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汉先生是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时期诸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在书中他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详细经过及原因,阐述了“不抵抗”政策的由来;并且重点探讨了国民党兵败东北的原因。 王铁汉(1905-1995),辽宁盘山人。北京大学预科肄业,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科、北平中国大学、陆大特二期、国防研究院毕业。曾任陆军〇五师师长、第四十九军军长兼金兰警备司令、兼代绥靖区司令官、沈阳防守区司令官及辽宁省政府主席等职。“九一八”事变前王铁汉时任东北军陆军独立旅第七旅620团团长,拒绝执行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下令打响抗日枪。
本书以顾应昌先生的生平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他在台湾的土地改革、外汇汇率、税收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建言,以及对大陆国有企业改革、汇率调整、一胎化政策、住房私有化等问题提出的建议。他的看法极具指导性和前瞻性,对今天面临的经济课题极具参考与借鉴价值。
......
本书是一本老照片集,书稿中收集的老照片,真实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作者的外公、外婆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庭生活风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本照片集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百余年历史,百余张照片,岁月年轮不着点墨即跃然纸上。岁月沧桑,真情鉴证。虽时光流逝,儒雅老人慈蔼音容犹在心中。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 77 周年,明年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殖民统治,带给北京的创伤刻骨铭心,在血与火洗礼中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永载史册。《亲历抗战—— 20 位抗日老兵的口述》就是用口述方式再现北京抗战史,真实、鲜活地记录那段悲壮却光荣的历程。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困难的。困难在于, 77 年的沧桑已将多少历史的亲历者化作永恒,他们英勇、独特的抗战经历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飞逝,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记忆或许会因着历史的久远和生理机能的衰残而越发模糊。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光荣的。光荣在于,我们这些晚辈后生可以与当年或金戈铁马或潜伏敌后的老兵面对面,默默陪伴、静静聆听、深深忆念。作为首都党史工作者和媒体人
本书是迈克尔 巴克森德尔对其早期生活和创造力形成的精彩记录。描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他在剑桥拜F.R.利维斯为师的求学生涯,在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的游学经历,在维多利亚与阿尔贝蒂博物馆的生活细节,与约翰 波普-亨尼西的共事经历,以及他决心追随格特鲁德 宾和恩斯特 贡布里希加入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的缘由,展现了他在精神、情感以及文化上成熟的过程。
他们不是风云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广为人知的大资本家,而是介于“三小”与资本家之间的工商业者,基本属于被忽视、被失声的小人物群体。然而以小见大,在他们的回忆中亦可折射出杭州地区近现代工商业之社会变迁。这些接受采访的老工商业者包括杭州复大纸行协理、经理,元泰布庄少掌柜,傅毛记绸厂企业主要负责人,“延寿堂”药店副经理,“杭州钮炳记运输行”经理,“春成茶栈”经理,义源金铺总经理,美国邓禄普轮胎公司浙江总代理,等21位老人。他们的口述细节详实,不仅记录了创业、守业之艰辛历程,也强烈鲜明的表现出新旧两个时代的对比,特别对公私合营、三反五反等社会运动中亲身经历有生动描写,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杭商口述史》的作者徐斌是近年来颇有知名度的公知学者,其辞职报告曾被广为传播。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本书通过旗人世家叶赫颜扎氏后裔阎珂的访谈口述,向读者呈现了叶赫颜札氏家族的简要历史、亲戚关系,晚清民国的旗人生活百态,以及时代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与改变。这些访谈从微观角度入手,经由谈一人、一事、一地、一礼,体现了一个旗人世家自晚清民国至今的命运,内容丰富多彩。书中谈及旗人世家的许多生活细节,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戚谊往来,皆为亲历亲闻,故较一般记载细密真切,翔实可靠。
震撼世界一千天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作者何宗光来说是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 何宗光同志作为连队的文化教员、作战参谋、连长,从“跨过鸭绿江”的仗“激战云山”、“急涉九龙江”到“收复平壤”,一直到把美国侵略军赶出北朝鲜领土,退回到“三八线”以南……他始终和战士们一起,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摸爬滚打。 这不是小说,而是亲身见闻经历,从朝鲜战争爆发、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剑指汉城、云山大作战……那一个个生死相依的战友、那一幕幕苦乐相伴的战地生活、那行行色色的美军俘虏、那隆冬的慰问袋,那金秋的慰问团、生死线上那情,那泪,那大爱、那些可敬可亲的战地女兵、那黎明前的秘密凯旋。 本书作者何宗光是20多万字的自传体的叙述文。何宗光同志把他在朝鲜战场上三年的亲身经历,写成几十个小故事,以“我”为主线串联
在北京郊区的村村落落中,“隐匿”着这样一个被遗忘的人群。他们的祖先,都是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庄头”。“庄头”既不同于汉族地主,也不同于内城旗人或八旗兵丁,他们为皇室和王公贵族经营庄园、土地,催租督产,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可富甲一方,但却世代为奴。如今,关于他们的历史记忆,正在一代代人的淡化中逐渐泯灭……本书通过将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在多重视角下,考察了京郊地区旗人社会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
这套《北京口述历史》是由北京出版集团与我,以及几位年轻同人共同策划的。我们的宗旨,是希望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为北京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以及它所经历的这百余年的变迁,尽我们所能地,留下一些记录,哪怕只是些断片和残影。 北京作为一个数百年的“京城”,一个大国的首都,研究和介绍它的各种学术著作和其他出版物,乃至描述它的故事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早已经是汗牛充栋。而我们这个口述系列与其他诸多作品的不同,就在于这是以北京人自己的口,来讲述的他们在这座城市所亲历的生活、感受,以及对祖先记忆的一套丛书。我们试图以这样一种具有学术规范的访谈方式,让北京人自己说话,自己来展现他们的性格与待人处事的特点,反之也通过他们,来深入具体地观察北京这个城市和它的历史。
《口述沂蒙抗战》将书中的53篇讲述分为 不惧生死保家园 抗日模范村篇 战场杀敌震敌胆 抗战战士篇 武装民兵千千万 抗日民兵篇 特殊斗争战敌顽 特殊战场 篇 军民鱼水情无间 军民关系篇 为打鬼子忙支前 抗战红嫂篇 六部分,同时对涉及的相关重要战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附加知识链接,并插入部分珍贵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