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广场(修订版)》是一套从德国引进、在《柏林广场(新版)》基础上修订的原版教材,专门为想要尽快融入德国日常生活或者参加德福考试和获取欧洲语言证书的德语学习者而编写。目前共引进A1、A2、B1和B2四套教材,每一套教材包含12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取材于德语国家的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场景,内容丰富实用,配图生动有趣,分别从阅读理解、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四个方面提高学习者的德语能力。 本书可供德语初学者使用,包括学生用书、练习用书与词汇手册三册,听力音频可在布谷德语课官网(class.tongjideyu.com)或同济德语APP获取;本书另配有教师手册,可以帮助教师备课。
《柏林广场(修订版)》是一套从德国引进、在《柏林广场(新版)》基础上修订的原版教材,专门为想要尽快融入德国日常生活或者参加德福考试和获取欧洲语言证书的德语学习者而编写。目前共引进A1、A2、B1和B2四套教材,每一套教材包含12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取材于德语国家的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场景,内容丰富实用,配图生动有趣,分别从阅读理解、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四个方面提高学习者的德语能力。本书可供欧标德语A2的学习者使用,包括学生用书、练习用书与词汇手册三册,听力音频可在布谷德语网站(class.tongjideyu.com)或同济德语APP获取;本书另配有教师手册,可以帮助教师备课。
《德语经典文学作品译评》同时提供德语经典文学作品的译文、评论和原文。本书侧重文学作品本身,涵盖德语 文学五个重要时期:18世纪前、18世纪、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1900-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代(1945-)。每个时期的开始均有一篇概述,介绍该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脉络,接下来即为经典作品的译文和评论文章, 一部分提供经典作品的德文原义。 本教材适用于为德语系本科生开设的德语文学选读、德语文学史、德语文学赏析、德语文学翻译品评及翻译课程,也可以作为为文学方向研究生开设的各类文学课程的辅助教材。
本书为语言学家、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留德十年》的德语版。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耄耋之年,季先生忆及往昔,写下了这部《留德十年》。书中讲述了自己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描述了在战乱期间的异国他乡,满怀激情孜孜不倦地学习、择定专业方向、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根基的情形;此外还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给欧洲人民和旅欧的中国学子带来的戏剧性苦难。学术追求、学长深思、友人情深、青春激情,中外学者和普通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温情,都在简洁流畅的语言中描述得栩栩如生。德文版由北京外国大学德语教授、翻译家李逵六和德国专家秉玫瑰(Brinkmann)、留法学者刘道前合译。译文忠实于原文,优雅流畅,是佳作佳译;为了方便德国读者阅读,译者在翻译过程
语言能力从来都是一个由俭而丰的“收藏”和“传承”的长期积淀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经典性的前人总结,告诉我们的核心经验也就是“多读”是训练语言能力的基础。而文学阅读则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文学阅读与语言教育之间有一种相谐相生的关系,这是一个国外的普遍共识。文学作品以其自身的审美可以消解语言课的程式化、模式化的机械、单调、乏味、枯燥,以其自身的精彩更比其他文本能够激发阅读兴趣和热情,甚至让人读不释手,“苦读”变成“乐读”。本教材选材于1945年以来的德语当代文学,因为这个时期的德语文学站在了社会的、历史的、思想的、哲学的高度鸟瞰社会和生活,放映了西方人/德语国家人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理想追寻、审美趣味或者他们的历史、文化、政治、国情、当前之种种,从而符合高年级德语文学
《思文的中国历险记》描述了一个在上海生活了三年的德国男孩的趣事。它以一个九岁的孩子的视角,讲述他从一开始抵触来中国这个陌生的国度、慢慢接受中国、在中国经历了激动人心的“冒险”、 对中国恋恋不舍的情感变化。作者本人还为书做了大量生动的插图。在思文的“历险”中,包括与在中国认识的那些德国孩子之间的有趣故事,对上海这座城市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以及到中国其他城市旅行的所见所闻。
本书名为《风俗习惯见世情》,系我们的《千姿百态看德国丛书》之《风土人情篇》。其内容和体例大致是这样安排的:我们共选编了20篇短文,每篇短文简单介绍了一点德国的风土人情。本书所介绍的德国风俗习惯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初识介绍、社交礼仪、职场规矩、拜访做客、一日三餐、吃有风度、生态食品、家庭、住房、送礼、婚礼、度假、购物、小费、祖父母与孙辈、小孩零用钱、准时、禁忌、尴尬、殡葬习惯等。俗话说“一叶知秋”。尽管本书介绍的风俗习惯恐怕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们已经可以窥见德国人的某些禀性和社会方圆。对每篇短文我们都编写了生词释义、常用词组、难点解释、简单导读、短文练习和参考译文等6个配套部分,意在帮助初学德语者学习和操练短文的内容,理解和掌握短文的精髓。
