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10章。第1章对自主水下航行器介绍;第2章介绍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技术;第3章介绍自主水下航行器控制技术;第4章介绍水下航行器导航与控制仿真技术;第5章介绍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导航技术;第6章介绍于信息熵的协同导航算法;第7章介绍滚动时域估计的多AUV协同定位算法;第8章介绍自主水下航行器图像伺服跟踪控制技术;第9章介绍 基于视觉的AUV协同运动技术;第10章介绍多AUV协同运动水池试验,并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川团队研发的三条雷体AUV进行水池试验。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邮轮产业发展,提升造船工业国际竞争力,同时促进邮轮旅游消费市场发展。 爱达 魔都 号作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其建造过程复杂、物资数量巨大、供应链流程长,物流集配体系的高效运作对邮轮建造至关重要,因此船舶制造企业需构建多层级物流集配体系,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精细化管控,为物资仓储、配送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物流集配全流程高效运作和精益化管控,适应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发展需求。 本书分为三篇共11章,系统介绍大型邮轮建造物流集配管理模式及技术发展。管理篇宏观分析物流模式、特点和难点,构建适合国内的物流集配管理模式。技术篇探讨精益仓储和配送技术,如资源优化、物资编码识别、快速出入库、配送流程优化等。实践篇展示具体实践,如到货计划、配送计划、精益仓储管理等应用全流程跟踪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软弱地基的工程特性、加固难点及当前的技术发展现状,主要包括海上软弱地基深层水泥搅拌法(DCM)加固理论与数字化工艺技术。全书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简称 四航局 )岩土技术研究团队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已完成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基础上,依托四航局完成的重大工程项目,将核心研究成果提炼编写而成,集中体现了四航局在软土地基加固理论及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工程应用经验及技术水平。 本书按陆域与水下软基加固分为两大篇,包含绪论共16章,篇为深层加固理论及工艺技术,包括考虑负压衰减的软基真空预压固结理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下软弱地基强度增长计算方法、超软弱土地基沉降估算方法、排水固结法加固超软弱地基效果主要影响因素、塑料排水板弯曲对软基固结沉降的影响、软基处理创新工艺技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舰船及各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工程设计、科技管理、发展动态等内容;具有科普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综述性与专述性相结合、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本书既可作为我国舰船行业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业务技术培训教材、舰船研究设计院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选修课教材及科技人员的专业读本,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的造船、轮机、船电、水中兵器、通信、水声、导航、材料等专业学生的入门教材:高时,可供海军指战员、军内外舰船院校教师及船舶建造厂、修理厂有关人员深化和拓
本书是为轮机工程和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编写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舰船机电管理、操纵使用与维修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所涉及的舰船辅僵机械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篇是泵,第二篇是液压传动装置,第三篇是空气机械,第四篇是冷藏装置与空气调节装置,第五篇是海水淡化装置,第六篇是离心净油机与舰船污染装置。 本书是在海军工程大学舰船辅助机械教研室自1956年以来编写的《舰船辅助机械》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加入新型辅机的内容,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编写而成的。本书主要想法和观点是作者在从事舰船辅助机械课的16年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并且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同。
《船舶与浮式海洋结构物参数化设计》由于雁云 、林焰所著,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三维参数化技术在船 舶、海洋平台等浮式海洋结构物设计中的应用,提出 了基于参数化技术的船体曲面设计、分舱与布置、浮 性与稳性、结构建模、结构有限元前处理及结构优化 设计等总体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书中重点研究两 方面问题,一是构造尺度驱动的浮式海洋结构物参数 化模型,二是建立基于三维参数化模型的浮式海洋结 构物设计方法。提出了由船体曲面、主要结构型表面 、浮体、舱室、设备和结构6个参数化子模型组成的 浮式海洋结构物参数化模型,解决了基于三维曲面和 三维实体模型的各类性能计算方法,实现了浮式海洋 结构物自上而下的设计流程。 《船舶与浮式海洋结构物参数化设计》可供船舶 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专业人员阅读,亦可供本科生、 研究生和高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深海声学与探测技术的相关思想、原理和方法。全书共分9章,包括深海环境的复杂性、深海声传播理论、典型深海环境声传播现象、深海环境声学反演方法、深海探测中环境噪声和混响干扰、深海声学探测方法与技术、深海声学实验技术和设备等诸多方面。 本书重点强调声学反演与探测相关的理念,力求叙述深入浅出。
本书是一部以动力定位船舶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相互之间存在通信约束以及受到海洋环境扰动的协调编队控制方法的著作,是作者近年来对动力定位船舶协调控制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积累和总结,同时吸收了外相关参考文献的精华部分。本书通过清晰的章节结构,由浅入深地介绍动力定位船舶的协调编队控制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编队控制方法的仿真验证结果,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现了动力定位船舶的协调编队控制技术的精髓。
本书是在深入总结我国在大中型水利枢纽上设计建设通航建筑物的经验,在广泛吸收外大中型水利枢纽和运河上设计建设通航建筑物的技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在大中型水利枢纽上建设通航建筑物特点的全面分析,编写的一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在大中型水利枢纽上设计船闸与升船机的专著。 全书分绪论,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总体设计,船闸设计和升船机设计4章,分别对水利枢纽上通航建筑物发展的情况、主要特点、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航建筑物总体设计的原则、设计依据的主要资料、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设计工作的要点、模型试验验证和布置实例;船闸的总布置、水力学、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与边坡稳定控制、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全监测和船闸工程实例;升船机总布置、平衡重式垂直升船机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卷扬式斜面升
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因此大江大河都是呈东西走向。黄河、济水、淮河、长江古代称之为四渎。四渎中的济水、淮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的中下游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人烟聚集之地。古代运输粮食和大宗货物,主要靠水运,东西向的水运交通可以利用自然江河,但是南北向的水运交通因没有河道而无法进行,于是人们设法在相邻的自然河道之间开挖人工河道,使两条自然河道相通,这人工河道就是运河。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对运河的释义“人工开凿的航运渠道”和《现代汉语词典》对运河的释义“人工挖成的可以通航的河”。可知所谓运河,必须具备人工开挖和可以航运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例如,人工挖成的灌溉渠道不属于运河。用于航运的自然河道也不能称为运河。 本书介绍了上起商朝下迄清末各朝代开凿和治理运河以及我国运河开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