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世界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尤其以青少年和青年早期人群为主,已成为临床棘手的精神卫生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目前临床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以心理治疗为主,辩证行为治疗是目前循证证据*多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结合了西方现代心理治疗与东方传统文化智慧,深受专业人士的认可。
社会功能受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要的特征症状,也是阻碍患者完全康复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社交技能训练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技能缺陷,提高其社会功能。本书提供了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技能训练的原理、具体实施的逐步操作方法、建议和相应工具表格等。本书理论框架清晰、用语简洁、操作性强。正如原著作者所述:“我们实现了编写一本‘亲手实践’书籍的目的,无论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都可以使用这本手册来组织有效的技能训练团体。”
遗传代谢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大类疾病,通常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且往往合并难以解释的全身并发症。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但也有不少缺乏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同时,有些疾病家系遗传方式不典型、不明确,进一步加大了临床分析的难度。 基因检测是诊断神经遗传代谢病的重要手段。现有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一代、二代和三代测序。其中一代测序最为直接,可检测已知致病基因的点突变、重复突变和外显子重排等突变;但其检测基因有限,通量较低,通常对检测病例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对目标基因的认识有较高的要求,容易发生漏诊。二代测序具有快速大规模筛查的能力,可检测出点突变、拷贝数变异及微小缺失 /插入突变,适用于诊断把握性较低、需要大规模筛查的患者,或者一代测序出现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存在其他突变的患者;该方法可筛
本手册是一本简明通俗的精神健康服务手册。区别于一般的精神医学教材,本手册在编写上力求平白易懂,除了介绍有关精神健康问题评估与处理的核心内容之外,还列举了许多常见的精神健康临床问题,从问题出发,配以案例和图片,详细讲解了每种临床问题的评估与处理方法。此外,本手册还介绍了在不同场所(如社区、学校、妇科)提供精神健康服务的注意事项,以及读者所在地区使用本手册的具体方法,便于读者在日常工作中随时查阅。
遗传代谢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大类疾病,通常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且往往合并难以解释的全身并发症。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但也有不少缺乏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同时,有些疾病家系遗传方式不典型、不明确,进一步加大了临床分析的难度。 基因检测是诊断神经遗传代谢病的重要手段。现有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一代、二代和三代测序。其中一代测序最为直接,可检测已知致病基因的点突变、重复突变和外显子重排等突变;但其检测基因有限,通量较低,通常对检测病例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对目标基因的认识有较高的要求,容易发生漏诊。二代测序具有快速大规模筛查的能力,可检测出点突变、拷贝数变异及微小缺失 /插入突变,适用于诊断把握性较低、需要大规模筛查的患者,或者一代测序出现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存在其他突变的患者;该方法可筛
神经科学在自然探索、临床治疗、智能技术以至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全面阐述了目前神经科学在大脑的演化来源、发育过程、神经元网络功能运作、脑疾病与衰老、神经药物和神经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理解,结合神经科学发展的历史,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神经科学和一般的生物学研究中若干基本的哲学问题,特别是深入讨论了神经药物和神经调控技术将会对社会生活和伦理造成的种种影响,以及科学家和一般民众所应持有的态度。
本书系统阐述了精神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突出湘雅精神医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内容涉及人性的自然形成与社会塑造、心理过程的正常变化及其相互关联、人格的正常变化、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的症状学、诊断分类与标准,精神障碍检查与精神科诊断思维,心理测验、药物与其他躯体治疗,以及各种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最后,分章阐述了公共精神卫生、精神医学与伦理法律问题,以及湘雅心理治疗等。
戒毒复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从多个因素出发构建干预策略和措施。笔者根据复吸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戒毒心理干预策略与措施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了“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MSDE)干预模式,本书主要介绍其相关理论、方法与心理干预操作步骤。 本书包括6篇38章。第一篇为戒毒心理治疗基础篇,介绍了国内外成瘾及其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模式与方法。第二篇为戒毒动机篇,介绍了六阶段提高和强化患者戒断信心与动机的方法。第三篇为戒毒技能篇,介绍了如何让患者对认知行为疗法感兴趣,学会正确应对诱惑、借口、危险情景、压力与情绪,以及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第四篇为脱敏篇,介绍了如何采用相关理论、模式及心理疗法,让患者淡化吸毒记忆和脱敏。第五篇为心理能量篇,介绍如何帮助患者释放负能量,促进心理成长,提
本书汇集了以行为治疗、行为分析、认知疗法、接纳和正念为基础的治疗精髓,强调了改变的核心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本质;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相关的行为原则、认知、情感、神经科学和进化科学;第三部分论述了构成认知行为治疗核心临床胜任力的方法,指明了认知行为治疗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基于生命历程理论,深入剖析了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并探究了表观遗传学在脑老化及痴呆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劳伦斯?J. 惠利指出,生命历程法是追踪智力发展的理想且高效的模型。借助该模型,他深入挖掘大脑功能的奥秘,全面阐释了衰老过程中影响大脑的多重因素,剖析这些变化的根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书中融合了丰富的案例、生动的插图以及详实的图表,语言通俗易懂,意在为那些努力应对复杂衰老体验的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提供有力支持。对于探究大脑老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奥秘而言,这本书既是 价值的参考资料,又是一部富有吸引力的综合读物。
