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 语言 叙事 文化 三个维度分享国际传播实践的心得体会,思考对外表达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跨越差异走好国际传播的 最后一公里 。第一章以媒体视角,从句法、用词、节奏、细节、修辞、标题等六个方面介绍国际主流英文媒体的话语风格;第二章概括中国时政话语的重要特点,从 外媒视角 汉学家视角 观察中国时政话语英译的难点;第三章聚焦中西 政府观 差异视域下的国际传播身份困境与突破之道;第四章浅谈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新闻写作、社交媒体运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延续作者一贯的视角与风格,细读外媒,详说翻译,希望能启迪更多的年轻读者投身翻译与国际传播事业。
《从 翻译世界 到 翻译中国 》收录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自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会议上的发言、学术讲座的精选内容,国内外刊发的部分论文和专访以及少量序言、书评和随笔,其中有不少文章为首次发表。文集以前瞻性、指导性、概览性文章为主,包含大量具体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系统论述了对外翻译工作对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和翻译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呈现。
本书作者王晓辉用轻松愉快、机智幽默的语言,对比丰华瞻先生、汉学家罗慕士(Moss Roberts)对原著翻译品读,重现了多个经典故事,用全新角度对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赵云等多个故事中的人物设定进行客观评价,又探讨了书中有关兵器、谚语、装束、成语、官职、书信等文化知识,让书中情节一下子 立 了起来,生动再现了 三国 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过程。 作者发挥多年文学与翻译功底,引用李白、苏轼等诸多名家之作的古诗词,通过不同译者对相同情节的翻译进行对比思考,将小说的时代背景、文韬武略和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是国家表彰的重大对外出版工程。历时近30年,以汉英对照方式译介了112种中国古代典籍,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英译中国古代典籍的丛书。本书在研读《文库》各种图书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典籍英译的评论与研究,考察各种典籍的英译历史与影响,以条目形式介绍了《文库》各种图书的基本信息、中英版本、英译传播历史以及学界的评论与研究,展示了《文库》的出版宗旨、学术价值和重大意义。本书涉及许多重要的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译者和译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倡导对《文库》客观、科学的认识,推动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学术研究。
《中国学生英语听力学习中认知抑制能力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英文版)》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进行了研究,调查方法科学、严谨,结论准确、可靠,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并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效率。
本研究借鉴西方二语习得理论、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通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佤族中学生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通过文献查阅,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其次,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简要地阐述了佤族的起源、佤族的分布、支系和语系、佤族的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佤族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等。再次,本研究对资料采集、测量工具编制、数据分析等内容进行了阐述,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因子提取原则和因
《从 翻译世界 到 翻译中国 》收录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自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会议上的发言、学术讲座的精选内容,国内外刊发的部分论文和专访以及少量序言、书评和随笔,其中有不少文章为首次发表。文集以前瞻性、指导性、概览性文章为主,包含大量具体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系统论述了对外翻译工作对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和翻译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呈现。
美国通用大学教材,原汁原味的英文读本,中文旁注,轻松阅读。这本教材自1986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不断再版,本书是其原版教材第九版的注释版。社会学是大学人文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书中以简洁、通俗易懂的论述,系统性地介绍了社会学的众多核心概念。本书阐释了许多社会学重要话题,如文化、社会化、群体、正式组织、社会层级、种族、性别、权力、家庭、宗教以及社会变革等等,以目前主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全面而通俗地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学的广阔领域和丰富内容。
本书收录林明华教授有关越南语言文化的26篇论文。收录的论文均在《东南亚研究》《东南亚学刊》《东南亚纵横》等刊物上发表过,此次系经过一定删改之后结集出版。全书论述精辟、思辨锐利、文字流畅,既从微观角度展现了汉语对越南语言、文字层面的深刻影响及越南文字、短语、句子等的分析,又从宏观角度展现了越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发展历程和独到特色。
