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正在由 以网络为中心 向 以决策为中心 转变,灵活高效的任务决策是上层战术与底层控制策略之间的有机衔接。航空集群作为一种新型分布式空中作战力量,面向高动态、强对抗的复杂战场环境和作战任务,如何根据当前战场态势和作战需求做出兼具灵活性、时效性和鲁棒性的任务决策,是提升航空集群作战能力的关键。 本书针对航空集群任务决策展开研究,通过建立 资源 能力 任务 的有效映射,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互为主体的航空集群体系架构和任务决策机制,并针对航空集群典型作战任务中的协同搜索、定位、航迹欺骗和干扰抑制开展了研究和仿真验证。本书全面梳理了航空集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从任务决策角度创新性运用互为主体思想为航空集群作战运用提供创新理论支撑,具备较强的前瞻性、创新性以及实用性。
本书对浦东国际机场货运站(PACTL)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PACTL的成立背景、投融资模式、公司治理结构、中性独立的公司定位,PACTL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薪酬管理、规范化管理、财务绩效管理、成本和服务管理、应收款管理、品牌管理,PACTL的卡车航班服务,浦东机场货运设施的规划建设与流程再造,浦东机场西货运站与物流产业园,机场冷链物流设施的规划、融资模式和发展战略等。全书内容与PACTL的经营管理实践紧密联系,揭示出PACTL成功的关键因素。
系统工程是分析解决复杂系统的论证、设计、生产和使用中评价决策和权衡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系统工程不仅有完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构成的科学体系,而且在像航天系统这种经费预算多、研制周期长、运行使用风险高的复杂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又体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有效地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针对复杂系统进行组织管理并达到预期目的,需要对系统工程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美国 航空航天局(NASA)的系统工程手册是对其多年系统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本书编译自该手册2016年的版本,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部分( ~3章)结合航天产品的寿命周期介绍由多个系统工程流程构成的航天产品设计开发和控制管理的系统工程引擎;第二部分(第4~6章)针对系统工程引擎中设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每个流程,详细介绍流程实施
本书旨在帮助航空机组人员认识自身与飞行活动的相互关系,实现“人一机一环”的良好配合,增强机组交流与协作,达到安全、高效及舒适飞行的目的。 本书内容包括人为因素的基本理论、飞行环境对机组人员的影响、飞行工作特点对机组人员的影响、飞行中的视听觉及前庭觉问题、航空应激及管理、机组资源管理概述、机组工作负荷管理、机组领导与协作以及客舱安全问题与机组配合等。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飞行技术、空乘(空保)、空中交通管理和飞行签派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航空企事业单位、民航局及其下属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使用。本书对于从事航空人因工程的研究人员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研究建立在 人-车-路 全要素数据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从危险驾驶行为的定义、表征、意图、先兆、识别、过程、致因、影响、预警及容错等方面全方位介绍了作者在危险驾驶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弥补了既往有关危险驾驶行为研究定义简单、指标单一化的模型缺陷,使研究结果鲁棒性更高、结论针对性更强,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控制、行车干预等交通安全技术提供有效依据。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交通安全教学实验与科研的参考书,也适合从事智慧交通或交通工程领域的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管理人员阅读。
本书在国内多家机场集团众多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开展了 中国式机场集团的融资模式与公司治理 的课题研究,提出了机场集团治理结构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有关解决方案。本书共分8章,包括:机场的经济属性和利益循环、机场集团的公益性和融资方案、股份公司融资平台的搭建、临空产业链的拓展、固定资产投资的管控、经营性效益的化、融资方案与公司治理的设计。
民航机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机场的运行效率、保障飞行安全、实现航空高效运输的有序运行、提高我国机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统一管理和协调机场运营过程中与生产、服务和经营相关的各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关键。本书共11章,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机场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机场重要系统的分析和管理,内容包括机场信息管理介绍、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航班管理系统、运行分配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管理系统、关联系统、集成系统、应急救援系统、ACDM系统等。*后从新技术和民航未来发展的角度给出了未来的机场管理信息系统的描述。
