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 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本书的读者们可选择以任何顺序来阅读这些墓志,因为它们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当然,通读全书并对各时期的墓志作比较分析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此外,还可选择一个群体(如女性、将
西夏皇陵是历代西夏帝王陵墓的所在处,素有 东方金字塔 之称,是中国目前遗迹保存完整的陵墓群之一。它不光是中国 西夏文化遗址 ,也是一处神秘的文化景观。现今陵墓虽已遭到了破坏,但好在骨架尚存,其规模的宏大,布局的严谨,令人惊叹。残存陵丘矗立在戈壁荒漠之中,领略之后依旧让人想见当年西夏的独特地理风貌与人文景观。本书从西夏皇陵入手,选取李元昊、李谅祚等九座西夏特色皇陵,从西夏皇陵的位置、外观着手,探究当时西夏帝王选址背后的故事,并通过陵墓现存的样子,反推历史,进而回顾皇帝生前的故事,为读者还原了一幅壮丽的西夏王朝图景。
本书讲述了清朝皇帝康熙及其陵墓的相关故事。康熙帝死后葬在了清东陵的景陵,与他合葬的有四位皇后和一位皇贵妃。作者在清东陵工作了十多年,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以讲述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清景陵,包括营建、改革和创新,以及发现的相关谜团、对后世建筑规制的影响、内葬人物的传闻逸事等。同时还介绍了景陵的附属建筑,景陵皇贵妃园寝和景陵妃园寝的基本情况。
此书为《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中一种。是书共分 炀帝与扬州 发现与争论 考古与考证 保护与展示 等四大部分,每部分下又各分若干章节。全书详细而客观地记述了隋炀帝与扬州的密切关系、历史上关于隋炀帝陵的争论以及隋炀帝陵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等相关情况。
《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的作者是《这里是北京》栏目的三位主创人员李欣、张妍、闫焓,这档栏目是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也是北京电视台一档专注于北京历史文化的专题栏目。其主创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上下,在制片人李欣的带领下,走过了九个春秋。年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得原本枯燥晦涩的历史文化内容新颖独特,吸引了多个年龄层的观众。2011年新闻频道开播后,《这里是北京》栏目加大了对新北京城市发展的关注度,开始从新闻人的角度思考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与协调。房山长沟大墓便是在北京文化硅谷开发过程中发现的古墓,无论是现场直播还是《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都可以看到记者们对“古墓未来保护”与“开发区建设”的关注与追问。正是记者们新闻敏感度与思维高度的提升,使他
夏仁琴、卢海鸣编写的《南唐二陵发掘报告》详尽记录了五代南唐先主李昇与其妻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其妻钟氏合葬的顺陵的发掘成果,对研究五代前后的帝王陵寝制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本册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殷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助于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武梁祠(精装)》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作者简介
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 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 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晋制”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唐制”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德寿宫是南宋前期皇城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枢。 尽管其存在仅45年,但却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它是一座构建精致、极富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皇家园林,集中反映了宋韵文化的部分精髓。本书稿以德寿宫的兴建始未为线索,串联起德寿宫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皇位 迭、帝王生平与逸事、宫廷生活、园林艺术、德寿宫遗址的考古开发等各个方面的历史、知识、故事,展现了南宋的士大夫生活美学、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奠定后世审美范式的文化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发取得的成果。
本书立足于当今的考古发现,借助新出土文献,根据多方资料,围绕由银雀山简引起的兵家源流问题,由马王堆帛书引起的“黄老”道家问题,由睡虎地简引起的法律史问题,由郭店简引起的“思孟学派”问题等影响重大的史学问题,对于古书学派、年代、学术史、简帛本身的某些问题,以及一些研究方法和观念,进行了 的考证、反思和分析,作了大量诸多有益的探索,使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互相结合起来,为史学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本书汇集的民国年间出版的研究南京和周边地区六朝陵墓及其神道石刻的两种专著,不仅对当时所知六朝陵墓及神道石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证,而且书中保存有若干珍贵的石刻图片、地图和手绘线图,代表着那个时代这一领域的 学术研究水平,是今人研究六朝陵墓的 参考资料。
