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教学展开论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感知语篇特点。本书选择现行中学英语新旧教材的多个语篇作为语篇分析样例和语篇分析练习材料,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语篇;第二,分析语篇内容。本书根据新课标有关语篇的理念和相关理论,从基于语篇的英语教学的角度,通过图表呈现,对比若干容易混淆的语篇教学观念;第三,设计语篇教学。面对老师们提出的课文语篇设计上的困惑,本书提供多个课文语篇分析和教学设计课例,以及优秀教师分享的课件。
《英语通识阅读教程 心理篇》是大学英语通识阅读系列教程中的一册,包含10个单元,涵盖热点心理话题,包括如何追求幸福、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等。每单元针对一个心理话题,遴选心理学领域较为权威的读本,从单元的心理学导论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阿德勒、弗兰克尔、弗洛姆、戈尔曼、埃利斯、斯坦诺维奇和塞利格曼等心理学大师的经典代表作品,涉及个体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不同流派,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此外,每单元提供与主题相匹配的心理测评问卷量表,学生在阅读篇章前可以进行自我评测,随后通过深度阅读,反思并内化相关知识和概念,学会调整心理状态,提升觉知力与心理效能,发展成长型思维,终实现语言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学习目标。
本书从 语言 叙事 文化 三个维度分享国际传播实践的心得体会,思考对外表达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跨越差异走好国际传播的 最后一公里 。第一章以媒体视角,从句法、用词、节奏、细节、修辞、标题等六个方面介绍国际主流英文媒体的话语风格;第二章概括中国时政话语的重要特点,从 外媒视角 汉学家视角 观察中国时政话语英译的难点;第三章聚焦中西 政府观 差异视域下的国际传播身份困境与突破之道;第四章浅谈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新闻写作、社交媒体运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延续作者一贯的视角与风格,细读外媒,详说翻译,希望能启迪更多的年轻读者投身翻译与国际传播事业。
本书是我社"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之一,解析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弗朗西斯 福山写于冷战结束后的著作《历史的终结与后的人》。福山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代表了人类意识形态演进的终点,是所有社会的终归宿,因此就是"历史的终结",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人失去了宏伟志愿,只剩下积累财富的空虚生活,是为"后的人"。该著吸取了柏拉图和黑格尔的思想,其观点对冷战刚结束时的局势有一定解释意义,但是该著出版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其观点构成了有力的反驳。
《如何做问卷调查》是 中小学外语教师关键能力丛书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系列 的分册。本书系统介绍了问卷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并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利用问卷调查法辅助教学和科研。全书共分六章,主要部分按照问卷调查的实操步骤展开。第一章介绍问卷的定义与功能,包括问卷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问卷可以收集的信息类型等。第二章是本书的重点,介绍问卷的设计过程,包括确定问卷维度、撰写问卷题项、编排问卷题项、试测问卷题项,并结合大量的实例解释上述过程。第三章介绍如何实施问卷调查,包括抽样方法、确定问卷形式、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的设计和回收、提高问卷填答率的技巧等。第四章介绍如何分析问卷数据,包括问卷数据的录入和初步整理、常用的统计方法。第五章以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为例,介绍问卷调查类论文的阅读方法。
本书汇集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部分优秀的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经历、经验、体会和感悟,以期让其他外语学习者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为外语教师和外语教育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优秀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成功的要素,进而对课堂教学和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书中的文章按照主修语种分为了 英语篇 与 多语篇 ,其中 多语篇 按照德语、西班牙语、日语、法语、俄语的顺序排列。每篇文章后面都提供了简要的 点评 ,在作者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再提炼出他们突出的经验和感悟。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actice of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How to Teach English is for teachers atan early stage in their careers and for teachers preparing forexaminations such as The Certificat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to Adults or The Certificate in TESOL. This book gives clear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 of current teaching practice whichteachers can put into immediate use. How to Teach English offers:ideas on what makes a good teacher and what makes a good learnerde*ions and examples of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and a newmodel of good leaching practice-the 'ESA'model an essentialintroduction to grammar teaching sequences for grammar, vocabulary,and the individual language skills ideas on the exploitation oftextbooks and the planning of lessons a 'What if?' review of common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a Task File of photocopiable trainingtasks appendices on equipment, further reading and phonetic symbolsJeremy Harmer is the author of the highly acclaimed and everpopular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
《狱中札记》(1948)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该书论述了应当从经济关系与文化信仰两方面出发来了解社会。葛兰西解析了唯独俄国在1917年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而其他欧洲国家却并未走上这条道路的根源。 他认为社会中的掌权者之所以能持衡拥璇,正因为其执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关系于股掌之中。这些执政者武力与操纵并施,说服多数人相信现存的社会结构合乎情理,且让人们相信这种社会制度符合民众的利益。要想社会真正实现变革,工人阶级必当反抗不公正的经济制度,同时需抵制支撑这种经济制度的观念及政治机构。
通过九个常见外语教学统计分析案例演示,介绍如何利用SPSS软件解决教学统计问题,助力教师科研素养提升。
本书为束定芳教授主编的 基于认知理论的英语学习丛书 之一。作者借鉴了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image scheme)、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和国和学动态(force dynamics)的基本观点,从场景搭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语冠词和介词的语义和使用规律,对其形式、用法、功能和意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讲解,并对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在冠词和介词方面的较新的研究发现做了介绍。
传统艺术批评理论将艺术作品视为永恒不变的神秘之物。《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旨在驳斥这一观点。在本雅明看来,倘若人们无法自主观赏或触摸某件艺术作品,那么它便成为被动的沉思对象和潜在的压迫工具。他认为,技术已彻底改变艺术的感知方式。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拥有开放的阐释空间,亦能够广泛传播普及,因而具备动员大众的潜力、以实现革命目的。虽然乍看之下,本雅明论述的是技术可复制性对艺术产生的影响,其实也是在探讨艺术变革引发的更为深远的政治后果。
