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等内容,并附有中医古籍经典原文摘录。全书体例简明,层次分明,内容通俗,重点突出。
《养生四要》,明代医家万全著,养生学著作。全书五卷,分别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及养生总论。万全提倡以寡欲而守性,以慎动而保气,以法时而和阴阳,以却疾而慎医药,从而固本保枝,辟邪防毒,以此长养性命,故称养生四要。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是对我国当代 中医学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临床用药经验整理总结的一部著作,共分十讲,分别从辨证、组方、药物、疗法等诸多方面阐述邓教授的用药特色和制方思路。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是广大在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学爱好者 之参考。
《李孔定自创41首屡试屡验方/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首次公开了李老数十年临床所创制的新方41首,这些新方经李老师徒临床反复验证,只要病证相符,则效如桴鼓,可谓屡试屡效。每首方李老亲自作方解以决疑,述其适应病证、随症加减及禁忌以便用,并咏为方歌以便记。更实录其弟子整理之验案于方末,以验其效。一册在手,锦囊在握,宛如师传,弥足珍贵。
马烈光编著、钟枢才整理的《李仲愚气功灵源发微》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是李老早年皈依海慧禅师所学习的内养秘功。该功法取佛、道两家锻炼之精华,与中医哲学思想相吻合,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又有利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李老本人和他的许多患者都从中受益。书中除阐述了内养气功的一些重要理念外,还介绍了怎样练功、气功治病及练功纠偏等。此外,还介绍了道家服食药方。书后附有“河图与洛书说明”。
曹颖甫,名家达,字颖甫,号鹏南,晚署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经方实验录》是曹颖甫长期临床效验的缩影和精华荟萃,由门人姜佐景整理,佐以解说,分上中下三卷,上、中卷以证论治,下卷以病论治,详细阐述了师生二人数十年运用经方治疗疾病的经验。 刘松林主编的《曹颖甫经典医案赏析》以1979年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经方实验录》为底本,旁参民国二十六年姜佐景医庐铅印本《经方实验录》,筛选其中92个案例(含附录门人案例)进行了赏析,来探讨曹氏诊疗疾病的思路与经验、处方用药的体会,借以提高临床疗效。可供中医师、临床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使用。
《种子心法》由清代著名养生家石成金所著。全书内容简短, 语言浅显易懂。书中论述了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 如“要回天冶“要选雌冶“要寡欲冶“要知时冶“要知窍冶等, 并附有种子药方, 丰富了生育科学的内容。此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乾隆四年(1739) 刻本为底本。
周之干,字慎斋,明·宛陵人。生于公元1508年,卒于公元1586年,是明代 的医学家。著有《周慎斋医旨》《周慎斋医案》均为抄本,《周慎斋先生三书》收入《医家秘奥》,由后人整理成《慎斋遗书》《慎斋医案》等广为流传。慎斋因自病而学医,精通脉学,擅长于内科证治。其学术思想主要为重阳、重脾胃,倡导“补肾不若补脾”。本书共4卷,内容主要有脉学、用药、方论、病证,涉及内外妇儿各科,以内科疾病所占篇幅 。以病症为提要,涉及理论、症状、方药、加减等,对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师生研究周慎斋医学精髓,提高临床和理论水平,将大有裨益。
《十四经发挥》由元·滑寿所著。滑寿著的《十四经发挥(大字版)》共3卷,每卷1篇。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总论三阴三阳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论十四经循行路线、腧穴位置及手足十二经“是动”病的临床表现。卷下为“奇经八脉篇”,为滑氏杂取《素问》《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中有关内容,参合为篇而成,论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本书循经列穴,训释名物,编写经穴歌,倡十四经之说,把督、任二脉提高到与十二正经同等的地位,对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正如承淡安所云:“针灸得盛于元代,滑氏之功也。” 本次整理以明万历《薛氏医案》中的《十四经发挥》为底本,以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清东溪堂朱墨本、承淡安《古本十四经发挥》为校本。
《柳少逸医案选》收录61种病证,每种病证1~3案不等,每案后加有简洁的按语为彰显“读仲景之书察其理,辨后世之方而明其用”,所选医案,多系其运用仲景方及其类方治今病之验案,示人“以古方为规矩,合今病之变通”,对指导临床及应用经方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苏沈良方》为宋代沈括(字存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原著,编者不详。约成书于宋末。原名《苏沈内翰良方》,一名《内翰良方》。本书是在《沈氏良方》(简称《良方》)中合苏轼医药杂说而成,但二家之说互相掺杂,难以细分。本书体裁为随笔、杂说性质,文笔轻松,论述范围广泛。《宋史·艺文志》记载“《苏沈良方》十五卷(沈括、苏轼所著)”。清《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八卷。现流传较广的为十卷本,记述各种单验方一百余首,并载有本草、灸法、养生、炼丹以及医案等内容。所载方剂,大多附有验案,故沈括在序中称“予所谓良方者,必目睹其验,始著于篇”。所载灸法,详论主治病证及取穴方法,切实可行,并附有腧 11幅。书中记载以人尿炼制“秋石”之法,为世界上 早提取性激素的记录,比国外医学记载早八百余年
