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传记已经或正成为一个独立文类,能自成一家,与虚构文学批评、历史批评鼎力相持。从深层角度看,传记对人类自我认识及自我超越的意义非同寻常,是人们认识复杂人性、丰富现代人格、完善理想自我的必要路径。在当代文化娱乐日益通俗化、多元化的世界中,传记独具吸引力和生命力,得益于几个方面的不断拓展或演进:多媒介化,使其形式日益丰富;内容精简,让传记内涵更加凝练深刻;传材的新颖、厚实、精当保证了价值的独特,抒情性或讽刺风格等修辞技艺则展示了它的情感魅力与多重主体的对话。
《吴稚晖研究》选取了在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 苏报案 、1927年国共分裂、科玄论战这三个事件,阐述了吴稚晖在这些重大政治、思想文化事件中的表现,试图在 去熟悉化 的基础上,还原当时的历史图景,揭示在这些重大事件面前,吴稚晖真实的认知与态度。 但 去熟悉化 与 熟悉化 是非常矛盾的,不去熟悉一段历史自然不能 去熟悉化 ,这对看似矛盾的命题,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虽然 去熟悉化 似乎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但其对现实的影响又如此巨大。人终究是活在与自己相关的时代中,研究者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总是难以避免的,时代的烙印在研究中总会若隐若现,后人所总结的规律必然会叠影到历史的研究中去,清朝著名学者崔述就指出: 人之情好以己度人、以今度古、以不肖度圣贤。往往径庭悬隔,而其人终不自知也。 故以己度人,虽耳目之前而
本选题是学术专著。本选题以英语世界为视野,以中国问题为旨归,展开对英语世界马克 吐温研究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观点的整理和述评。本选题包括四个章节,英语世界马克 吐温研究的分期、英语世界马克 吐温研究的新材料、英语世界马克 吐温研究的新方法、英语世界马克 吐温研究的新视野。选题以 历史梳理 一手文献 两种方法 为框架主体, 历史梳理 是对1910年至今美英马克 吐温研究的历史谱系描写, 一手文献 是对马克 吐温去世后学界形成的重要文献的再研究, 两种方法 关注文本发生学和历时研究法下吐温种族观等的重塑。本选题还涉及澳、印等英语国家的马克 吐温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本选题对中国马克 吐温研究状况做出回应,利用相关成果对学界关注的马克 吐温研究争鸣提供新视角。
传记研究已进入当代学术研究的核心领域,为国内外学术界日益重视。《现代传记研究》旨在立足学术前沿,以现代眼光和方法探讨中外传记史、传记理论和传记写作中的各种问题,拓展和丰富传记研究的内容,开展学术讨论。 《现代传记研究》第13辑主要栏目有 专栏:名家访谈 作品研究 自传评论 日记评论 回忆录评论 传记史研究 传记家研究 人物研究 传记影视 书评 史料考订 传记家言 学术信息 等。
怎样写好人物传记凝结了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贾英华多年从事人物传记创作的体会和经验,汇集了其对人物传记创作的实践及思考成果,重点探讨了人物传记的多种撰写方式、创作的四项原则、十种开头和八种结尾等,并对人物传记撰写内容的取舍和人物细节描写暨虚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为部讲述传记创作的专著,本书既可成为传记文学作者的参考资料,还可作为传记文学爱好者的入门教材。
本书在以个性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20世纪和声的共同逻辑原理:“以合理选择的中心成分为基础,而形成的结构成分相互关系体系”作为指导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来证明20世纪音乐中所存在的共性与个性方面的差异,在以个性为前提的条件下,力求对20世纪初期的音乐写作风格做的概括与总结。
音乐是感情的产物,作曲实质是一个内心情感的独白、宣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思维占主导地位,作曲技巧只是手法,是情感的载体,作曲家借用它来抒发情感。 本书主要通过大量的作品实例分析,讲述了歌曲写作与合唱改编的各种技巧和运用手法。分析时注重理性认识,同时也强调了感性认识,让读者领悟、感受到各种技巧的表现性能和实际效果。
本书作者从1984年开始从事时装表演、时尚晚会以及时尚Party的编导、创意和制作,在24年时尚编导和制作的生涯中,为众多的外时装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制作了近千场的时装表演和时尚Party,为外一些的时装展会制作过近百场的时尚晚会和时尚活动。作者在本书总结了20多年的实战经验,对时尚表演的活动组织、编导创意、现场执行、媒体策划、舞美设计以及模特大赛的组织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在本书的附录中,还收录了20篇作者在近几年来对部分时装表演创作以及时尚事件的手记。
《福柯的“异托邦”思想研究》在哲学、文学、历史等各学科综合的意义上全面研究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和思想,旨在说明"异托邦"不仅是指真实存在的文本和社会空间,它也表征了一种不同的哲学领域和哲学思考方式。建构本书逻辑的核心是福柯关于"异托邦"的两处功能性定义,本书既要实现对福柯著作中关于"异托邦"概念表述的研究;又要实现我们关于福柯的"异托邦"式研究,以福柯为圆心我们将确立"异托邦"思想和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和伦理观。
音乐编辑学的学科特征体现在以音乐学和编辑学为基础的双重建构背景上,是音乐与编辑活动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项跨领域研究。音乐编辑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究音乐文化在传播与交流中,编辑行为的作用及法则;探究以音乐为对象而进行的编辑活动有着什么样的特性存在。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人类“历史.上zui.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本书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2篇,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2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太平洋的发现、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滑铁卢的一分钟、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以及南极探险之争等。当强烈坚定的个人意志与无可抗拒的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璀璨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本论文旨在研究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的思想寓意。论文以音乐动机和脚本的分析为切入点,结合瓦格纳对社会、对人生、对音乐艺术的看法,从剧中反映的六个主题进行研究: 1.指环,即金钱的象征,是剧中引发矛盾的根源。它无形地影响和制约着世界中的一切行为,也象征了现实社会中最本质的核心:一个所有关系都紧紧围绕着金钱而展开的社会。 2.矛,即权力的象征。与指环一样也是剧中引发矛盾的另一个重要的主题。矛所代表的是以法律和契约为基础的权力。这种权力所象征的是旧世界向新世界迈进过程中逐步没落的权力,并且与指环代表的经济集权产生纠葛。 3.剑,即英雄的象征。是瓦格纳在剧中赋予英雄力量的指代物。它与指环、矛所不同的是,它是新生力量的代表。英雄借助于剑所赋予的强大力量,与世界中的腐朽
本书系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现代传记文库”之二。三十多年来,一批传记学者,承袭了二十世纪初由伍尔夫、斯特拉奇、莫洛亚等人开启的“新传记”传统,清理了从约翰生乃至普鲁塔克发端的传记理念;另一方面,又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化批评中广泛吸取养分,对传记理论加以发展。传记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并融入了当代国际学术的潮流,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传记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类,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记理论日益兴盛,至今竟能自成一家,与历史、文学批评鼎力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