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海产蓝藻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第?D部关于海产蓝藻类的分类学专著。书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我国已知海产蓝藻,共计1纲4目22科(包括*亚科)53属123种(包括变种),其中1新科,1新属和10新种,为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除少数种类因原报道简单而引用公共文献外,其余种类均以产自我国海域的标本为基础进行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包括属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产地、地理分布等诸多内容,并附有形态特征构造插图88幅,图版4幅。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 。上篇主要介绍了普通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以普 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为目的,既有基本技能操作,又 有微生物卫生检验及简单应用性试验,内容基本涉及 了微生物理论课的所有章节。下篇着重介绍了工业微 生物育种所采用的经典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包括菌 种分离鉴定、传统诱变、基因突变和基因组重排等, 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种性能进行多角度评价, 使学生能学习工业菌种开发的完整实践环节,全面掌 握工业微生物菌种分子育种的全过程。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叙述翔实,每个实验 后均附有相关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本书适合理、 工、农、林、医各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之用 ,也可供相关生物科技工作人员参考。本书内容由梁 新乐编写。本书内容由梁新乐编写。
《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本书讲述了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
内容提要
本书原著由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社(ASM Press)出版,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专家翻译为中文。全书首先扼要介绍肠杆菌科研究历史、分类学以及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意义,接着依次阐述了各属及模式菌种的相关医学问题,体现了下列特色: 涵盖了肠杆菌科的所有属,除了临床常见和罕见的各属以外,还涉及了植物病原菌; 对各属肠杆菌的医学问题阐述比较到位,一般包括分类学、流行病学、实验室鉴定、发病机理和抗生素敏感性等议题; 介绍了许多鉴别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方法,比如16S rRNA测序、分子探针等; 附录——肠杆菌科的生化鉴别表,可以帮助微生物学家在属、种的水平上鉴定出某种微生物。 本书是各级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以及质检部门的技术人员很好的案头工具书,也可供从事医学微生物的研究人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技术系列:微生物学及实验实训技术》共分两大部分。部分微生物理论知识包括十章的内容,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营养代谢、生长与控制、遗传育种以及微生物生态、分类与鉴定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详略深浅适宜,图文并茂,并在每章设有知识要点、小结、阅读材料和复习思考题,以启发读者并及时巩固理论知识。第二部分微生物实验实训技术包括二十个实验单元,分模块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学科的实践技能操作。实验内容全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书中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可供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的高职高专院校灵活选用。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技术系列:微生物学及实验实训技术》可作为生物技术类、食品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和领域的师生及实践操作人员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它是从剑齿象动物群中残存下来的活化石,被视为自然保护的旗舰动物。它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由于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和自身的退化,使它的家庭日渐衰微,为了使其家族繁衍壮大,科研工作者历尽心血,不断探索。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通过近20年坚苦卓绝的科学研究。终于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里的“配种难、受孕难、幼仔存活难”难关,1991年至今已成功繁殖了大熊猫36胎、56仔、成活44仔,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多项奇迹;为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书对大熊猫的历史与现状、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发情配种、妊娠分娩、人工育幼、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方面都做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它对充分发挥圈养大熊猫的繁殖潜力、提高初生幼兽和亚成体的
本书涵盖了微生物生态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生态学基本原理,自然界微生物种类及其多样性,*微生物类型及开发意义,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微生物群落发展与演替,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与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技术及其应用,还介绍了微生态学与微生态之制剂等,尤其是*环境中的太空微生物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与研究技术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前沿知识。本书取材新颖,编排合理,结构紧凑,内容丰富而精炼。可作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及农林、畜牧、医学等领域研究生的教科书,还可作为从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菌物是自然界中多样性十分丰富的一类生物,是目前生物学领域发展*快的学科之一。《菌物学》对菌物学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菌物学》共分14章,前6章为菌物生物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菌物的一般形态特征、繁殖、生理生化、遗传、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菌物代谢及其产物等内容。后8章为菌物分类学部分,主要按照**的菌物分类系统,阐述各主要菌物类群的一般形态和分类,并对其中重要的代表属种进行介绍。第七章为非真菌界菌物,包括原生动物界中的黏菌、根肿菌,藻物界中的卵菌、丝壶菌和网黏菌。第八章至第十三章分别介绍壶菌门、芽枝霉菌门、新丽鞭毛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的一般形态和分类。虽然无性型真菌不是一个分类学意义上的群体,由于其中好多类群是农林生产中重要的病原菌,《菌物学》把它单独作为一
本书共分为七篇,以能源微生物学为基础,从能源转化的微生物学角度,分析能源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和酶类,系统阐述了能源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相关科学以及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与治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生物质预处理及水解微生物、沼气发酵微生物、乙醇发酵微生物、石油及煤炭微生物、产氢微生物、产电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工艺流程、应用实践和相关的实验技术等。全书集成了可再生能源及化石能源微生物转化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进展。 由于微生物学涉及学科多,知识面较广,所以本书本着简明扼要的宗旨,重点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本书主要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和生物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研究生及博士生的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共十章,系统论述了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工艺学知识,包括微生物发酵代谢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工业微生物育种与种子制备、工业生产用培养基、发酵工程中的灭菌操作、发酵设备简介、发酵过程优化和工艺控制、通气和搅拌、发酵产物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发酵产品生产简介等。内容紧紧围绕微生物发酵工艺主线,各章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简洁、实用,克服了以往一些教材大而全、不便于学生自学的弊端。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的学习,可系统掌握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为从事发酵行业和进行发酵新工艺的开发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可作为理工科生物
