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微信公众号 外宣微记 优质文章40篇,围绕戏说翻译、细读外媒、戏说中外三大主线,以案例解析的方式探讨国际传播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国特色时政话语的英译、网络热词的英译、外媒英译中国特色话语等。行文 以小见大 ,从翻译中用词的考量,延伸到对国际传播实践和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对于国际传播工作者、高校翻译专业师生和CATTI考生,本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翻译思维和实践方案。对于一般读者,书中锱铢必较、惊心动魄的翻译案例不仅读之有味,还会打开认识之门,看到每一个词汇背后的深厚内涵。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闪耀着智慧光华的珍品——一组出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浙江大学外文系教授的传世之作,内容涉及中西文化、文学评论、文学中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研究、语言学中的词汇学、语法法学和词典学。这些论文极上下古今、中西之功,且洋溢着一股人格力量。作者们无论在做什么专题研究,始终的思考是与非、真与伪、善与恶、正与误、进与退、益与害的根本问题,始终坚持他们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信念。
本研究借鉴西方二语习得理论、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通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佤族中学生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通过文献查阅,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其次,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简要地阐述了佤族的起源、佤族的分布、支系和语系、佤族的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佤族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等。再次,本研究对资料采集、测量工具编制、数据分析等内容进行了阐述,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因子提取原则和因
本文着眼于日汉语自称词的共性特征,在对日汉语9种典型的自称词从自称机制、使用特点等方面进行纵向考察的同时,又将各类型进行横向比较,从指称的间接性和表达功能上突出自称词的体系特征,初步尝试构建自称词系统。然后,着眼于日汉差异,重点选择了四类日汉差异较大且先行研究关注较少的自称词进行详细考察。
本书为“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师丛”的一个分册。本书系统介绍了外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探讨了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重点讨论了语音、语法、词汇三大语言要素和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教学方法以及外语教学的评估与测试。该书旨在为教育硕士和中小学外语教师提供教学理论支撑,使之能够将教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入门需要词汇、语音、语义、语法、语篇及应用等方面的保障,吴克炎著的《英语吴法入门(以英汉语言认知比读为动力)》沿用这样的知识架构,前六章针对这些方面展开,以确保顺利入门。第七章介绍入门后的提高途径,确保人门后也有修行方向。 导言对英语学习现状及“吴”法做了概述性的描写;紧接着 章进一步说明英语“无”法入门的现状及原因,进而阐释“吴”法人门的基本方法与认知基础,帮助读者对“吴”法有一个整体了解;第二章在分析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后,进行英语字母、字母组合与词汇生成隐喻的解读,帮助读者熟悉词汇内部构建,获得英语入门所需的词汇保障;第三章在分析英语语音学习存在的问题后,对英语音素与朗读加以解读,帮助读者获得充分的语音技术保障;第四章阐述英语词汇语义类型、生成识解与语义关系,辅助读
学术英语写作不仅是语言认知技能的习得, 是一种社会文化适应能力,一种涉及思维、学科文化、意义建构、身份、权力等的学术实践能力。本书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和书面话语的互动理论,对英语 工科研究生和中国工科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中的互动进行了对比研究。从两组论文的组织结构、学术观点的提出、读者介入三个方面,考察作者的学术背景、语言策略、语言特点,以及对特定学科话语建构及知识交流的认识和理解,从中发现我国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学术论文写作水平的内容与途径。 本书可供从事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与学习的广大师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