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九章,包括绪论、滴定分析法概述、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每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内容要点,依据教学大纲,简要阐述各章的重点、难点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典型例题,选择与重要知识点相关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强调典型性和实用性;精选试题及其解答,针对每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精选相应的试题,试题中包含基本题和提高题,内容安排由浅入深,每个题目均有详细解答。书后的五套综合练习题是从吉林大学历年期末考试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中精选,并配有相应解答。
本书以著名的桌面化学办公系统软件ChemBioOffice2008和广泛使用的量化计算软件Gaussian03的使用为例,采用图形界面与文字叙述相对照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化学图文设计和分子模拟计算的方法。内容包括:计算机化学及化学模拟的概念与方法;ChemSketch化学图文绘制技巧;ChemBioDraw化学生物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结构查询、结构与性质计算;ChemBio3D结构模型构建、修改、显示与输出的方法和技巧;ChemBio3D中量子化学接口软件(MOPAC、Gaussian、Jaguar等)在分子模拟计算中的应用;Gaussian03输入文件的编制、计算作业的运行、计算结果的观察等方法;利用GaussView4.1创建、设置、运行与观察Gaussian输入/输出文件的方法。书中采用众多计算实例,介绍了单点能计算、几何优化计算、频率计算、高精度计算、化学反应路径计算、激发态的计算和溶液中的模拟等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的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各种分离技术,包括萃取分离、色谱分离、沉淀分离、膜分离、电泳分离、蒸情分离、浮选分离、重结晶分离和离心分离。其中萃取分离又包括溶剂萃取、双水相萃取、胶团萃取、浊点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和基质固相分散萃取、超声萃取、微波萃取、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色谱分离又包括柱色谱、薄层色谱、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和高速逆流色谱。本书在经典的分离方法之上,增加了一些较为前沿的内容,如在固相萃取中介绍磁性固相萃取法,在微波萃取中介绍微波萃取与其他相关分析技术的在线联用等。
《化学电源(第二版)》共13章,包括电化学理论基础、化学电源概论、锌锰电池、铅酸蓄电池、镍镉电池、金属氰化物镍电池、锌氧化银电池、锂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电化学电容器以及电极材料与电池性能测试技术。《化学电源(第二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适合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
以近代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为代表的德国科学界,使德国在19世纪迅速走上了工业化之路,成为欧洲的科学中心,为德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李比希文选》收录了李比希的重要演讲稿,并附几篇划时代的论文,图文并茂,展示了一个科学英雄的时代和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
本书是南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储能过程原理和各种储能电池材料基础知识。注重介绍储能材料的结构和化学,从物质结构出发讨论电化学储能过程的机理。本书根据作者在长期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体会,组织教材的框架与内容,由浅入深介绍储能过程的原理,力争将电化学储能内容从固体物理、材料科学、溶液化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角度阐述,方便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生和读者掌握相关术语与内容。
本书1981年初版,1992年第2版,1997年第2版修订出版,2007年第3版,2008年重印出版。这是第3版,较第2版的*不同是,取消了原来第17章中第6节量子主方程的应用,取而代之的是量子波动的介绍;除此之外,本书做了不少修订。并且也增加了许多近发展成果。目次:*变量;*事件;*过程;马尔科夫过程;主方程;一步过程;化学反应;Fokker-Planck过程;Langevin方法;主方程的展开;扩散型;不稳定系统;连续系统中的波动;*微分方程;量子系统的*行为。 读者对象:数学专业、统计物理专业以及理论物理化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
氨基酸工艺学是一门新型发酵的技术科学,以探讨氨基酸发酵工厂的生产技术为主要目的。氨基酸发酵中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全部生产程序应符合客观规律。代谢控制发酵理论是氨基酸发酵的理论基础。虽然氨基酸发酵工业生产以发酵为主,发酵的好坏是影响整个生产的关键,但后处理提纯操作和提纯装备选用得当与否,也会影响*终产品的品质和收得率。所以,氨基酸工艺学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从原料投入到*终产品获得的整个过程,其中既有微生物生理生化问题、生化工程问题,也有分析与装备问题。 学习氨基酸工艺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和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进一步认识并解决氨基酸发酵工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掌握选育氨基酸生产菌的基本原理,了解氨基酸代谢与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理论,发酵
本书是根据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普通高等院校基础化学、大学化学和无机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由多所高等院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联合编写而成。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稀溶液的通性、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胶体溶液、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每章均由内容提要、典型题解析、思考题参考答案、习题解答、章节自测题5部分构成。另外,本书还设有阶段测试题和6套模拟试题。习题和试题均有参考答案。
