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之书。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本书主要研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及其他统治时期的瓷器,包括清初器物和康熙青花瓷、釉下五彩瓷和釉上五彩瓷、康熙单色釉瓷和颜色釉瓷、雍正瓷器和乾隆瓷器、19世纪瓷器、清代陶器,以及中国陶瓷的造型、纹饰和款识等。本书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瓷器世界,了解清代瓷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以及欧洲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书中收录了百余件清代瓷器的精美图片,有助于丰富读者对中国陶瓷器物的了解。
全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并收入七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相较《宋瓷笔记》,本书新增《宋金过渡期瓷器》《书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盘小记》《宋元时期的瓷香炉》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图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对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寻,这些追寻将使人们认识瓷器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和完整。
从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80件,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空间范围涵盖近20个国家,以陶瓷为线,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跨文化之旅。 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奢华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瓷的纯粹之美。陶瓷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时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创造力。
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对其的研究跨越学科甚至行业,是不少领域都关注的文物。元青花中的一部分精品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本书从300多件元代青花瓷中精选出35件,对其进行原样临摹,手工绘制了原图,不仅还原了原作风貌,同时全方位地展现瓷器上的青花图案。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元代的青花瓷及其历史和特点,同时又对元代的历史背景加以介绍。 博物馆绘本 这种形式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创。本系列还将陆续推出《玉器》、《陶瓷》、《青铜》、《家具》等。 本书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主编。
萨尔珀冬陶瓶曾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骄傲。这个由雅典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制作的调酒器,其实只有 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只卖出百万美元的古希腊陶瓶,更无法阻止一连串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离奇事件与它扯上关系。 在本书中,英国古典学者奈杰尔 斯皮维将带领我们 近距离 欣赏这只来 自公元前 6世纪末的 火锅 (陶瓶的绰号),看看它为何那么小又那么贵、为何似乎永远 丑闻 缠身,以及重要的 瓶身上 死神与睡神抬着萨尔珀冬尸体 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立足于外销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这一文化特色产物,结合国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考古发现、私人收藏和专业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中国外销瓷器的发展历史,以精良的编排、深入浅出的文字,力求让读者轻松读懂瓷器文化历史,同时了解瓷器作为中国的 国器 ,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向世界所传达的中国文化、所弘扬的中国精神、所传播的中国价值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世界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中国越窑瓷(套装上下册)》首次提出“早期越窑”与“越窑”这一全新概念,并根据研究成果提炼后把“早期越窑”分为成熟、发展、繁荣、停滞、衰落等几个历史时期;“越窑”篇经深入研究,也提炼归纳为复苏、发展、鼎盛、衰落几个历史时期。上述这些分期都是深入研究的成果,有其独到的见解,非常难得,过去还没有这样深入的研究,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于“早期越窑”与“越窑”发展的原因,该书也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除了宁波港的发展外,另一个促使窑业发展的原因,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开通,促进了文化、贸易的发展与交融。西方胡人在“早期越窑”制品中的大量出现,说明了宁波、绍兴这些地方早已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热土,其影响已深入到制瓷领域了。 《中国越窑瓷(套装上下册)》总结了从东晋到隋代三个多世纪早期
