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经》 《挺经》是曾国藩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法则,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和沟通与我们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既游刃从容,又不失真诚与仁爱;既立志于事业,又不失家庭的和谐?在《挺经》中,你能看到曾国藩顺境中的修养与知足,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做事的勇毅与勤廉,决策时的虚心与明强。 《冰鉴》 先生《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 冰鉴,取其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冰鉴》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心理。讲究均衡与对称
“帝王”這個稱謂的概念及内涵其實是很寬泛的。幾千年來,首領、人君、入主、王、上、君主、君王、 主公、單于、可汗、 官家、 國王、皇帝等等, 都應該歸於一類, 那就是“王者, 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白虎通義》卷一《爵》)的統治者, 都是秉承“天命”而去統治老百姓的。 上古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 可能是有關帝王的最早記錄。細究起來,他們本身就是一種象征性的人物, 是一批原始社會某些部落首領而已。 至秦而天下統一, 始皇帝赢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包五帝”, 故“採上古帝位號, 號曰‘皇帝’”創造了這種統治者至上的名號。而帝王的實質没有變, 把帝王的名位和權力推向頂峰。 自此,“天下之事無大小皆决於上”,實行了绝對的獨裁專制。 漢承秦制, 據蔡邕在《獨斷》中云; “漠高祖受命,功德宜之, 因而不改也。
他是林则徐的上司,曾国藩的楷模,左宗棠的亲家,胡林翼的岳父,道光皇帝的“干国良臣”。他为官清正廉明,勤政为民。道光皇帝称赞他是“本朝自于成龙以来又一值得为群臣学习的清官”。 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人。字子霖,号云汀。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山西、福建按察史,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两淮盐政,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谥“文毅”。 他办漕务,创海运;治盐政,行票法;饬吏治,除弊政;修水利,杜河患;禁鸦片、强海防……殚精竭虑,终至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他是湖湘理学经世派的实干家,清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理财家、诗人和爱国者。清末的清流家张佩纶评价道:“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大清良臣陶澍》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笔触,艺术化地再现了晚清风云变幻的政治危局中,大清良臣陶澍忧
曾国藩是中国历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曾国藩,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百多年来对李鸿章的争论非常多,本书不同于仅对其前半生介绍,或仅对其所谓的洋务运动的改革进行介绍,而是以李鸿章的一生生平为线索,对李鸿章何以成为李鸿章而不是李宗棠、李国藩、李藤博文进行了一定程度地解说。
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已存在、繁衍了五千多年,其间,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些筋骨早已熔铸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套小小的“人文丛书”,用浅易、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上自孔子下迄胡适的15位人物的言论与事迹。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懂得他们,我们会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追随他们,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醇厚丰赡。
历史上的孙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陈寿根据什么说他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诸葛亮为何认为东吴的贤能为他所用?曹操为何平添一腔“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心愿?毛泽东为何称赞他是个能干的人。还略改曹诗发出“当今惜无孙仲谋”的慨叹?……《正说孙权》谨循正史的要求,依据力求翔实的史料和严格的考据研究。客观、全面地“正说”孙权、对孙权的生平事迹给予完整系统的叙述和评说,在被历史烟尘遮蔽的、人们往往存在许多疑惑和不解乃至误解曲解的诸多方面给予读者尽量客观、准确和明晰的、再现孙权真实面目的揭示和解答、以助于世人将孙权的历史形象与文学中的孙权艺术形象区别开宋,还孙权一个尽量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正说孙权》作者,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专治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同时关注杰出历史人物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