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饱满的阅读之书。它以厚重的资料、绵长的行迹,更以真切的故事,书写了作者对阅读的虔诚与笃信,记录了全民阅读伴随中华儿女不断提升自我、共同进步的温馨历程。遍访天南海北,亲历重镇远乡,作者用对全民阅读胜景的摹写,展现了万千读者对阅读的相同热爱,显示了全民阅读参与者的具体形象,还原了祖国南北在在处处的郁郁书香。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实践案例的系列成果之一,上篇 《论语》72章导读 ,是根据辛意云先生的讲解所整理的讲稿(含诵读音频和讲解音频);下篇精选来自全国的学员老师们在学习《论语》过程中撰写的36篇优秀家书(已在 学习强国 学习平台刊播,含高质量音频),是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的学员老师们一起用心聆听《论语》、撰写《论语》家书的自我修养记录。本书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们在《论语》的智慧滋养下,在辛意云先生的生命觉醒呼唤中不断自我修养的生命成长见证和智慧展现。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性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朝阳幼儿园结合自身对绘本剧的研究而梳理出来的思考与成果,包括理论基础篇、实践过程篇和案例分析篇。理论基础篇包括绘本阅读及戏剧的相关理论,绘本剧的价值,绘本剧的理论架构;实践过程篇重点从 读 编 制 排 演 五个方面阐述绘本剧的实施过程,包括其中具体的实践策略与方法,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案例分析篇则是结合幼儿发展的多个角度,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绘本剧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如何实现幼儿的多方面发展。
高等院校作为科技文化研究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高度集中的人力资本成为促进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更是高校发展的无形资产。 《高等院校高绩效工作系统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为样本,结合相关理论综述和推演,探究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 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构成。随后,以个体层面的主观幸福感为研究视角。选取青年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作为幸福感的衡量指标,探究了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对青年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机理。 《高等院校高绩效工作系统研究》为促进高校科研生产率、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以及推动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支持,也为高校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当代文化的发展超出精神领域而走向日常生活,生活世界表现为文化生活化和生活文化化的交织。作为后工业文明表征的文化产业大规模兴起,集中于城市,与城市 新同时展开,不同程度地重构着城市空间景观。作为文化产业与城市 新结合点,文化空间呈现新特征,引发新问题,不断 新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空间在扩张的同时面临多重挑战,一系列重要变化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空间。本书将文化空间放置于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城市 新背景中,分析文化空间如何成为城市 新的动力,城市 新的目标又如何规制文化空间的自由发展。
本书是“论道稷下:新材料、新方向下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术会议集。本书内容分为四个专题,在研究方法上博集兼有,包括典籍诠释、文图互见、文本析读;主题上古新并聚,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包括 信仰、社会文化、中外交流、性别研究等。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新材料”和“新方向”。 当然,这“新”都并非开创性的,亦未及颠覆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而是建基于学界近数十年来在各个方向不断推陈出新所获得的丰硕成果之上。因此本书冀望可对已探研成熟的议题提供新的思考与阐释,同时在各个方兴未艾的新方向有所推进。
本书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核心,分为 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内涵与特色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文化发展软实力提升战略 等九章,内容涵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战略构想、经验借鉴等总体布局,同时包括坚定文化自信、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培育、传统文化 双创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等具体战略举措,全面呈现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逻辑性。
本书力图以高屋建瓴的宏观眼光来展现西方文化演进的基本历程。本书由若干篇系列论文和相关演讲录构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系统地阐述了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 教与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的张力关系, 教对中世纪文化复兴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的传统与 新、 改革运动对于现代民族 崛起和乌托邦理想的深刻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教在当代世界的传播情况,以及当代 格局的 背景等重要问题, 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进行了概括性综述。这些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文章,都极力彰显一种大历史观的文化视域,都关涉到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 教与古典文明的文化张力, 改革对于塑造西方现代社会面貌的重大作用, 信仰与科学理性的辩证关系,以及 教和其他 在当今 格局中的现实影响等。
\" 《联合国及相关 的遗产体系》详细地介绍联合国、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的遗产体系及其生成演化的历史。其目的是为了 全面地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在世界遗产体系中的角色,需要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重要的、代表性遗产发达 的遗产体系有足够的了解,包括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遗产事业的\"\"操作体系\"\"和规则进行评估,对代表性遗产发达 遗产体系进行评述,做到\"\"知己知彼\"\",并加以借鉴。课题组利用 相关图书和数字网络资源,广泛收集 文化遗产相关咨询数百万字(包括外文书籍200余册,外文论文千余篇)。在梳理和掌握当前 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实践的脉络、取向和范式的同时,关注 遗产研究的 动态,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提供持续性的文献支持。 \"
本书讲述了中国 文化安全思想和制度发展史,将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历代维护 文化安全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探索研究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 文化安全的“认同与共识”,填补了系统研究中国数千年 文化安全史的空白。
......
作为欧洲 重要的 之一,德国与中国在文化领域的交往,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书作者常年处于中德文化交流的前沿,经历和目睹了许多东西相遇时所迸发出的人文趣事。 中国文化如何走进德国?德国如何接纳和看待中国文化和文化人?德国文化的深层状况和肌理如何?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文化故事,为我们带来有温度的答案。 而身为 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和 出版巨头阿歇特的在华业务负责人,作者又以记者的视角,深度还原了余华、麦家、刘慈欣、北岛、王安忆等中国作家在德国的文化之旅,在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语境下,发现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
本书将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应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生机理、模式和对策。理论层面,从政策、经济和空间三个面向来探讨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生机理,分析制约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共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实践层面,对2017年以来武汉创意设计的发展现状展开实证分析,检验武汉获批“设计之都”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共生发展的融合机制、政策设定及具体举措,在此基础上,结合 外创意城市发展的典型经验,探讨以创意设计为驱动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
文化产业应肩负的责任担当,要求必须构建与其相适应伦理秩序。社会转型之下文化产业面临的伦理冲突、互联网新媒体的历史性变革下的“伦理危机”、互联网自媒体传播的产业伦理困境等展现出重建秩序场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网络隐私是互联网时代 重大的社会问题,加强隐私保护是中西方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也是一个全局性的 系统工程。
本书从经济与社会两个层面对文博文创的社会责任进行分解,细化文博文创的设计治理目标;通过对文博文创产业问题、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在微观层面治理目标分解的基础上,梳理现有的社会创新设计案例,探讨社会创新、服务设计等设计理论在动员社会创新、促进社会参与上的机制与经验,同时,整理设计驱动社会创新的治理工具,明确各类治理工具的应用时机。设计治理是设计学科内较前沿的话题,现有的中文文献较少,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至今,也需要对产业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与解决,本书能为这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
黄以周是清代礼学重要代表人物,其《礼书通故》是清代传统礼学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以黄以周礼学为考察对象,在宏观勾勒乾嘉时期所形成的清代中晚期学术风气背景下,重点辨析和探讨黄以周的学术思想、礼学观念、古礼考证实践、礼学研究成就,以及其通过考证古礼、调适经典反映的人情关怀和现实意义,和其礼学思想对现代中国学术的影响。可见晚清新变格局下,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