本书汇集的民国年间出版的研究南京和周边地区六朝陵墓及其神道石刻的两种专著,不仅对当时所知六朝陵墓及神道石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证,而且书中保存有若干珍贵的石刻图片、地图和手绘线图,代表着那个时代这一领域的 学术研究水平,是今人研究六朝陵墓的 参考资料。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联席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本次会议上提出的认定曹操高陵的十个方面理由是充分而有根据的,应该认可他们取得的显著成果;并且指出,曹操是开创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的人,就曹操高陵的真实性明确表态,无论对于历史还是对于现实,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热烈的讨论,两家学会的同仁取得六点共识,委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陈长琦执笔,撰写成《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本书为汉代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生居与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变形四个部分,从死亡与再生观念、解除之术、墓葬构造与功能、再生仪式等方面相互贯通,对墓葬背后的汉代信仰要素进行系统的解释和论述。
本研究通过古人口学、人体测量学、古病理学等多种学科方法与手段,对采集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不同墓向的44例人骨标本进行系统研究: ,该墓地出土人骨标本的死亡年龄、骨骼形态、病理现象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墓向差异。两性比例相对均衡,平均预期寿命为34.35岁。似乎存在一定两性分工,多患有龋病、根尖周病等口腔疾病,女性居民在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摄入不及男性,但整体营养状况良好。 第二,该墓地古代居民好发龋病的同时,后部牙齿磨耗较为严重,根据其四肢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好发部位及四肢长骨的发育情况来看,该墓地古代先民应拥有较为成熟的农业经济,可为其提供大量植物性食物,同时该人群还摄取一定量的动物性食物,结合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推测其主要生活方式是在进行一定程度粟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
本书讲述了清朝太后慈禧及其陵墓的相关故事。慈禧作为晚清主要政治人物,生前作威作福,玩弄权术,不仅单独营建自己的陵寝,还穷尽所能维修和重建。死后的慈禧将无数的珍宝带入地下,以供自己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享受。但她做梦都没有想到,如此厚葬招来的却是飞来横祸,军阀孙殿英贪财盗墓,打开慈禧陵地宫后,将旷世珍宝盗掘一空。本书不仅介绍了慈禧陵的选址、营建、陵寝之谜,还介绍了慈禧陵的特点,以及陵寝被盗、盗案审判和珍宝的去向,还有关于慈禧陵地宫的科学清理等内容。
本书在对安岳石窟造像较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所获大量的手资料为主要依据 ,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并参诸文献,首先对安岳石窟造像进行了综合分期研究。结论认为,自唐开元至南宋末,是安岳石窟造像的盛期,大致可分为三期:期是兴盛期,时间为开元至晚唐景福年间;第二期是延续期,时间为前蜀天复七年至后蜀被灭国时;第三期是衰落期,时间为北宋元符年间至南宋庆元年。
佛山祖庙是*代表性的岭南建筑之一,其精美绝伦的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等三雕两塑享誉国内外,被称为 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民间有 来佛山没到祖庙,就等于没来佛山 之说。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本全面介绍佛山祖庙的著作,分文物篇、建筑篇、碑记对联匾额篇、民俗篇和研究篇五个部分,对祖庙胜迹作了全面解剖和详尽介绍,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图文并茂,适合广大旅游爱好者和研究者阅读。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 1978年,曾侯乙墓被考古发掘队开启,编钟等古乐器的出土,是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 的 大发现。 本书作者谭维四是当年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队队长,自始至终主持并参与了田野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研究的全过程,他以动人的文字,讲述了发掘过程中的趣闻与秘辛,将出土文物千年不灭的魅力娓娓道来。
夏仁琴、卢海鸣编写的《南唐二陵发掘报告》详尽记录了五代南唐先主李昇与其妻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其妻钟氏合葬的顺陵的发掘成果,对研究五代前后的帝王陵寝制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