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中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修订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著者邓铁涛。 《中医诊断学》包括绪论、四诊、八纲、辨证、诊断与病案5个部分。 部分绪论,回顾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指出了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主要内容及学习的要求与方法。 部分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查方法。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以八纲和辨证为依托,运用不同的辨证方法,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加深对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思维与解读。第五部分是诊断与病案,阐述了四诊与辨证的运用,病案的特点、要求、格式等内容。该书附篇为症状鉴别诊断及原文选录。书末附有部分舌诊彩色图谱,学习者可以加深感性认识与创新思维。
李培生主编的《伤寒论讲义(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伤寒论》沿革、《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伤寒的涵义、六经的概念、《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合病、井病、直中)、六经病证的治则、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纲要、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病分类、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传变与欲解时、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汤禁例等等。
《经络学 /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以引用古代有关经络文献为主,结合近代研究资料择要分别叙述。 《经络学 /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 经络概论 一章,对经络理论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作了概括的论述;在 手足太阴与阳明 、 手足少阴与太阳 、 手足厥阴与少阳 各章中,以十二经脉为主,将络脉、经别、经筋的记载随经一起介绍,以经带络,使之成为较完整的概念; 奇经八脉 一章,集中介绍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的内容,并说明其与十二经的关系; 经络的分部关系和运用 一章,论述根结、标本、经络分部、六经辨证、药物归经等内容,以便于临床运用; 经络现象及其现代研究 一章,介绍近代有关经络现象的调查研究概况和各种见解。
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方剂配伍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总论,重点介绍方剂与治法,以及方剂的分类、组成、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主要是根据治法、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等21类。选人正方236首,另收了较常用的类似方186首作为附方。后还附有 中成药简表 和 方剂歌诀 。 每类方剂内分为概说,正方、小结、复习思考题四个部分。概说的内容包括每类方剂的定义,治法,功用,适应范围,使用注意,以及这类方剂的适应证、临床特点、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正方内容有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附方、文献摘录等项。小结内容,是将一个大类方剂提纲挈领地予以综合、对比,分别各方的异同。复习思考题,是提出本大类方剂必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自2005年首次出版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是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的配套用书,也是一本独立的学习参考书。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第3版)在前两版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新版教材《运动生理学》(第6版)的教学要求,强调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及巩固,兼顾了运动生理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并结合一线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运动生理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编写而成。本习题集的二十二章分别与《运动生理学》(第6版)中各章对应,尽可能做到与教材每章内容密切相关,重点突出、覆盖面广,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本习题集共有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思考题和实践应用题六种题型。在老版习题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应用题的题量,强调运动生理学原理的应用,并力求题材广泛、内容新颖,使习
《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是中药学教材编审小组根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会议精神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编写和审稿定稿的。 《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中药、针灸专业使用。全书分总论、各论两个部分。此外,并列有附篇,介绍历代主要本草学著作。书末附药名中文笔画索引和引用方剂索引,以备检索。 总论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采、制的理论与技术,以及药物性能、配伍、应用知识等基本概念。 各论介绍全国多数地区常用中药493种,按药物功用的共性,结合治法进行分类,共分20章,章以下适当分节。此外对不同来源或同一来源而药用部位不同,但疗效相似而且临床常用的一些药物,作为附药,概述其性
《中医内科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主要介绍中医内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常见内科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辩证论治规律。《中医内科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别阐述气血、风寒燥火、湿痰饮、六经、卫气营血和各脏腑的病因病机基本概念,以及内科的治疗原则和常见治法。各论分别介绍常见的内科病证49篇及其所属附篇,每篇按概述、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结语、文献摘录等分项叙述,部分病证并增设类别鉴别一项。书未附有方剂索引,以备检索。
《中医基础理论(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 十三五 规划教材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是系统讲授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材,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精神、经络、病因和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相较于上版教材,本教材突出了引导性和启发性,每章开篇专设导学部分,内容包括引言、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名词术语,让读者带着问题和重点展开学习。在每章篇末增加知识拓展,围绕本章内容推荐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论文,突出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时代发展和特色。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不仅能为本科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也是爱好中医药学的国内外人士学习和掌握中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入门教材。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包括养生康复、中医营养学、全科医学
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是由卫生部组织各有关中医学院集体编写的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使用。《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采用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论》为蓝本进行编写,为了保证该书原貌,仍然保留 金匮要略方论序 ,并用 附录 列杂疗等三篇于书后,以供研究参考。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最能体现心理学特征的学科,它以理论为基础,众多著名的心理学家为它建构框架,阐述观点,设计方法,解析问题,指点迷津,叙述人生,完善人格。弗洛伊德、荣格、奥尔波特、卡特尔、华生、斯金纳、罗杰斯、马斯洛、凯利等,在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中,这些被世界所熟知的心理学前辈都能找到他们的言论。本书以大师理论为建构体系,详尽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特质理论、认知学派的理论背景、观点、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理论应用、理论评价等等,力求给读者一个人格理论的全貌。
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是我国历史悠久、影响力广、发行量的药学类专业高等教育教材,为我国药学类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广泛调研第八轮教材编写及使用建议的基础上,本次修订拟根据药学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出台的国家政策法规、《中国药典》等对本轮教材进行更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新药研发能力。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为了顺应 互联网 教育 需求和我社数字资源的积累,本次修订将同步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8版 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 配增值)/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修订过程中,认真听取了第7版主编孙贵范教授对第8版的修订建议,征求了多个学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在编委会上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充分发挥各位编委的智慧,在继续贯彻强调 三基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体现 五性 (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和适应医学模式多元化以及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领域发展的需要,确定了本版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内容和结构。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8版 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 配增值)/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由第7版的六章改为十二章结构,并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和扩充。本版第二章中增加了 职业流行病学和职业毒理学 内容;由于原第三章的内容量较大,本版分设为七章编写,并将原
本版教材的主要特色是:①以认识数据开篇并将数据置于统计学的核心地位,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认识数据的逻辑,包括数据分布的描述、数据关联的探索以及数据如何产生的重要性。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统计分析思维和习惯,即在进行统计推断前对样本数据本身具有一个清晰透彻的认知和理解,避免陷入统计推断技术细节而忽略样本数据本身的特征与规律。②重点强化统计思想和统计思维的培养,通过简单例子与朴实语言相结合,将抽象的抽样分布概念和统计推断理论变得生动形象,阐释清楚数理统计核心思想尤其是统计推断核心思想。同时,本版教材将置信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的关系明确为两个并列的统计推断策略。③较为系统地梳理统计学及卫生统计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事件、简要呈现现代统计学前沿进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统计学发展前景。④力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 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 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