《内科摘要》是我国医学 早以内科命名的医著。书中所载之病案,以脾胃亏损和肾命亏损类居多。著者薛氏善于运用脏腑辨证,突出脾、胃、肾和命门虚损证的辨治,体现了其擅长温补脾胃、滋补肾命、脾肾并治的治学思想。薛氏尊崇李杲之脾胃学说,治病以脾胃为根本,临证多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以温补脾胃;并遥承王冰、钱乙之学,重视培补肾阴、肾阳,用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金匮肾气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薛氏倡导脾肾同治,书中病案多有一日之内,朝服补脾胃之剂以培后天、夕服补肾命之剂以滋化源,或朝服补肾剂、夕服补脾剂,或脾肾补剂同服,以此治疗虚损,实有成效。 薛氏在用药上倡导温补,一反元代医家多重视寒凉降火、克伐生气的治法,融李东垣脾胃之说及钱乙等肾中水火之说于一炉,加之作者自己的潜心研究与
本书共四卷,卷一为温热论、续刻临证指南医案,其中温热论是叶氏师徒之间的授课问答,原无姓名,后经本书编者与清代医家唐大烈分别整理,形成华氏传本与唐氏传本,两种传本的学术内容一致,而文字差别较大,在读者阅习过程中,可与唐本比较阅读,其内容主要是阐发卫气营血辨证大纲。卷二至卷四为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疾病的验方、秘方选集,共计八百八十首,诸方按病证分类,每方详述适应证、组成及用法,可供读者研习借鉴。
《刘云鹏妇科治验/当代中医妇科大家亲笔真传系列》是全国名老中医刘云鹏多年临床治验之汇集。 由刘老亲自核定,整理成册,可窥其生平学术思想之一斑。本书分医论、医案、常用验方三部分,其辨证、立法、处方均突出刘老之所长,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全书言语流畅,条理清晰,可作为中医妇科的辅助教材,适用于广大妇产科临床医务工作者参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博济方》,又作《王氏博济方》,医方著作。共五卷。宋·王衮编撰。 该书现存共分五卷。卷一分伤寒、风证、痨证、血证、盗汗五类,卷二分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三焦总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膈噎八类,卷三分目疾、耳病、齿须发、眩晕、嗽喘、痰饮、霍乱、翻胃、癥癖、水气、脚气、小便证、大便证、中毒十四类,卷四为胎产、经气杂证、惊痫、疳积、杂病五类,卷五为疮科、伤折、丹药、修制药法四类。共三十六类,载方三百五十余首。每类之后,首列方名,附带说明病象,病原和处治,然后开列药名、分量和服法。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明末名医缪希雍所著。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其书斋名还读斋。祖籍常熟,曾侨居浙江长兴,后迁江苏金坛而终,葬在阳羡山中。约生于明嘉庆三十五年(公元1546年),卒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 全书共四卷。卷一至卷三主要记录了缪氏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常见病的治疗心得、所用方剂和经验案例,并且还总结了一些病证的发展和治疗规律,如中风治法大略、伤寒治法总要,以及 的“吐血三要法”等,另缪氏在外感热病和杂病的辨证论治方面也为后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卷四为药物的 制大法,选录了常用药物四百余味,详细说明了这些药物的 制方法和畏恶宜忌,以及丸散膏丹的制法和适应症,对煎药和服药的方法也都一一作了论述。 全书有理、有法、有方、有案,要言不繁,切中临床,是一部流传甚广
本书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一。书中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详细介绍了余无言先生一生的理论成就与实践经验。其中医家小传介绍余无言先生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等,记述了其立志学医、磨砺成才的心路历程和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全面展示了余老的生平和医学贡献;专病论治充分反映了余无言先生临床独到之处,是其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诊余漫话为余无言先生多年临证的体会及部分学术研究、读书心得。
《冷庐医话》作者为清代医家陆以活,陆以活(1802-1865)字敬安,号定圃,清代浙江桐乡县乌青镇人。陆氏精工医术,且博览群书,涉猎极广泛。生平著作有《冷庐杂识》《冷庐医话》《再续名医类案》《冷庐诗话》《苏庐偶笔》《吴下汇谈》等。 《冷庐医话》是陆氏汇集数十年的读书笔记,“搪拾闻见”“随笔载述”而成。 全书共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慎药、求医、诊法、脉、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至卷五论病,包括中风、伤寒、暑、暑风、汗、疸、肿、消、幼科、痘、疳、外科等,记述历代名医对多种病证的治疗经验,间附作者的心得体会。全书收罗广博,书中前后引述医著近百种,涉及古今医林掌故、名医佚事等多方面内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作者文笔流畅,评论治验得失,谈论用药利弊,提示养
《四诊抉微(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为中医诊断学专著,清代林之翰所著的代表作。林氏博采《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籍理论及先哲精髓,并加详注,撰《四诊抉微》八卷,附《管窥附余》一卷,付梓于雍正元年(1723年)。 书中1~3卷,主论望、闻、问诊。详细论述了颜面、口、鼻、耳、目、齿、舌等部位的各种形色变化,以声音审查疾病的阴阳清浊新久、寒热虚实的方法,通过诊问人品起居、嗜欲苦乐来了解疾病变化,并详析张景岳“十问”,论三诊详确精要。4~7卷,主论二十九道脉,体、象、主病并参以先哲精髓,统而析之,不泥古论。第8卷主论六气之脉及节候之诊,附之以图,参之以诀,令后学者了了易明。后《管窥附余》1卷,列原脉体用、浮脉主里须知、沉脉主表须知等,每多新见。 《四诊抉微》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