《德语经典文学作品译评》同时提供德语经典文学作品的译文、评论和原文。本书侧重文学作品本身,涵盖德语 文学五个重要时期:18世纪前、18世纪、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1900-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代(1945-)。每个时期的开始均有一篇概述,介绍该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脉络,接下来即为经典作品的译文和评论文章, 一部分提供经典作品的德文原义。 本教材适用于为德语系本科生开设的德语文学选读、德语文学史、德语文学赏析、德语文学翻译品评及翻译课程,也可以作为为文学方向研究生开设的各类文学课程的辅助教材。
《德语经典文学作品译评》同时提供德语经典文学作品的译文、评论和原文。本书侧重文学作品本身,涵盖德语 文学五个重要时期:18世纪前、18世纪、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1900-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代(1945-)。每个时期的开始均有一篇概述,介绍该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脉络,接下来即为经典作品的译文和评论文章, 一部分提供经典作品的德文原义。 本教材适用于为德语系本科生开设的德语文学选读、德语文学史、德语文学赏析、德语文学翻译品评及翻译课程,也可以作为为文学方向研究生开设的各类文学课程的辅助教材。
《德语经典文学作品译评》同时提供德语经典文学作品的译文、评论和原文。本书侧重文学作品本身,涵盖德语 文学五个重要时期:18世纪前、18世纪、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1900-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代(1945-)。每个时期的开始均有一篇概述,介绍该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脉络,接下来即为经典作品的译文和评论文章, 一部分提供经典作品的德文原义。 本教材适用于为德语系本科生开设的德语文学选读、德语文学史、德语文学赏析、德语文学翻译品评及翻译课程,也可以作为为文学方向研究生开设的各类文学课程的辅助教材。
《德语经典文学作品译评》同时提供德语经典文学作品的译文、评论和原文。本书侧重文学作品本身,涵盖德语 文学五个重要时期:18世纪前、18世纪、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1900-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代(1945-)。每个时期的开始均有一篇概述,介绍该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脉络,接下来即为经典作品的译文和评论文章, 一部分提供经典作品的德文原义。 本教材适用于为德语系本科生开设的德语文学选读、德语文学史、德语文学赏析、德语文学翻译品评及翻译课程,也可以作为为文学方向研究生开设的各类文学课程的辅助教材。
《思文的中国历险记》描述了一个在上海生活了三年的德国男孩的趣事。它以一个九岁的孩子的视角,讲述他从一开始抵触来中国这个陌生的国度、慢慢接受中国、在中国经历了激动人心的“冒险”、 对中国恋恋不舍的情感变化。作者本人还为书做了大量生动的插图。在思文的“历险”中,包括与在中国认识的那些德国孩子之间的有趣故事,对上海这座城市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以及到中国其他城市旅行的所见所闻。
《德语经典文学作品译评》同时提供德语经典文学作品的译文、评论和原文。本书侧重文学作品本身,涵盖德语 文学五个重要时期:18世纪前、18世纪、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1900-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代(1945-)。每个时期的开始均有一篇概述,介绍该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脉络,接下来即为经典作品的译文和评论文章, 一部分提供经典作品的德文原义。 本教材适用于为德语系本科生开设的德语文学选读、德语文学史、德语文学赏析、德语文学翻译品评及翻译课程,也可以作为为文学方向研究生开设的各类文学课程的辅助教材。
本书为语言学家、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留德十年》的德语版。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耄耋之年,季先生忆及往昔,写下了这部《留德十年》。书中讲述了自己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描述了在战乱期间的异国他乡,满怀激情孜孜不倦地学习、择定专业方向、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根基的情形;此外还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给欧洲人民和旅欧的中国学子带来的戏剧性苦难。学术追求、学长深思、友人情深、青春激情,中外学者和普通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温情,都在简洁流畅的语言中描述得栩栩如生。德文版由北京外国大学德语教授、翻译家李逵六和德国专家秉玫瑰(Brinkmann)、留法学者刘道前合译。译文忠实于原文,优雅流畅,是佳作佳译;为了方便德国读者阅读,译者在翻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