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专事外文图书的编辑出版,几十年来用英文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上自先秦,下迄现当代,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这些英译图书均取自相关领域的、的作品,英译则出自外译界名家。每本图书的编选、翻译过程均极其审慎严肃,精雕细琢,中文作品及相应的英译版本均堪称经典。 我们意识到,这些英译精晶,不单有对外译介的意义,而且对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也是极有价值的读本。为此,我们对这些英译精品做了认真的遴选,编排成汉英对照的形式,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书是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所撰写的,在书中,作者用翔实的史料介绍了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华工赴法工作的情况,介绍了他们在法国的生活以及华工对法国的贡献,并且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角度,探讨华工赴法造成的影响。徐先生的这项工作是值得赞许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一段不仅不应被忘却,而且很值得进一步发掘的历史。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这是一部有深度(理论性强)的、厚重的(涉及到多种语言的材料和数亿字的汉语语料库)研究专著。本书遵照“形式-意义”关联原则,将“话语情态”限定在“说话人在语句中留下的、由语法化的形式(也即封闭类成员或有限对立的形式)表达的自我印记(也即语句中表达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部分)”,分别对句类、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和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话语情态分系统进行了构建与描述。研究既体现了语言的普遍性,也显示了汉语的特点。
......
本书选编的教学案例,来自在非洲 中文教育一线的各个孔学院、孔课堂任教的教师。它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实例”,来自非洲一线课堂,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当前非洲各个 汉语教学课堂的面貌,展示了当时教师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为学习者提供了非洲实际教学情境的观察角度,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学习、反思、决策的空间。这些案例 的特点也是真实,不仅仅是事件的真实,同时教师自发的对教学事件的分析亦未经雕琢, 是他们当时的想法。也许读者会看到这些案例中面临的教学问题并未 解决,但这无疑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