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主题,精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相关文章,内容包括: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的创新、如何使非遗获得更好的权益保障,等等。除相关理论探讨外,本书还附拓展阅读,以具体事例,如中国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述了怎样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本书理实结合,具有较强可读性。
石湾陶瓷又称石湾公仔,是一种特色传统陶瓷工艺品。产于中国陶瓷名镇的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是在日用陶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间,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石湾公仔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 胎骨 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 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 的艺术效果。本书在高校教师对石湾公仔的田野考察和艺人访谈基础上写成,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项目的结题之作。
七十年,粤韵风华。七十年,曲短情长。粤剧不仅属于中国,也是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本给年青人的粤剧常识普及读本。书里有常识,有往事,有家国情怀,有民族大义,有粤剧的昨天,也有粤剧的今天。粤剧这株美丽的南国红豆,在历经曲折之后,恰逢新时代,喜遇春风,转瞬间又枝繁叶茂,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夺目的光彩。
本书笔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对陈炉窑场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问题进行的个案研究。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是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窑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代表性产品耀州青瓷更以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的优良品质受到各阶层的厚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更替,耀州窑各窑场逐渐衰败,仅存陈炉一地炉火相传八百余年。陈炉窑场创烧于金代,既保存与发展了耀州瓷烧制技艺,也成就了中国西北地区*大窑场的地位。如今,陈炉的耀州瓷烧制技艺釉、型与烧成制度三大技术核心在当代传承有序,并传布至曾经的耀州窑窑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梅州市有近20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平远县龙舞、花环龙、铙钹花、龙舞(香火龙)、丰顺埔寨火龙、青溪黑蛟灯、席狮、青溪仔狮灯、兴宁杯花舞、大埔鲤鱼灯舞、五华县竹马舞、蕉岭莲池舞、平远马灯舞、五华锣花舞、平远船灯、平远落地金钱、蕉岭打莲池、平远黄氏头部拳等。本书通过研究梅州各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表演方式、传承与保护等,探寻梅州地区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途径和策略。
从清末至今,这家专做帽子的老字号已经走过百余年历程,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也将传统皮帽制作技艺完整地传承下来。本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对以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帽文化、中国皮毛加工技艺、盛锡福百年发展史、传统皮帽制作环节等内容进行了梳理,也记录下六代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奋斗与思考,探讨非遗活态传承与路径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一次尝试。
本书基于档案学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从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建档保护的现实需要入手,系统梳理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深入探讨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社会协同参与模式、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及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业务工作等问题。 本书可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人员、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员查阅参考。
本书从哲学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行反思审视,不仅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这种实践活动提供正当性与合理性,而且还在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活动, 加有利于人的幸福美好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哲学审视和哲学反思,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这种实践活动是否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自我之间的和谐与协调来进行。据此理解,本书讨论、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活动中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自我之间的和谐与协同关系,澄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含义及适用范围,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主体系统的结构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阐明各
本书是申报京杭大运河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工作的全景实录,全书约十五万字,140幅图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资料翔实,是一本全面记录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图书,反映了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 非遗 工作者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风貌,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是全国较早创办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关键词命名,并连续出版的学术集刊,由浙江师范大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创办,知名民俗学家陈华文教授主编。该集刊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长期关注非遗领域发展动态,既重视非遗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研究,亦重视个案和田野调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鼓励跨学科创新,致力于为非遗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刘魁立、刘锡诚、陈勤建、陈华文、郑土有、张振涛、杨和平、黄涛等知名学者都曾在集刊上发文,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力。本书是集刊的第十五期。收入非遗传承保护研究、非遗影像研究、非遗人才培养、非遗与产业发展研究、个案调查研究等专题的二十余篇论文。
伴随泉州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泉州这片土地上保留和传承了一系列带有独特风情的文化遗产。它们有的来自古老的中原地区,有的结合了闽南本地信仰,有的来自海外,共同组成了泉州绚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民间文学:古港潮起潮落,海风娓娓述说”“传统表演艺术:刺桐丝竹绕远帆,宋元南戏在梨园”“传统美术:触手成春, 温陵不忍归”“传统技艺:敢称南派,惊为神力叹天工”“传统体育与医药:铁拳争道义,妙手捧仁心”和“民俗:诸神大派对,逗阵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