“中德精神分析性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已经连续举办20余年,本书由该项目德方教授执笔,他们均为接受过严格培训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和私人开业的精神分析师,既有长期在该培训项目任教的经验,又有丰富的临床经历。该书不但反映了当前精神分析性治疗理论和技术的近期新进展,同时也考虑到中国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在学习精神分析性治疗时特点和困难。本书的出版,对于精神分析性治疗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培训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相关心理卫生工作者,如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精神卫生领域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对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感兴趣的各科医生,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本书为英文撰写,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肖泽萍院长主持翻译为中文。
全然开放的辩证行为疗法(RO DBT)是一种突破性的跨诊断方法,用于治疗以过度抑制或过度控制为特征的患者,如神经性厌食、慢性抑郁和强迫型人格障碍。本手册针对如何管理适应不良性行为给出了分步的教学指导、课堂练习和临床小贴士,与“RO DBT教科书”《全然开放的辩证行为疗法》中详细介绍的基础理论和个体治疗的简要概述配套。 如果您是一名临床工作者,与患有过度控制障碍的来访者工作,本书呈现的综合资源将帮助您改善这一人群的治疗结局。本书由全然开放的辩证行为疗法的创始人编写,介绍了全然开放的辩证行为疗法的核心技能,还包括提供给来访者的讲义和作业单,以帮助您在实践中践行这种循证治疗。
由于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的增加,成本投入少、治疗效率高的短程疗法越来越受个人和心理服务机构的关注,而认知行为疗法本身具有的结构化、目标导向性、合作性等基本特点也使其特别适合短程治疗。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用且容易理解的框架,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对话分析以及清晰的思维导图,有助于系统掌握短程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原则和技术。阅读本书,你将了解到: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点; 短程认知行为治疗各环节应达到的目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适合应用的各项技术; 意象技术、行为干预、放松技术、催眠技术和团体治疗在短程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应用。 无论是希望 多了解短程治疗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精神科医生,还是亟需认知行为疗法基础培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本书都是一部大有裨益的案头参考书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于2013年5月推出了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 版本——《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DSM被誉为精神障碍领域的\" \",是一本美国及其他 常用的诊断精神障碍的指导手册。为了能进一步改进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和在所有临床工作者中产生一种共同语言,DSM-5对所有精神疾病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并制订了 和具体的诊断标准,因而 实用价值。 本书(DSM-5-TR)是DSM-5的文本修订版。该版本对DSM-5的 大多数障碍的文本进行了修订, 新了相关特征、患病率、发展与病程、风险与预后因素、与文化相关的诊断问题、诊断标志物、与 想法或行为的相关性、鉴别诊断等内容;增加了“延长哀伤障碍”的诊断;将 初发布的 DSM-5 诊断标准与对 70 多种障碍的修改(大部分做了澄清)相整合;全面 新了“介绍”和“使用手册”部
本书主要从精神疾病生物样本库建设与发展、质量体系与标准化流程、自动化运行与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详细介绍了具有精神疾病特色的生物样本库质量体系,强调了如何实现精神疾病生物样本库规范化建设,并从样本库项目组、临床组、样本组、实验组、信息组和行政组的岗位功能和技术要求角度,系统介绍了各环节的标准化流程和信息化管理。结合精神疾病生物样本库建设经验,从人、机、物、法、环各环节,系统描述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及生物样本相关活动技术要求,并对样本及其数据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以确保生物样本及数据的质量。基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本书详述了如何高效便捷地保存、检索、挖掘生物样本携带的遗传学、影像学、病历信息、随访信息等生物信息,并强调生物样本库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医院医疗、检验及影像信息系统、
三年疫情给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临床研究带来了巨大创伤,许多临床研究不得不放缓,有的甚至中断。 尽管如此,人类与疾病的抗争没有停止,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在抗争中延续,新的诊疗技术和证据也源源不断的出现,给这个寒冷的早春带来一点生命的期盼。今年 2月份,一年一度的国际卒中大会(ISC)在美国西南重镇达拉斯如期召开,大会选出了 24项脑血管病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来自中国的突破性进展有 6项,这其中有 4项来自我所在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也是中国临床研究好的一年,对于刚刚渡过疫情的中国更是不易。 TRACE-2试验是为了验证在发病 4.5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替奈普酶治疗并不劣于阿替普酶,会议公布当天由LANCET在线发表。ANGEL-ASPECT试验发现对于大核心坏死区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治疗同样有效,会议
本书是一本集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手段、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之大全的工具书,也是目前国内较为全面、系统的神经科学实验方法与技术教材。重点突出当代神经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新颖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及实用性。所收载的全是常用的重要方法,涉及细胞神经科学、神经化学和神经药理学、分子神经科学、神经电生理学、行为神经科学、神经内分泌学等方面的内容,并介绍了当今常见、多发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临床前研究的动物模型及体外模型和研究方法。全书共分36章253节,涵盖神经科学研究的主要技术和实验方法。全部编写人员均为美国、加拿大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他们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多年来在应用新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编写此书,从实用出发,简要说明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