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化学哲学新体系 》是其代表作。全书分两卷三部分,一卷的一部分出版于1808年,着重论述物体的构造,阐明了科学原子论观点及其由来。第二部分出版于1810年,主要结合丰富的化学实验知识,运用原子理论阐述基本元素和二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第二卷出版于1827年出版,金属化合物及合金的性质,对原子论作了进一步阐发。尽管"原子论"是一种古老的学说,但在道尔顿之前,没有一个人将其用于揭示化学变化的奥秘。事实证明,如果没有道尔顿将臆测的原子假说变成科学的原子论,化学将仍旧是一堆杂乱无章的观察材料和实验的配料记录。道尔顿使得化学从此成为一门科学,迈入了近代化学的新时期。因此,恩格斯称其为"近代化学之父"。
本书介绍了计算材料和计算凝聚态物理学中常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程序及应用实例,主要包括材料计算背景介绍;晶体结构和晶体对称性;能带理论和紧束缚近似;密度泛函理论基础;VASP程序基本功能、参数和应用;材料拓扑性质理论和计算实例。《BR》全书分为六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材料设计的基本概念、材料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高性能计算和Linux操作系统。第2章为晶体结构和晶体对称性,主要包括晶体点阵、元胞、对称操作、点群、晶系、原子坐标和倒易空间等内容。第3章为电子能带结构,包括布洛赫定理、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本征方程、紧束缚近似及一些简单材料的算例。第4章为密度泛函理论,主要介绍了Hartree方程、Hartree-Fock方程、密度泛函理论基础、Kohn-Sham方程、基组、赝势以及交换关联势等内容。第5章为密度泛函计算程序VASP,主要介绍V
以近代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为代表的德国科学界,使德国在19世纪迅速走上了工业化之路,成为欧洲的科学中心,为德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李比希文选》收录了李比希的重要演讲稿,并附几篇划时代的论文,图文并茂,展示了一个科学英雄的时代和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第三版)系统介绍了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分析基本原理、仪器性能和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概述、ICP光源的物理化学特性、ICP光谱仪器、光谱分析原理、ICP光谱分析的应用、ICP光谱分析中的样品处理、端视ICP光谱技术、专用进样装置与技术、有机化合物的ICP光谱分析、ICP光谱仪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微波等离子体光谱技术及应用、电弧光源和火花光源光谱分析等。《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第三版)适用于化学、化工、食品、环境、农业、医药、材料、地质、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分析工作者参考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用书和专业培训班的教材。
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创造性"科学,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协调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保障人类健康水平,在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已经发挥了、且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报告力图站在中国化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全球的眼光和视角,分析和观察我国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本战略规划依照"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原则,注重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注重学科发展布局均衡协调发展,注重学科发展前沿方向的凝练。报告内容综合阐述了化学学科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态势,以及目前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并分别就不同研究方向的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布局和优先发展领域。本报告对化学科学学科未来10年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战略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做出全面规划。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酸碱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沉淀平衡体系的定量计算,以及相应滴定分析方法。不同于经典的分析化学教材,本书采用“去公式化”解析策略,注重化学平衡体系的分析和算式的推导,数值计算和方程求解则通过软件完成。相关软件的Matlab代码附于书后。本书还介绍了常见数理统计方法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特别强调方法的正确使用和结果的合理阐释。本书包含了数量众多、难度不同的例题,并且给出解题思路和分析过程。每章*后包括习题并附有答案。
本书对促进化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课程知识结构的形成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介绍课程的基础理论,包括课程的结构、分类以及课程开发等,旨在加深化学教育者对课程的理解;第二章介绍化学学科与化学课程,重点介绍中学化学课程的特点、结构和课程开发;第三章介绍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包括初中、高中和其他国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第四章以案例为载体,介绍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使用方法;第五章介绍世界优秀高中化学教材,包括美国、欧洲四国、亚洲三国和澳大利亚高中化学教材;第六章介绍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原则和相关案例,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介绍慕课、微课等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及相应的化学工具和新技术。
《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是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大学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学习指导》的合并修订版。为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删减了版两册中重复或相近的内容;补充或更新了化学实验科学发展的部分内容;学习指导融入每一章节中。内容共九章: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规范,基本化学原理和无机物的制备,定量分析化学实验,有机物的制备,基本物理量及有关参数的测定,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注意加强能源、材料、环境、生命科学的主题及交叉学科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面向普通高等院校近化学类专业如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
