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 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者胡素馨教授关于敦煌画稿的著作,书中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纸本画稿为中心,全面分析了敦煌画稿及其相关供养人的经济社会网络,是首先系统讨论敦煌画稿与工坊中的绘画实践、供养人关系及洞窟营建之间关系的著作。本书还涉及了唐代画史画论对绘画创作的品评,分析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对即兴自发的推崇及其关联的书法理论、道家思想,讨论不假外物的壁画家何以成为唐代绘画的主角。本书收录100余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它在伴随封建社会兴衰的历史进程中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避讳学而言,敦煌文献是新发现的材料。对于敦煌学而言,避讳学则是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能否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或者说能否促成材料与方法的结合,正是本书尝试揭示的中心问题。对这个问题探索的起因在于,90%左右的敦煌文献仍然没有相对确切的时间断代,而避讳“天生”具有的时代性特点正是有利的断代参考因素之一。探索的目的,即在于利用避讳的时间性对没有明确纪年的敦煌文献作出适当的时间划分,从而有利于敦煌文献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而避讳学也能够借此获得新的研究动力。因此,本书作者在系统调查了具有可靠时间信息的敦煌文献及其避讳情况后,对这些文献的避讳特点、避讳字形、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人类的文化高地。它以华夏文明为根基,并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相互交融;藏经洞的珍贵文书、绢画和莫高窟的精美彩塑、壁画,储存着跨越时代及地域的人类历史记忆。约两个甲子前,敦煌藏经洞开启。敦煌宝藏120多年来的散佚与回归,既牵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也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困顿与奋发。作品围绕敦煌宝藏的发现、流散与回归,回顾了两个甲子以来敦煌文物的往事,以及数代敦煌学人呕心沥血追寻国宝、研究国宝、让国宝重光于世的艰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