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8版)只配套教材。《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内容、习题与参考答案。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与教学要求,有所增减。题型方面侧重选择题的编制,使学生提前熟悉和掌握执业医师考试的题型与难易度。其他类型配套教材,基本延续上一版风格,根据第九轮教材修订内容进行更新。
社会功能受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要的特征症状,也是阻碍患者完全康复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社交技能训练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技能缺陷,提高其社会功能。本书提供了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技能训练的原理、具体实施的逐步操作方法、建议和相应工具表格等。本书理论框架清晰、用语简洁、操作性强。正如原著作者所述:“我们实现了编写一本‘亲手实践’书籍的目的,无论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都可以使用这本手册来组织有效的技能训练团体。”
本书系统阐述了精神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突出湘雅精神医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内容涉及人性的自然形成与社会塑造、心理过程的正常变化及其相互关联、人格的正常变化、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的症状学、诊断分类与标准,精神障碍检查与精神科诊断思维,心理测验、药物与其他躯体治疗,以及各种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最后,分章阐述了公共精神卫生、精神医学与伦理法律问题,以及湘雅心理治疗等。
全书共5章,其中临床路径部分按照WHO国际诊断分类标准系统ICD-10,制订了双相情感障碍分段临床路径,包括双相情感障碍轻躁狂发作临床路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临床路径、疑难危重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伴躯体疾病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此外还重点解释了双相情感障碍规范化诊疗过程中重要检查治疗的必要性。 本书全面介绍了双相情感障碍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突出双相情感障碍的规范化诊疗与临床路径的实施,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可读性和条理性。
为顺应教育*教学改革潮流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现状,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科学出版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独创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形式,组织编写了国内首套引领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案例版教材。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髙素质、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案例版教材版权所有,其内容和引用案例的编写模式受法律保护,一切抄袭、模仿和盗版等侵权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宗旨在于为医院、社区、学校以及企事业培养能够掌握扎实心理学理论、方法、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医学理论与技能的专兼职心理学工作者。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其重要特色是将医学和心理咨询与治疗进行有机结合,达到心身共治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套教材力争达到上述目标,同时制作融合教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对实践技能培养 。
本书试着就 “什么是疯狂”这个问题去找出答案。作者将系统论的理论知识引入到了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中,并在书中插入了很多自我试验的内容和实际的例子,借此把复杂的议题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这本书充满大量的关于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语言哲学方面的哲学内容。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编著者萨克斯。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内容提要:作为病人,在大学时期,艾琳渐渐感到“精神分裂症像一层雾一样正在慢慢地向我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浓”。但凭着惊人的毅力、朋友的帮助、家人的关怀,再加上对专业的挚爱,艾琳以全年级 名的成绩毕业,而且获得了去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全额奖学金。不幸的是,到英国不久,她的症状急剧恶化,使她无法按时上课,而且不得不数次接受住院治疗。作者详细描写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精神病院相对人性化的治疗体制、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作者也生动地阐述了多年来在美国的就医经历:令人不寒而栗的捆绑式保护,患者的权利和病耻感,对医生的依赖与不满,与医生进行的持续多年的有关是
孙宏伟等著的《心理危机干预(第2版)》整合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临沂大学、蚌埠医学院和潍坊医学院的优势资源,融合了每位编委的专长,既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又保证了内容的实用性,以达到传播专业知识、介绍干预方法、推广 经验之目的。本书旨在使读者对心理危机以及心理危机干预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快速识别出当事人的心理危机状态,并运用相关评估和干预技术对当事人进行简单有效的干预,从而提高心理危机的识别率和干预的成功率,实现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目标。本书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适用于干部、教师、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及心理学爱好者阅读,还可以作为参考教材指导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工作。