《基础化学(第二版)》以 大化学融合 的理念,进一步整合 溶液理论 化学反应理论与电化学 物质结构 化学分析 和 仪器分析 5大模块内容,构筑 加强化学原理,突出定量训练,反映医学特色,利于自主学习 的新体系。与*版相比,以二维码形式增加了与教材配套的中南大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系列知识点视频教学资源和分析仪器的虚拟仿真,正文中穿插了反映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以及化学与医学、生命科学、能源、材料、信息、环境等方面的拓展知识、典型应用案例、科学家小传,各章末均给出了复习指导、英汉对照的专有名词、化学史话和习题以及二维码形式的部分习题参考答案,以开阔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化学(第二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八年制)、精神医
《化学是什么?》从化学名称的由来、化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贡献等方方面面阐述了化学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化学学科的价值。作者将讲道理和摆事实结合起来,把社会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例子从化学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其正误,使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将之应用于实践。
本书是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非冶金类专业公共课的化学基础课教材。 全书共十二章,包括化学反应基本规律,溶液与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物质结构基础,金属元素与金属材料,非金属元素与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生命,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国防。前四章属于化学原理部分,是本书的基础;后八章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既重大又贴近现代社会文明的几个独立专题。 在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准确性的基础上,本书向读者提供了化学学科的最新科技信息和21世纪初的主要成果。通过“科苑导读”“网络导航”这两个栏目为学习者开辟全新的视野,提供更便捷的信息通道,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进入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化学技术”栏目用最简
本书以化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为主线,根据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历史贡献等进行归类,阐述了化学的发展历史,突出小国化学的过去与现在。《BR》本书共分为十二讲(不含绪论):中国古代化学、怀疑派化学家、化学革命、原子分子沦、触电的感觉、大师代代传、化学建筑师、化学地图师、女中豪杰、中国近现代化学、日本现当代化学和化学如诗,涉及理论化学、应用化学、绿色化学、化学教育、化学工业等多个学科,以及文化、社会、哲学等多个领域。书后有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和索引。
本书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指导思想,结合相关学科对化学知识的基本要求,以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重点,以实际应用为知识点的连接手段,采用“模块式”结构来编写的。本书由无机篇、分析篇、有机篇和附录四个模块组成。无机篇包括溶液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氧化还原和电化学,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重要元素和化合物;分析篇包括定量分析、误差与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述和酸碱滴定,分光光度法简述,分析过程;有机篇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结构、价键、特性、反应类型,开链烃、环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胺及含硫磷有机化合物,碳水化合物;附录包括化学与日常生活,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
本书基于编者多年教学和科研的成果,结合近年来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构造及应用。全书共9章,包括绪论、化学与生物传感器中的换能器、敏感膜和敏感元件的制备技术、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光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其他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未来。本书内容丰富,编排新颖,特别适合于教学和培训使用。
本书为 *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 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内容整合而成,典型教学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全书共22章,主要内容包括溶液和胶体,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分析,吸光光度法与电势分析法,烃、卤代烃及光学异构,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衍生物、取代酸,含氮、含磷有机物,生命有机化学,几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本书有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和学习指导书。
本书介绍了Internet上化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并对化学信息学方法及其在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本书共10章,包括联机文献检索、网络图书与网络期刊、数据库资源、化学信息资源查询、化学信息的计算机表示与建模、计算机辅助结构解析与合成设计、分子模拟、进化计算与优化算法、小波分析、多元校正与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