本书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理论和方法,详细介绍了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以及施工成本、建造合同、工程结算等业务的会计核算,并以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业务为实例,精讲了会计电算的操作过程,运用用友会计软件实现了从初始建账到完成会计报表的整个业务流程。 本书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既可作为施工企业会计人员以及相关的审计、财政和税收人员自学或培训用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教学用书。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各种分离技术,包括萃取分离、色谱分离、沉淀分离、膜分离、电泳分离、蒸情分离、浮选分离、重结晶分离和离心分离。其中萃取分离又包括溶剂萃取、双水相萃取、胶团萃取、浊点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和基质固相分散萃取、超声萃取、微波萃取、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色谱分离又包括柱色谱、薄层色谱、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和高速逆流色谱。本书在经典的分离方法之上,增加了一些较为前沿的内容,如在固相萃取中介绍磁性固相萃取法,在微波萃取中介绍微波萃取与其他相关分析技术的在线联用等。
本书介绍物质科学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掌握物质科学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联系物质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展示物质科学的前沿性研究成果,渗透物质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的启迪。本书文字通俗流畅、图文并茂。全书分为7章,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结构,物质变化,材料与制造,物质运动,信息交流,能量转换,水能、海洋能和风能。/// 本书可作为科学教师的工具书、参考书以及强化学科背景知识的教材,还可以作为各类师范院校相关专业本专科生的教材。
本书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化学反应工程的课堂教学编写的,包括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器流动特征、反应器热稳定性等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内容,还包括聚合反应过程、生物反应过程、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器、膜反应器、微反应技术内容。本书注重反应工程的基础概念和定义,利用反应工程基础原理对反应过程进行分析,淡化数学模型分析求解,加强对催化、反应及相关化学基础的介绍,丰富化学反应工程的实例,增加数值求解方法的练习和例题。在编写过程中重视科学分析方法、重视反应工程发展趋势、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本书引入复杂体系实例分析和计算机求解案例,利用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和引导,对涉及的相关知识尽可能引用准确的专业定义和解释。
本书为 *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 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内容整合而成,典型教学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全书共22章,主要内容包括溶液和胶体,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分析,吸光光度法与电势分析法,烃、卤代烃及光学异构,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衍生物、取代酸,含氮、含磷有机物,生命有机化学,几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本书有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和学习指导书。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学科发展报告》共分四个部分:*部分综合分析了近年相关学科的发展报告,梳理、总结了各学科的主要进展及共性特点,分析了学科发展总体趋势,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相关学科发展报告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各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发展水平比较、各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建议等;第三部分为学科发展报告主要内容的英文介绍;第四部分为我国近年与学科进展有关的主要科技成果资料的介绍。
《社会保障学导论(第二版)》共有十一章,前三章属于《社会保障学导论(第二版)》的总论部分,后八章是《社会保障学导论(第二版)》的分论部分。每章前面都有“本章摘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本章知识的基本轮廓和架构,且每章均设置了“案例”、“延伸阅读”和“小资料”栏目,以增强读者主动阅读的兴趣。与同类教材相比,《社会保障学导论(第二版)》篇幅适中,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现实性、可读性较强。
本教材是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多位从事生物、医学类普通化学教学的教师,在参考多套国内外《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教材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由于 普通化学 是关于化学的导论性课程,本书根据大学化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调整。编写本书的初衷,是为生命科学和医学专业的普通化学教学提供更合适的教材。考虑到一些生命科学专业,特别是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化学课程只包含 普通化学 和 有机化学 ,未开设 无机化学 、 物理化学 和 结构化学 等后续课程,在编写本教材时特别注意充实了元素化学、化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等三方面的内容。但是,本书并不限定用于生物、医学类专业,从内容到结构,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化学专业和其他需要修读 普通化学 课程学生的教材。
姚春德编*的《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理论与实践》详细介绍了在压燃式发动机上应用甲醇替代柴油的方法。通过对甲醇混合气形成、甲醇混合气由柴油引燃的着火和燃烧特性、两种燃料燃烧时的相互作用等机理方面内容的详细介绍,全面阐述了柴油/甲醇二元燃料实现高效清洁燃烧的相关理论。在二元燃料燃烧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起动用柴油、暖机后改用柴油引燃甲醇混合气的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的方法。 同时,详细介绍了满足动力装置随工况瞬态变化的二元燃料的控制方法及其实现方式,给出了在载重车和其他动力装置中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的多个应用实例。另外,对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的排放物生成特性、机理及其控制方法也做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不采用尿素还原从而实现氮氧化物和微粒排放同时减少的技术路线。本书对柴油/乙醇二元燃
分子对称性是化学的一项基本概念,它可以解释 或预测分子的很多化学性质。在无机化学、 结构化学、量子化学中都有关于分子对称性的介绍。 分子对称性的研究是利用了数学上的群论。 涂华民编写的《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围绕分子 对称性,介绍了基本的对称性与对称操作,各种常见 的分子点群,群的表示 方法等基本概念。其特点是选取基本的群论概念并 尽可能使抽象的论述具体化、形象化,略 去严密但较为繁琐的数学论证,以大量实例讲述群论 在化学中的应用,将一些有用的结论融合 于应用中。 《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可作为化学专业硕士研 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学习结 构化学的 参考书,或作为大学教师及科研人员学习群论的入门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