本教材为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规划教材之一,结合"微生物检定工考核大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参照现行的《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以及"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标准"等,选取典型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设置了10个教学项目。通过本教材的引导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一般药品和生物制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食品和化妆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以及工艺用水和洁净区洁净度的日常监测。同时,本教材配有对应的原始记录(电子版),方便教学使用。 本教材适用于高职院校和技工院校应用生物技术、生物化工等与微生物检定工相关的专业全日制教学和微生物检定工业余培训班。
微生物工程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为配合我国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学,组织编写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分17章。前10章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工程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微生物工程概述,微生物工程菌种的来源、选育及保藏.微生物工程的培养基,微生物工程灭菌、除菌设备及技术,微生物的代谢及其调节,微生物反应动力学,微生物工程的生物反应器,微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微生物工程的固定化技术和微生物工程的下游技术。该部分意欲作为本课程必修的专业理论。后7章分别介绍微生物工程在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具体有微生物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微生物工程在制药业上的应用,微生物工程在食品酿造业上的应用,微生物工程在环保业上的应用,微生物工程在能源开发业上的应用,微生物工程在资源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是以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地方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共设32个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和综合应用性实验两部分。其中,基础性实验15个,综合应用性实验17个。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生物类、农学类、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以及药学类各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查阅、参考。
本教程共4章,30个实验。主要介绍研究微生物细胞化学成分、微生物细胞结构、微生物代谢与微生物代谢调控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本教程选取的实验材料包括细菌、古菌、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生理类型包括自养型、异养型及光能营养型,实验技术则融合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力求综合分析和探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本教程选编的实验力求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本教程对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实验步骤清晰,每个实验都有思考题和参考文献。
本卷记载了我国被毛孢属等束梗孢类真菌8属67种以及它们的有性型,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图解、培养性状及利用价值等相关信息及其在人民生活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前景。对未观察的一些种,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扼要介绍。
《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由我国从事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的综述论文组成,反映了我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过去、现在,并指出了未来尚需研究的方向。共分为真细菌基因组(包括人畜病原真细菌,农用真细菌,环境真细菌,冶金、食品真细菌基因组)、古生菌基因组、真核微生物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方法五个部分。《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内容属微生物学科前沿领域,可供从事医学、农业、工业、环境、生态、动物医学、植物病原微生物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阿特拉津是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三嗪类长残效除草剂,由于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效果好,博得广大用户的青睐。而阿特拉津的大量使用,对土壤、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关于阿特拉津环境污染的修复与治理已引起了科学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采用菌根生物技术对阿特拉津污染土壤进行了修复研究,获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并把研究结果整理成册,与广大同行分享。本书开篇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阿特拉津的使用现状、危害及丛枝菌根(AM)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然后开展了黑龙江省阿特拉津残留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研究,筛选到优势AM真菌菌株;继而以优势菌株和蒺藜苜蓿(Medicagotruncatula)三室共生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从生理学、酶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角度进一步深入揭示菌根共生体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
全书内容由微生物资源开发和遗传育种两部分组成,而侧重微生物遗传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对微生物变异、诱变剂的诱变机制和使用方法做了全面的介绍。对微生物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做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并以实例为引线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讲解,对菌种工作者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操作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书中虽侧重常规育种,但也做到与时俱进,这体现在噬菌体、转座子、原核生物核外遗传因子的横向转移和原生质体融合与杂交育种等章节中。
《乳酸菌科学与技术》主要围绕乳酸菌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主题展开。《乳酸菌科学与技术》分九篇:**篇,绪论,主要介绍乳酸菌科学与技术的概况、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第二篇,乳酸菌的基础生物学,主要介绍乳酸菌的系统分类、生态分布、生理代谢、遗传重组和噬菌体学等;第三篇,乳酸菌的组学,包括乳酸菌的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第四篇,乳酸菌的环境生理学,主要涉及乳酸菌对酸、渗透压、温度、氧化应激等环境因子的适应与响应;第五篇,乳酸菌的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利用乳酸菌来生产和制备有机酸、维生素、细菌素、脂肪酸等产物;第六篇,乳酸菌的功能挖掘与评价,主要涉及乳酸菌的健康促进、免疫调节与安全保障等;第七篇,乳酸菌的工业应用,主要包括发酵食品、发酵剂制备、医药制剂及饲料制剂等;第八篇,
《微生物学基础与实验技术(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编著者范俐。本书是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教材,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实用、够用”为宗旨,突出基础性、针对性与创新性。本书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基础知识模块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主要介绍微生物的概述、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等;实训操作模块与基础知识相对应,突出典型性和可操作性,主要有显微镜操作与观察技术、微生物消杀技术与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生化鉴定技术、常见的微生物应用技术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