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行业发展报告(2022 2023)》回顾和梳理2022-2023年国际教育领域的理念、政策和实践,对国际教育领域的行业宏观环境、相关数据、行业特点以及人才培养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总结和展望未来国际教育行业发展趋势。旨在加深国际教育行业同仁的认识,并成为未来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引领性专业报告。
本书作者王晓辉用轻松愉快、机智幽默的语言,对比丰华瞻先生、汉学家罗慕士(Moss Roberts)对原著翻译品读,重现了多个经典故事,用全新角度对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赵云等多个故事中的人物设定进行客观评价,又探讨了书中有关兵器、谚语、装束、成语、官职、书信等文化知识,让书中情节一下子 立 了起来,生动再现了 三国 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过程。 作者发挥多年文学与翻译功底,引用李白、苏轼等诸多名家之作的古诗词,通过不同译者对相同情节的翻译进行对比思考,将小说的时代背景、文韬武略和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本书稿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江特聘教授 、《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组织编写。杨教授分析了目前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因被外国文学理论裹挟而难免变得过于程式化,套用理论概念偏多,缺乏原创和生机活力的现状。为了理清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的思路,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的外国文学研究,他提出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审视当代外国文学理论,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进行阐释,视角新颖,体现前沿性,力图彰显中国学术话语的特色。
毛泽东诗词英译始于1958年,18首英文版诗词首刊于对外英文期刊《中国文学》。1961年,在中央的支持下,毛主席诗词英译文定稿小组成立,并于1976年完成了英文版毛泽东诗词的官方定本,由外文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作为当时《中国文学》的负责人、英译文定稿小组成员之一,翻译家叶君健参与了上述翻译工程的全过程。本书正是基于他所写文章、整理保存的工作资料汇集而成,回顾了毛泽东诗词翻译的过程,梳理了毛泽东诗词在欧美文字中的十多种译本,再现了译界名家对诗词译文的点评。这既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提供了诗词翻译研讨范本,也体现了老一辈翻译家和外宣工作者们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
比阿特丽斯·沃伦著的《英语分类形容词研究》对291个英语形容词进行了语义分析,运用的分析方法是:在对所论述的形容词进行释义的过程中显示出两种语义成分,一是隐性关联成分;一是显性指示成分。如:criminal assault可释义为assault constituting a crime,criminal court可释义为courtdealing with crimes,其中,constituting和deal with就是隐性关联成分,而crime和crimes就是显性指示成分。调查研究表明:隐性关联成分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且其数量是有限的。原则上说,所有的隐性关联成分都可以出现在对具有分类功能或者识别功能的形容词的释义中,但是只有部分隐性关联成分可以出现在对纯粹特征形容词的释义中。另外,本书还描写了形容词的功能对形容词的句法行为、语义结构以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本书为 当代外语研究论丛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安德烈 勒菲弗尔翻译思想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标、国内外文献综述、翻译思想的理论渊源、历时演变、核心概念、理论误读以及*后结论。本书对安德烈 勒菲弗尔为数众多的论文和著作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旨在揭示安德烈 勒菲弗尔的翻译思想,尤其是改写理论的历时演变过程,重新解读其核心概念,并从动态视角澄清相关误读。本书为翻译理论研究,适合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或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阅读,也可为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对大学英语教学、移动学习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综述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本书的主要研究方向,即整合移动工具的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移动工具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介,成了连接课上集体讲解与课下独立学习、课上评价展示与课下自主探究的桥梁。课堂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更多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得以开展,教师的辅助与影响也得以课堂的限制而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英语教学体系的多维视角探究》在考虑当前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出发对英语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究,以实现英语教学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英语教学体系的多维视角探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英语教学概述、影响因素、教学流派、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师素养与能力、课外活动、文化教学、基础知识教学、输入与输出技能教学、教学评价。 《英语教学体系的多维视角探究》将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各个要素都包含在内,内容论述全面,结构设置合理,符合读者的一贯思维,不失为一本好的参考书。同时,对于英语教学研究者来说,可以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以更好地推进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理工专业通用学术英语·应用篇》进入以学术论文为核心的学术语类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文献综述能力。1-4单元侧重立项申请报告、技术报告、学术论文和文献综述四种主要学术语类的宏观特征教学,便于学生了解这些语类的共性与差异、语篇布局的严密性以及语篇各组成部分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第5-9单元分别是对研究论文各组成部分的阅读与写作方法的强化教学。阅读和听力教学材料题材丰富多样,但语篇体裁和语体特征集中。教学活动从细读典型文本入手,围绕学术研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展开,激发学生提出创造性研究问题,使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和发展。
《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翻译技巧与方法研究》一书对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英语翻译理论、跨文化翻译视角下的英语翻译进行概述,并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分别对英语词汇、句式、语篇等翻译的技巧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总结了其他习俗文化差异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笔者在参阅大量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英汉文化差异背景下的翻译技巧,旨在推进我国对英语翻译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进程,同时为翻译工作者、英语学习者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的参考。
本书三位编者分别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语言学系教师、斯旺西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和阿尔斯特大学教师,均在语言测试与评估等领域成果颇丰。全书分为5 章,由16 篇论文组成,全部围绕学术英语测评领域各方面的前沿话题、综合语言测试与学术英语这两个领域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实践而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学术英语环境下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设计测试程序所依循的原则、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和实际操作,以及学术英语测试的发展和技术运用,等等。
《汉英 名形表量构式 句法语义互动的历时对比研究/当代外语研究论丛,语言学研究系列》基于认知语法理论,历时对比汉英 名形表量构式 的句法语义互动演变与异同,重点研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探索了汉英 名形表量构式 的本质与量类;第二,探寻了汉英 名形表量构式 的句法语义历史发展与异同;第三,揭示了汉英 名形表量构式 的句法语义互动;第四,提供了汉英 名形表量构式 的认知阐释。 《汉英 名形表量构式 句法语义互动的历时对比研究/当代外语研究论丛,语言学研究系列》在主题、方法、范围、结果上均有创新,系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上修改而成,作为社科成果获得优秀结项等级。主要读者对象为语言研究者、研究生,从事汉英翻译或对比研究的教师或语言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