翁永振主编的《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第2版)(精)》分8章,前5章介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6~8章重点介绍了精神分裂症康复操作的步骤。具体包括:精神分裂症的全程治疗和康复,精神疾病康复学:有关临床社会学的探索,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维持治疗,精神障碍的家庭干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程式;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程式,回归社会技能训练程式。本书自从出版以来,所介绍的内容受到读者的认可。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翔实的案例,案例里的主人公都很聪明,但都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相关的执行功能缺陷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相关的社交情感障碍所困扰。 本书围绕12个存在ADHD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聪明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个案报告展开,每一章均引用了很多例子,讲述他们的优势和困难,解释如何通过适当的治疗帮助他们克服ADHD带来的障碍,提高理解他人、与他人高效互动的能力。在案例之后,是关于这些障碍的 的科学描述。 本书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提供了有关ADHD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科学信息, 适合临床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以及那些被此类障碍困扰的人士及其父母阅读。本书同时主张将阿斯伯格综合征这一诊断重新纳入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
《沙盘游戏治疗的督导》 是第一部国际性的、描述沙盘游戏治疗督导当前发展状况的书。体察到从业人员渴望将沙盘游戏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的情况,哈里特.弗里德曼和瑞.罗杰斯.米切尔积极响应这种对新信息的需求,成功将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引入督导实践当中。 本书对沙盘游戏的理论原则、实际应用以及持续进行的治疗过程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指导。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内容包括:创建原创的督导模式、设计当代的督导模式、面对督导中的特殊挑战、转入跨文化的世界、督导特殊团体以及联结其他表达性艺术治疗。 《沙盘游戏治疗的督导》将会使学习督导和沙盘游戏治疗的人们开拓视野,对于那些想要在督导中提供深度取向方法的读者而言,是非常值得一读的重要著作。
本书系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由中华神经病学分会组织我国神经学界有相当威望、临床经验丰富和造诣深厚的神经病学专家共同编写而成。 本书共分十三章,分别介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常规。内容力求简单扼要、重点突出,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符合不同地区、层次和条件的医务人员和医疗单位的需要。 本书尽量采用国际和国内近期新的疾病分类、临床病种、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新进展,如多系统萎缩、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散发性克一雅病、多发性硬化、线粒体脑肌病、神经囊虫病、遗传性共济失调和急性脊髓炎等,部分内容是首次见于我国神经科参考书。 本书是神经病学临床工作者推荐的参考书,也是医疗行政管理人员评定技术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心身医学是应用“心身相关”原理,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边缘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广泛引起我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它强调“心身统一”的整体观,摒弃过去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偏离人性的、狭隘的、片面的医学观。要求在医疗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综合以及多元化的角度来认识健康和疾病,并将此方法应用于临床、教学及科研。 本教材汇集了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临床专家的医疗经验,着重从临床角度出发,目的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心身相关”理论,并灵活运用于医疗实践。在编写过程中,努力遵循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力求做到:体系规范,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适用性强,便于掌握。此教材适用于医学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临床各科医生学习参考。
浙江中医药大学鲍晓东先生长期致力于帕金森病的诊疗研究,本书为其20余年辛勤探索的学验总结,一以提高疗效为指归,系统阐述了经过临床检验的理法方药完备的辨治体系,在帕金森病的中医病名归属、中医辨证分型、中医治疗优势、中西医交替疗法及中药参考药理应用等方面均有创见。
本书是《全国乡镇(社区)医护人员培训试用教材丛书》中的一个分册。该书共分二十章,包括精神病学基础部分和各论部分。精神病学基础部分为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精神病学的任务、发展、概况与其它学科关系,精神障碍的神经生化基础、遗传学基础、病因学、精神障碍症状学、精神障碍的检查和诊断、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各论部分为第五章至第二十章,主要介绍各种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及相关知识,如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同时还介绍精神药物治疗、电抽
贾蕙萱著的《森田疗法:医治心理障碍的良方》一书全面介绍了森田疗法的创立过程、理论概念、适应症范围、医治方法、临床病例、与中国的文化渊源以及在日本和中国的推广情况等。“森田疗法”又叫禅疗法、 的自然疗法,由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创立,取名为神经症的“特殊疗法”。1938年,森田正马教授病逝后,他的弟子将其命名为“森田疗法”。这种具有独特哲学色彩和人生理论的日本认知行为疗法,不仅仅作为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存在,其中许多理论亦可用于渊节我们、半常的心理健康。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问症状,引导患者做应该做之事。简占之:“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在做中排解心理障碍;它不仅简便易行,医患双方都易于掌握,省钱节时,而且对正常人的生活适应和生活质量提升也有很好的效果。按其治
“中德精神分析性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已经连续举办20余年,本书由该项目德方教授执笔,他们均为接受过严格培训的 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和私人开业的精神分析师,既有长期在该培训项目任教的经验,又有丰富的临床经历。该书不但反映了当前精神分析性治疗理论和技术的 进展,同时也考虑到中国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在学习精神分析性治疗时特点和困难。本书的出版,对于精神分析性治疗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培训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相关心理卫生工作者,如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精神卫生领域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对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感兴趣的各科医生,也是一本 好的参考书。本书为英文撰写,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肖泽萍院长主持翻译为中文。
本书主要介绍了双相障碍这种精神类疾患的科普性知识,包括双相障碍的识别、诊断、治疗、护理以及康复五个方面的知识,辅以生动案例,较为系统地解读了双相障碍的诊疗与康复内容,对于医学临床工作者、患者及家属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学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