中国的仰韶文化是史前世界彩陶文化的中心,而马家窑文化彩陶是集仰韶彩陶文化之大成而兴起的史前世界彩陶的*群落。正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数字卦 Y 形原文字作为其族号记录了马家窑文化创造者 羌部族之族属的来龙去脉及其世世代代开创的业绩。作为中国西北各地农业的最早开拓者,他们适应普及耜耕农业的需要,采用当时*的轮制陶器技术和易学科技,将业已步入发展后期的仰韶文化彩陶复兴到超越前人的境界,不仅以其空前的艺术成就为后世东方艺术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而且以其丰富的易数学、易科技内容为后世易学和传统科技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在把西北广阔大地打造成农业基地的基础上,他们将半坡文化祖传的铜器制作技能的胚芽培育出奇葩 世界最早的青铜器;将半坡文化祖传的房屋建筑技能的萌芽培养成盛开的鲜花 世界最早的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瓷器卷》的第二册(宋 元分册),精选收录宋、辽、西夏、金、元传世与考古发掘瓷器共计228件(套),在国家博物馆丰富馆藏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兼顾时代和地域,所选器物窑口覆盖全面,造型优美别致。本卷分为这一时期瓷器概述、文物图版说明及附录研究文章两篇三个部分。文物按照窑系和时代顺序排列,每件均有高清全景图版,部分重要器物还有局部细节图,文字说明首列馆藏信息,然后详细介绍器型、胎质、釉质、花纹、来源等。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铜官窑石渚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揭露灰沟、灰坑、房基等多处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窑具标本,为长沙铜官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焰红石渚: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出土瓷器》精选了精品瓷器150余件进行出版。大量外销瓷风格瓷器的出土证明铜官窑是中晚唐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长沙铜官窑是中晚唐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一本书看懂“ 人造物”宋瓷,在宋瓷里见证中华美学高光时刻!为什么有历史学家认为“宋瓷是贯通古今东西、人类所能得到的 器物”?为什么宋瓷被称为中国美学的 ? 重要的是,为什么宋瓷这么重要这么美,你却一直看不懂、也没机会看清楚?如果你心存疑问,那就让《遇见宋瓷》给你一个看懂宋瓷的机会。 本书是许晟对 宋瓷片做的一份“审美报告”。作为哲学与艺术理论家,作者具有独到的审美洞见与审美直觉。在本书中,为了让读者一次性看到 的宋瓷,他针对80余片 瓷片,拍摄并精选了百余幅高清照片,并逐一对宋瓷的艺术特色与美学成就进行赏析,向读者介绍了宋瓷及各 窑口的传奇与荣光,以及它们所提醒的、纯粹而抽象之美的境界。可以说《遇见宋瓷》为普通读者和宋瓷搭起了一座赏心悦目的“沟通”桥梁,也为读者提升审美力提供了一次很好
本书从仰韶彩陶文化开始,以朝代沿革为纵线,从史前写到民国,展示中国陶瓷的发生发展历程,着重介绍各时期陶瓷的主要瓷窑、种类、造型、技法、装饰艺术和承继关系。在瓷窑方面,特别对历史上的名窑如定、汝、官、哥、钧、耀州、磁州、景德镇、越、龙泉、宜兴、德化、石湾等做了重点介绍,还揭示了明代后官窑和民窑的主要贡献;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彩陶、黑陶、白瓷、青花中的釉里红、釉下彩、斗彩、五彩、珐琅彩以及紫砂陶等的陶瓷文化。旨在为陶瓷生产一线的企业家、想研究陶瓷文化的学者、陶瓷艺术品收藏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套较为系统的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陶瓷所体现的造物艺术思想》从古代陶瓷日用器、礼器和丧葬器三种类型的陶瓷器着手分析,总结出陶瓷艺术中所体现的 器以载道 、 器以藏礼 、 文质彬彬 、 物与神游 和 得意忘形 的造物艺术思想。并在结论部分指出,在我国传统的宫廷艺术、宗教艺术、文人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各个艺术层面上,陶瓷艺术越向上层靠拢,其所具备的人文思想内涵就越丰富,所反映出的不同时代的造物思想内容所占比重就越大。
本书是一部有关洛阳唐三彩的大型图集。唐三彩虽然只是一件件的马、骆驼、各种人物、各类器皿,但这些俑类,这些器皿,却蕴含了丰富多彩的又化内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雕塑、绘画、陶瓷工艺水平,同时反映了当时的民族风尚,社会的繁荣昌盛,东西文化交流和东西商贸的盛况。一句话,它们是盛唐盛世的一个缩影,也是洛阳盛唐时期的缩影。《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的出版,一定会受到雕塑界、美术界、陶瓷界、收藏家、鉴赏家们的欢迎和喜爱,一定会得到研究唐史,研究唐代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