《外语教学方法与流派》在简要介绍每一种方法流派及其相关理论的同时,通过案例解析和对话交流等手段,引导教师多维度深层次地思考与每一种外语教学流派和方法相关的问题。每章着重介绍一种方法或流派,其编写结构基本上作如下安排:方法概述;典型课堂;案例解析;理论链接;对话交流。
《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以英文原文加中文导读的形式出版。本书起初是一部讲稿,篇幅不长,但思想深邃,其核心议题是通过辨析虚构作品中 首尾呼应 的结构样式,揭示种种虚构的结尾 如何满足人们的需要 。作为一种学科界面研究,作者将一般虚构和文学虚构进行并置,探究二者之间的互证互释关系,表达和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的危机感,既回应了对现代西方文化的焦虑,又体现了对浪漫主义想象力的重视。
在《情境学习》一书中,莱夫和温格否定了对学习或认知的传统理解。他们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在个体的大脑中发生的,相反,学习是情境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在这个环境中,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与 实践共同体 中的专家和同侪一起协作。他们根据这一观点,以五个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为例,构建了学徒制概念的理论基础。莱夫和温格并非挑战认知学习理论的人,但他们提出的这种 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 的理论模式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导论》是比较文学领域的一本综合性指南。本书以比较文学领域理论性问题为框架,以学科演变为导向,阐释了学科历史及其现实应用。作品着眼于全球化、世界主义、后民族主义或跨民族主义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同时观照学科与电影和网络文学等其他可视媒体的交互和比较。 本书的前四章主要论述比较文学领域内广泛的理论性问题,包括文学间理论、去殖民性、世界文学等内容;第五到第九章则更加侧重上述比较文学理论的适用性,更多聚焦在关于主题、翻译、文学史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间的比较。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中职英语学业水平测试》适用于全国中职院校学生参加英语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使用。本书根据中职英语新课标要求,结合最新的全国学业测试命题思路编写,以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要求为命题依据、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测试目标、以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为创新特色,以先进理念指导测试流程开发为编写理念特色。《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中职英语学业水平测试》包括四大部分:一是专项训练。按照学科能力开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职业任务。根据任务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有侧重的训练学生在职业情境中运用听力技能、语言知识运用技能、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二是综合训练。将听力、语言知识运用、阅读与写作四个维度开发的职场任务进行组合形成全面训练和考查学生学
《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案例分析》共8章。*章对结构方程模型做了概述。第二章对AMOS软件做了概述。第三章到第八章由简到繁系统介绍了测量模型、结构模型、测量模型多组分析和结构模型多组分析四大类SEM常用统计方法。此外,书后还配有四个附录,均为笔者设计和使用过的调查问卷,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各章节案例,同时也可作为参考资料。
《 中 与 中庸 :不同凡响的生存智慧》是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教授写的 小书 ,主要围绕 中 和 中庸 两个概念展开。在中国古代,从西汉(前206 25)武帝时代(前140 前87)直至清代(1644 1911)的两千多年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系统是儒家学说;在儒家的思想系统中, 中 和 中庸 属于核心范畴,与 仁 义 礼 智 信 心 性 诚 敬 等为数不多的概念属于同一层级,而且与这些核心概念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通过对 中 与 中庸 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演变的分析考察,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侧面切入儒家思想体系的内核之中,从而对其丰富意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和阐发。 在这本小书中,我们将按照时代的历史顺序展开对这两个概念含义生成与演变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们所体现出的诸种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在儒学概念网络中的核心位置。
1. 中国外语教育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张红玲教授团队研制。 2. 本书包含参考框架的研制过程、内容、使用原则,及基于框架的跨文化能力教学案例和大中小学各学段跨文化能力教学实验报告。 3. 基于框架的跨文化能力教学案例包含小初高和大学学段各一个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课后拓展、教学反思等角度阐述跨文化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说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参考框架中的能力目标和内容模块如何对接。 4. 大中小学各学段跨文化能力教学实验报告包含研究团队基于参考框架设计的每门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主题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步骤,以及对课堂观察、反馈调查、前后测等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5. 出版形式:纸质图书。单色。 产品特色: 该框架对大中小学各学段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
《外研社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教师发展系列:英语语法教学(2013)》依据应用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对中学英语语法教学进行了探究。首先对若干个相当比较困难的语法项目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讨论;其次从语言学角度、学习角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堂语法教学实例进行直观地分析和讨论,力图对语法的教和学有新的认识;*后对语法测试和评价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对于促进一线教师思考如何进行语法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英语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培训:阅读与写作》作者精心设计了策略培训模式和素材,教师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可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并鼓励学生将其广泛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渐形成有策略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包括阅读策略与写作策略两部分。每部分包括九个策略培训模块,每个模块一小时,各侧重于一个具体策略的培训,以教案的方式呈现培训材料与步骤,清晰明确。本书适用于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本、专科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
本书的部分介绍了文体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文体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二部分对各类功能文体的范文进行文体分析,学以致用。 理论阐述翔实。介绍了文体和文体学的定义、文体学的流派及发展、文体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各语言单位的基本功能等。 涵盖面广。涉及的主要功能文体有日常谈话、公众演讲、新闻报道、广告、文学(含小说、诗歌)、科技、法律等。 选材精当。所选范文和实例大多选自近年的作品,新闻报道部分为近两年的新内容。 提供数篇学生文体分析习作及相应的教师点评,充分阐明文体分析的基本路径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