驾驶舱显示与控制系统是飞行机组成员与飞机进行人机交互的 重要的接口,是了解飞机状态、获取飞行信息的 渠道,同时也为机组成员控制航电系统提供接口,是一个集综合信息显示、数据处理、信息感知、告警提示、输入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系统。显示与控制系统通过接收航电、机电、飞控、电气各功能系统的数据、参数和状态信息,采集飞行机组成员的控制信息进行综合,通过生成直观的图形及数字显示画面,为飞行机组成员提供飞行引导指示、飞行态势感知、系统任务执行、系统工作状态及维护等信息显示。
本书系统阐述了飞机-跑道的随机振动理论及其在跑道评价、智能跑道中的应用,全书共分为7章,第1章完整叙述了飞机-跑道随机振动研究现状、物理组成与关键要素,第2章至第6章着重阐明飞机-跑道随机振动的激励模型、飞机地面动力学分析方法、跑道动力学分析方法、飞机-跑道相互作用分析方法以及多随机因素作用下飞机-跑道随机振动分析方法,第7章论述飞机-跑道随机振动分析在跑道性能评价和智能跑道技术中的应用。本书具有飞机-跑道随机振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从事机场跑道和飞机地面动力行为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员,本书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为交通运输行业内的从业者、航天专业方向的研究者以及相关领域内的学者与研究员。
本书以1840-1911年间香港轮船航运业为研究对象,纵向聚焦近代香港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历史背景、航政机构设置与管理、风险管控、发展历程、与区域贸易圈关系、新兴产业的兴起等专题内容,横向探讨近代香港各阶段轮船航运业造船厂、轮船公司、吞吐量、航线繁荣等内容,进而概括出近代香港轮船航运发展中轮船与帆船的比重问题、轮船航运发展中的“双轨”模式、轮船航运业与区域贸易的关联性、轮船航运业发展与香港转口港地位确立之间的关系等基本特点。
本书分五部分,共32 章。第一部分为综述篇,介绍了商用飞机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探讨了商用飞机产品与技术的总体创新趋势。第二部分为产品创新篇,分别描述了未来支线飞机、未来窄体客机、未来宽体客机、超声速客机、高超声速客机、商用货运飞机和城市飞行器共七种类型商用飞机产品的发展概况、需求分析、国内外研发进展、潜在方案与指标、关键技术清单和发展路线图。第三部分为技术提升篇,介绍了商用飞机相关技术发展与提升的方向,国内外技术发展以及技术发展路线图。第四部分为技术融合篇,介绍了和商用飞机有关的系列交叉前沿技术,包括5G 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孪生、VR/AR/MR 技术、区块链、石墨烯、超导技术、量子计算技术、航空仿生技术、脑机接口等。第五部分为展望篇,展望未来商用飞机产品与技术的发展方向。
《民航飞行员培训》围绕民航飞行员基础培训,从产业发展角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系统介绍了飞行执照管理、培训市场需求、中外培训模式等相关情况;全面阐释了飞行培训机构创建、经营、发展等实业运作中涉及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深刻剖析了飞行培训行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通过链接部分相关民航规章、通俗解释和文史资料,进一步增强了它的性、人文性和科普性、使之不仅可以作为关注飞行培训行业发展专业人士的研究参考,而且也适合所有航空爱好者阅读。
《民用机场工程勘察》在大量工程实践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民用机场工程勘察理论、技术与方法,并重点对民用机场建设中关注的自然斜坡与高填方边坡稳定性问题、岩溶与土洞问题、地下水问题、场址稳定性问题、特殊性岩土问题等作了深入、细致研究;对填料勘察、洪水调查、应急勘察、机场勘察管理等作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对机场勘察中方法选择、合理时间确定、特殊土原状样的采取及保护、岩土参数取值、岩土工程分析等的难题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相应勘察方法、步骤和内容,相关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民用机场工程勘察》内容系统、完整,案例丰富,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操作性强,可供从事民用机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机场工程相关专业的参考用书。
为了积极促进我国机场业经验交流,使有关机构和个人更多的了解掌握我国机场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及重要的信息、数据,中国民用机场协会联合北京天维环亚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及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在收集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编制了《2009—2010中国民用机场发展报告》。全书共计30余万字,收录编制了212幅图表,共9篇。
本书介绍了民用飞机实时监控与健康管理涉及的各种关键问题及实现技术。本书包含了 PHM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设计方法和维修决策和控制方法、工程应用实例等内容;传感器、信息系统接口、数据链路等机载实时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故障诊断的基本流程,基于维修手册、系统原理及其他方法的故障诊断原理与方法;故障模式分析与寿命预测技术;飞机健康状态评估方法;实时监控与健康管理系统验证技术;健康管理技术对维修保障的影响。本书共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科书。
郝寨柳、冯佰威、刘祖源编*的《物理规划方法及其在船舶设计优化中的应用》针对船舶设计的复杂性和传统船舶设计优化的不足,着重进行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及多目标优化算法的研究与改进。提出了基于物理规划和动态偏好区间的分级目标传递法;改进了基于物理规划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物理规划的多目标分级目标传递法;*后,搭建了船型优化平台,进行了船舶水动力性能和结构性能综合优化研究。 本书可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博、硕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供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