韩剑侠所著的《学生英语水平与中外合作办学成效研究(英文版)》以吉姆·卡明斯(JimCummins)的共同潜在能力假说、语言阈限能力假说为基础,采用准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全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初始英语水平在该教学模式的作用。 本书可供从事外语教学、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相关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包括英语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学科教师、教学管理者和研究者等参考使用。本书的内容对于少数民族的双语(多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论法国符号学》是一部系统介绍法国符号学发展历史的专业著述,全书分为四章,分别涉及普通语言学与符号学的关系、普通符号学基础理论及评述、符号学的分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解读法国有名符号学专家罗兰·巴特的内容等。 主要用途: 1.是目前靠前较新的符号学入门读本,也是靠前部系统介绍符号学的法国起源、发展脉络和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和著述的介绍性读物; 2.可为高等院校语言学类课程更新与改革提供颇具时代意义的新兴学科、分支学科入门教材或概论、导论型基础原理教学参考书。
本书涵盖了中国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海外交流、学术研究中所需的英文表达方式。全书分为12章,共43小节,主要章节内容包括开学迎新、教务与学业指导、资助与奖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文化与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与毕业、校园危机管理、校友工作、国家交流﹑辅导员招聘与职业发展等内容。每一章都设置了 重点词汇 情景对话" 延伸阅读" "章节自测 等板块,便于读者学习、实践、巩固。适用于中国高校辅导员,其他在高校从事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如教务处、图书馆、后勤、校友会等工作人员),也适用于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准备出国留学的大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英语学习素材。
《英汉语通感隐喻对比研究》从通感隐喻角度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共性和个性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通过对英语和汉语诗歌中的通感隐喻进行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对比分析,探究英汉语通感隐喻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搭配关系和迁移方向,发掘出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的共有规律及各自特点,并据此深入剖析通感现象的普遍认知机制,以及通感文化个性的美学和哲学根源。《英汉语通感隐喻对比研究》研究的具体问题包括:(1)英汉语通感隐喻的认知共性;(2)英汉语通感隐喻的文化个性;(3)通感现象的认知机制和认识论启示;(4)英汉民族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哲学传统对通感认知模式的具体影响。本书由王宇弘著。
本书从语料库语言学角度,着重探讨了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成分:使用预构成语块的能力、通过目的语运用图式知识的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基于“大学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本书从上述四个纬度对比分析了不同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的学习者之间及与英语母语者之间的差异,发现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的特征和问题。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概念、方法以及研究发现为学习者英语研究、二语习得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汉英文化读本》是由吕家林和杨山青主编。他们选取从先秦到近代的名言警句、著名的诗章和*秀的散文名篇(短篇),也就是比较能够反映中华文化特色又为通俗较为熟悉的内容。我们的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古诗文和名言警句之原文与出处,简明扼要的注释,白话译文,依据白话译文并斟酌原文而来的英语译文。他们的选文尽量选取比较可靠的本子,注释和白话翻译参考过名家和他人的意见,英语翻译参考过名家的译文(都不专门列出,在此表示谢意),但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观点,白话译文以忠实于原文为原则,能够直译的就直译并适当兼顾通俗流畅,以便于阅读。诗歌的英语翻译没有按照英语诗歌要求的格律进行翻译,而是翻译为更为通俗易懂的散文。
本书是 当代外语研究论丛 之一,通过聚焦新闻人物特写中的科技人物特写文章,比较中国和美国权威报纸媒体中科技人物特写篇章所使用的评价资源的分布特点,分析新闻特写的人际意义建构、作者身份立场以及与读者结盟策略的异同。本书同时从语言资源的选择的角度,来考察中美文化语境对 人 评价的价值取向差异,可供从事对外宣传、中外交流、中英文新闻写作等相关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我国对外报道编译的新修辞理论研究》主要任务是构建以传播效果为核心、以西方新修辞学为理论框架的我国对外报道类软新闻编译的新修辞情境理论。《我国对外报道编译的新修辞理论研究》基于Kenneth Burke的大情境观,针对对外报道类软新闻编译稿,具体阐述了新修辞学与软新闻编译之间的共性,明确了对外报道类软新闻编译稿修辞情境构建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构件,提出了适合软新闻编译的修辞情境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传播效果优化模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对外报道编译稿传播效果的三维策略:在目标受众维度 倾听以求同 ;在新闻价值维度 叙事以求同 ;在可信度维度 建立修辞以求同 。
《高校外语教师概述策略教学元认知知识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以高校外语教师用论说文教授概述策略时应具备的元认知知识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建构与验证过程。整个研究过程应用了Carifio-Perla(2011)的教育材料发展理论,体现了哈佛商学院案例研究模式。书中还进一步讨论了作者如何将专著中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上升到元认知层面加以理解、深化和反思的过程。 要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方面的元认知意识,使其成为具备元认知能力的读者,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元认知知识,并基于元认知模式或/和阅读理解理论做教学决策、开展课堂教学实践。《高校外语教师概述策略教学元认知知识研究》可作为培训教师建构元认知知识框架的学术性参考资料,且书中的研究模式亦可在教育博士论文写作和教材编写方面得到应用和推广。
这本选集是从葛传椝先生的三本选集--《葛传椝英文集(Man and Student)》、《英文刍言(A Word to the Wise)》和《英文作文教本(A Textbook of English Composition)》--中选出论述学习英语的三十七篇文章编成的。每篇揭示一个或两个问题,大都是英语语法书和英语修辞学书所不曾讲到的。内容谈到什么读物是初学者需要读的和什么是不宜读的;怎样才能读得精细;说、读和写的关系;以及拘泥语法条条,一概类推所造成的错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