例,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阐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根脉,展现了数千年来民族精神的璀璨与力量,探究 传统文化在当前凝聚民族精神中的作用。本书对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文化自信、 好地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好地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具有重要指导指导意义。
本书是 毕业论文集,它凝集着同学及相关指导老师的心血;这是民族学专业团队教育教学成果的一次表达。本书以“性别、养老与乡村政治”“文化适应与物的生产”“婚丧礼俗”“记忆与符号”这四个专题来安排本书的结构布局。入选这本书的优秀论文分属不同的研究个案,代表同学们在田野调查中对村落不同文化事象的观察、理解与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